60年前,美國流行水陸兩用車,也就是賓車!流行到歐洲~然而俄羅斯更猛!請看~

按這裡檢視網頁

能當船載客!
發射飛彈!
還能海上起飛到高空!

強吧!
兩棲作戰!
比中國菲律賓的小小小台橡皮登陸艇強多了!
現代真是落伍!

當年已經發射到太空了!
還是美俄是老大!

傳說中~俄國才是發射到月球的第一國!
真的假的?

美國落後才作攝影棚!
隔年追上!

中國???別提了~落後一甲子!
山寨國家!
五毛程度!
2021-05-22 5:08 發佈
coffeesteakxboxone wrote:
60年前,美國流行水陸兩用車,也就是賓車!流行到歐洲~然而俄羅斯更猛!

「賓車」是什麼?是以水陸兩用車環遊世界的澳洲冒險家Ben Carlin?水陸兩用車從來沒有流行過,翼地效應機也從來就比不過陸基定翼機。
翼地效應機又不是什麼新科技, 瞧你說的神兵利器似的.

裡海怪物只適用在內海, 在大洋裡波浪大一點就GG了, 不然這傻大黑粗的東東, 你當美國人不會造嗎??
redshoulder wrote:
「賓車」是什麼?是以...(恕刪)

年代不同。我解釋一下。賓車原始在二戰後。發展成水陸兩用車。也有海上敞蓬車載比基尼金髮女郎爲流行。後十年美國內戰。改保守。賓車就是現代人懂得露營車。
redshoulder wrote:
「賓車」是什麼?是以...(恕刪)
裝神弄鬼的表達方式。不直白顯示你的無知。我早年就看過這種男的。就讀點皮毛自負。功課不怎樣。抱鴨蛋還沒羞恥心。
coffeesteakxboxone wrote:
年代不同。我解釋一下。賓車原始在二戰後。發展成水陸兩用車。也有海上敞蓬車載比基尼金髮女郎爲流行。後十年美國內戰。改保守。賓車就是現代人懂得露營車。

輪型汽車型的水陸兩用車,首先量產的是1941年德國Volkswagen Typ 166 Schwimmwagen,逾一萬四千輛。


接著是1942年美國的Ford GPA Seep,近一萬三千輛。


兩者皆是軍事用途,因此產量龐大。後者也為澳洲冒險家Ben Carlin (1912-1981)在五〇年代改裝用以環遊世界。


民用轎車型Amphicar Model 770在1961-1965年生產近四千輛。廿一世紀初以速度為訴求的Gibbs Aquada生產五十輛。



其它零星民用車款頂多也只有零星數輛。原因很簡單:以性能而言,水陸兩用車在陸上比不過傳統汽車,在水上也比不過傳統船舶;除了酷炫以外,找不到其它賣點。結合飛機與汽車的設計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話說回來,「賓車」是哪個地區對水陸兩用車的稱呼?跟露營車又有什麼關係?
牛奶伯 wrote:
翼地效應機又不是什麼新科技, 瞧你說的神兵利器似的.

裡海怪物只適用在內海, 在大洋裡波浪大一點就GG了


翼地效應機 美俄 台灣都有研究過
這玩意對海象很敏感, 所以只能在海象平穩的內海使用
到大洋還是乖乖用船吧!
coffeesteakxboxone wrote:
按這裡檢視網頁 能當船載客!發射飛彈!還能海上起飛到高空!...(恕刪)


這是1975年開始設計、1987年於蘇聯海軍服役的Lun (鷂)級翼地效應機,機脊配備六枚P-270 Moskit (蚊)反艦飛彈暨發射管。僅製造一架。


事實上這架並非習稱的「裏海怪物」(Caspian Sea Monster)。所謂「裏海怪物」為西方世界用語,專指1966年10月16日首航的Korabl Maket (KM)翼地效應機。該型機僅有一架,作為試驗用途,並未配備武器。


既然是利用翼地效應,掠海航行高度普遍也不會高過五層樓,何來高空可言。天候不佳時還有高速衝撞海面航行船隻的風險。也因此翼地效應機通常以船舶視之,而不是飛機。
是誰把軍盲從井底撈上來的?
還真的第一次聽過翼地效應機是飛到高空的

再說都飛到高空了是哪來的翼地效應?....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