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役已達25年的海軍6艘「康定級」的拉法葉巡防艦,經海軍近年來逐一對輪控、通信等系統委美商進行整合提升後,最薄弱的防空系統與戰鬥系統提升,將於2022年起編列預算300億餘元分8年進行性能提升案。由中科院擔任主合約商與法商泰雷茲(Thales)集團合作執行,計劃以「迅聯專案」的艦載防空系統為主架構,將MK41垂直發射系統裝入該型艦的艦首B砲位處,未來海弓三與測試中的海劍二防空飛彈都是該系統的標準配置,用提升拉法葉巡防艦的防空能量。
MK-41裝艦首B砲位處 涉變更艦體結構
該計劃案將MK-41垂直發射系統安裝在艦首,取代海欉樹短程防空飛彈的B砲位平台處,也就是A砲位的76快砲後面,該空間是放得下MK-41垂直發射系統,加上艦首深度也足夠,是安放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最好位置,但在B砲位安放MK-41垂直發射系統,涉及變更艦體結構,因當年採購合約簽有艦體的專利權,變更結構必須法方同意,加上要將「迅聯」艦載防空飛彈系統與戰鬥系統相容,同時進行雷達、電子反制等系統性能提升,但與法方一開始的報價每艘逾1.3億歐元(超過新台幣50億元),加上迅聯專案也剛開始啟動研發,並未急於定案,海軍持續與Thales集團在台分公司洽談。
據了解,其間海軍就輪控、通信等系統逐項委美商L3Harris進行整合提升,結果都達成海軍計劃的作戰需求,這讓Thales集團感覺有壓力,加上國防自主政策,無論是空軍高教機、海軍潛艦國造IDS的戰鬥系統都由中科院擔任主合約商來進行,法商也採此架構與中科院合作,將「迅聯」艦載防空飛彈系統整合戰鬥系統並提升,報價為6艘需300億餘元,並表示若海軍找到其他國際廠商其報價比該集團低,他們願意退出。
法商提案價最低 中科院簽MOU明年啟動
原規劃是在2021至2029年執行6艘「康定級」拉法葉巡防艦的防空飛彈系統與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而中科院與法商泰雷茲(Thales)集團也簽署了MOU合作備忘錄。但是受到「迅聯專案」的海弓三防空飛彈期程延後1年,加上戰備需求,臨時向美採購100套岸置型機動魚叉攻陸飛彈系統,造成預算上的排擠,康定級軍艦的中程防空飛彈與戰鬥系統性能提升案就順延從2022年開始進行。受到順延的影響,拉法葉軍艦性能提升案的前置作業費用,中科院同意先行代墊,讓全案能順利進行。
據指出,拉法葉巡防艦的防空系統與戰鬥系統提升案,只是系統的整合與系統性能提升,並不包括MK-41垂直發射系統與防空飛彈的成本,以及相列雷達等費用
雖MK-41與海弓三防空飛彈已通過作戰測評,但是海劍二艦載防空飛彈,目前是以中科院自製的垂直發射系統測試中,但要使用美商洛馬公司專利的MK41,必須由美商洛馬授權或技轉才能運用,目前中科院除加快海劍二飛彈的測試期程外,也與美商洛馬洽談相關技術授權費用,在2022年啟動前完成各項所需要的次系統裝備。
------------------------------------------------------------------------------------------------------------
看來康定級這次真的要弄了,以這次朱明的報導來看,很有可能是以中科院的國產雷達 (旋轉陣 or 四面陣) 整合「訊聯系統」,再加上法商Thales提供次系統補強後的「迅聯2.0」上陣。這樣的組合可做為「震海艦」的前哨預習作用,先放上康定級,實艦操作累積經驗,修正改進後,再移植到「震海」這個較專業的平台,這樣不失為一好方法。
按照「拉法葉」原先的設計,B砲位的位置是可以放8管2組VLS共16管,因為空間深度不足,只能放Sylver A43 (發射管深度5.4m公尺),如果要放MK41也許能試試看裝上自衛型 (發射管深度5.3m公尺) ,或者中科院有其他的想法,自行客製?或者再行墊高B砲位?因為以自衛型5.3m來說,海弓三也放不下。
先前有關中科院使用MK41專利權的問題,從這篇報導的描述看來,很有可能是launch canister?尤其是海劍二要用的類似MK 25 Quad-Pack Can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