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中國知名導演高志森公開說美國登月造假

中國知名導演高志森公開說美國登月造假

看來中國對美國阿波羅登月真的恨到骨理了 也難怪 好不容易花大錢搞個嫦娥登月想風光一下
結果不但被日本隼鳥搶了鋒頭 還被人說成是

"作了美國60年前做到的事"

當然惱羞成怒 乾脆說美國登月造假了 中國才是世界第一個登月的

這個"中國知名導演高志森" 也不是真的笨到認為美國登月造假 只是向中國官方交心表態而已
當年趙高指鹿為馬 下面的官員哪會不知道是鹿是馬?? 說穿了就是向趙高交心表態

是鹿是馬一切都趙高說了算 趙高說是馬就是馬 趙高說是鹿就是鹿

中國知名導演高志森公開說美國登月造假
2020-12-16 15:04 發佈
IDF302 wrote:
中國知名導演高志森公開說美國登月造假


知名導演高志森擅於製作搞笑喜劇見稱,所以I大他是在搞笑,不用認真
可是中國這種指鹿為馬的力量很大,稍微沒有常識或邏輯的人很容易就會被呼弄
美國也很多人懷疑美國登月造假阿

中國人就不能懷疑,一個普通導演就不能有自己的言論自由?
IDF302 wrote:
中國知名導演高志森公(恕刪)


美國NASA:我都已經在火星跟外星人建立基地了,你在跟我談登陸月球~
不良人 wrote:
一個普通導演就不能有自己的言論自由?


作假的言論在有言論自由的國度是會被公眾質疑打臉了,這打臉就叫言論自由
這下龜龜殘蜍繼續當
继续看吧

等哪天我们中国人载人登月了 再跟当年的老美比对比对
老正太阿肥 wrote:
继续看吧 等哪天(恕刪)


太陽系有九顆行星

還有好幾顆沒有被登陸
中國為何不去登陸
去做沒有人做過的事情???


而是去強調美國人做過的呢??
knightcsf wrote:
太陽系有九顆行星還有(恕刪)

「與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和太空政治不同,中國的太空計劃超出單純尋求聲望和地位的範圍。」美國國防部密涅瓦研究所(Minerva Research Institute)分析師南拉塔·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撰文分析,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競賽爭的是「誰能先到那裏」,關乎對立大國的聲望和地位。

戈斯瓦米認為,中國的太空計劃則立足於非常長遠的構想,即探索太空以利用月球、小行星的資源,確立永久性的太空存在,以促進和維持經濟增長。

2016年中國公布的一份航天白皮書展現了一個長遠而雄心勃勃的計劃——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上的太空探測強國,包括探測火星,建立空間站,載人探索地月空間等一系列計劃。

美蘇爭霸時探月計劃創下多個「第一次」——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繞月,第一次登月。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航天並未突破美蘇在半個世紀前的成就。專家認為,因此中國的目標更注重實際收益。

戈斯瓦米認為,中國將注重太空太陽能技術研發、開採利用月球背面資源、探測小行星資源,都能為中國自身的發展帶來實際好處。

此外,太空依然是「無主之地」。美蘇爭霸的年代,國際間確立了太空條約,推動了科技合作和「非武器化」等共識,但對於太空資源開採利用的規定依然模糊。戈斯瓦米認為,這對中國有利,因為這就要依據「先到先得」原則。

中國也確實表達過類似看法。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葉培建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宇宙就是個海洋,月亮就是釣魚島,火星就是黃岩島,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英國《泰晤士報》則認為,中國相比之下更有優勢,因為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能夠確立並堅持長期目標,而且還有龐大的人口、巨額研發投資以及廣泛的人才基礎。

中國目前的登月計劃從2003年開始,綿延17年,還將繼續下去。而目標建立空間站的「921」工程,更是要追溯到1992年的規劃,目前也依然在執行。

不過,中國在航天領域趕上美國,路還很長。中國透露已經將載人登月計劃排到「本世紀30年代」。

但中美兩國的競爭意味依然濃重。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院長斯勞特撰文,做了一個對比——中國「嫦娥五號」在月球著陸的同一天,功勳卓著的美國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發生坍塌事故,徹底毀棄。

斯勞特據此發問,「當一國的科學家為一處標誌性設施的坍塌而哀悼時,另一個國家的科學家卻在為即將到來的發現而慶祝。歷史是否會把這一時刻視為一個預兆?」

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後,美國收到刺激,大規模投入,直至肯尼迪總統表示將載人登月列為首要任務,予以保障。

1965年到達峰值,佔聯邦支出的11.7%,總財政支出的5.3%。最終載人登月計劃耗資約250億美元。

蘇聯的投入也不遑多讓,1966年到1970年期間,蘇聯在太空項目上共投入79億盧布(約合240億美元)。

而中國的投入則少得多。201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透露,921工程自1992年實施以來20年間共花費約390億人民幣,相比之下,不及美國2014年一年的投入(80億美元左右)。

此後,中國航天總投入沒有公開數字。但多家美國機構估計,近年來中國每年投入在20億美元左右,依然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左右(2019年NASA預算215億美元)。
高志森(說)........提供登月攝影機的德國Westlicht廠早已公開承認:所提供的太空任務攝影機,只是普通民用攝影機而在外殼加塗了一層簿薄的金屬漆以作「保護」 ~ 「登月太空人」當年就拿着這個攝影機在月表拍攝,能拍出什麼效果?我很懷疑。


聽說,1969年首次登月所用的攝影機相機等(不只一台),是瑞典的 Hasselblad,
高志森臉書所用的太空人手持攝影機圖片,那台是 Hasselblad 500EL Electric Camera,
太空人要返回地球,為了減輕,相機和鏡頭和配件等,留在月球,
傳聞後來有一位厲害的地球人仿造了一台登月的 Hasselblad 500EL,

Apollo 11 was equipped with two medium-format cameras, the Hasselblad 500EL Data Camera or HDC and a Hasselblad Electric Camera (HEC). The first, which was the camera that snapped the imag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was outfitted with a Zeiss Biogon 60mm F5.6 lens and a specially designed film magazine that allowed for 200 exposures on Kodak 70mm film. The second HEL camera used an 80mm F2.8 to capture images from inside the Eagle lunar module, and a third camera was used inside the Command Module — which remained in orbit — by crew member Michael Collins.
[ https://www.digitaltrends.com/photography/hasselblad-apollo-camera-history/ ]

上述這篇短文也有提及相機的改良和修改,

而登月之前的幾次上太空,漫遊或繞月等任務,
NASA和Hasselblad是經過多又多次相機的改良改裝......聽說的,
並不是高志森所講的那般簡單,什麼普通民用底片相機加金屬漆,笑死人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