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28日,美國海軍“里根”號航母被發現在奄美群島西北方向的東海區域自北向南航行。奄美群島是日本九州島南方琉球群島中部的一個群島。
“里根”號航母以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為母港,是美國在西太平洋中國周邊海域唯一一艘常駐航母。7月4日和17日,該航母與“尼米茲”號航母先後在南海地區組織了兩次雙航母戰鬥群演練,此後又與日本、澳大利亞在菲律賓海舉行了三邊軍事演習。上一次美軍在中國南海的雙航母軍事演習還是發生在6年前的2014年。
顯然,隨著中美關係趨緊,軍事較量有所升溫,而美軍航母已成美國在中國周邊施壓軍事壓力屢試不爽的拿手兵器。而中國方面似乎意圖有所反制,驅逐美軍航母。
7月30日,中國國防部對外透露,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近期組織轟-6G、轟-6J等新型戰機在南海有關海域開展晝夜間高強度訓練,完成了晝夜間起降、遠端奔襲、對海面目標攻擊等訓練課目,達到了預期效果。其所稱的“遠端奔襲、對海面目標攻擊”的訓練課目劍鋒所指為何,不言而喻。




轟-6G與轟-6J是轟-6的最新改裝型轟炸機。
轟-6有航程遠、航速快的優勢,在此基礎上的轟-6G曾攜掛電子戰吊艙出鏡,應該是以電子戰見長;而轟-6J則是反水平目標平臺,可以攜帶多達7枚鷹擊-12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
《艦載武器》雜誌曾刊文披露稱,鷹擊-12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是中國軍方自主研發的是世界上最強的反艦武器之一。
中國軍事評論員宋忠平表示,鷹擊-12導彈最大優勢是具備超音速攻擊能力,能夠達到三倍音速,300公里的攻擊距離。
“對於敵方的防禦系統而言,可以說防不勝防。另外,這款導彈採用紅外和雷達多種模式制導,打擊精準度更高。”
雖然中國已有被稱為“航母殺手”的東風-21D、東風-26彈道導彈,但是由於不便對外展示,輕易不用,一旦使用,便意味著戰爭,因此操作空間較小。相比之下,能夠攻擊海面目標的轟炸機如果抵近美國軍艦,甚至是航空母艦,也能夠造成十分可觀的軍事壓力與威懾效果,而且更便於操作。
首先,轟-6G、轟-6J等戰機與航母的造價成本不成比例。航母一方不得不考慮擦槍走火或是對方首先開火的情況下萬一有失,即使將敵機全部擊落,也將會是得不償失的結局。
中方的冒險成本更低,也更有底氣施加壓力。
其次,戰機威懾擁有充裕的操作空間。例如,戰機型別和規模、掛彈數量、出行頻率和時機、距離遠近、飛行方式,皆可靈活調整。以廣闊陸地為依託的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比之擁有一至兩艘航母所載的有限機群,無疑具有壓倒性優勢。
當然,儘管中美兩軍近年在西太平洋中國周邊海域互相施壓,戰爭風險有所抬升,但是真正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應該仍然不大。
兩國軍機、軍艦、航母的示威和遭遇,還有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的抵近偵察,大多比較克制。
雙方偶爾有近距離接觸,也無實質性接觸,更無擦槍走火的局面。
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更說明,即使兩軍發生一定程度的實質性衝突,也未必會導致大範圍、高烈度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