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還記得七七盧溝橋事變嗎?圖為中央社珍藏的國軍部隊於民國26年(1937年)在盧溝橋頭展開抗日八年聖戰的歷史鏡頭。
發生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為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導火線,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區戰事的肇始。
1937年7月7日晚間,大日本帝國支那駐屯軍一部在中華民國北平附近的宛平縣進行軍事演習,當晚10時40分,結束演習的日軍聲稱演習地點傳來槍聲,並有一名叫作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部份日籍平民謊稱中方發射實彈至駐華日軍的陣地之內),而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守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拒絕後,日本軍隊於7月8日清晨5時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史稱「盧溝橋事變」。
結果,第二十九軍在後來的平津作戰中被迫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區陷落,於是,中國抗日戰爭隨即全面爆發。
中華民國此次的抗日戰爭歷時八年(史稱八年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向同盟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國民政府遞交降書,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受降書,中華民國與其他同盟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
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的永定河上,屬河北省宛平縣,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宛平城建於1640年,是捍衛北京城的軍事要塞。
多年來兩岸對於盧溝橋的寫法未能統一,台灣寫「蘆」溝橋,中國寫「盧」溝橋。已故歷史學家唐德剛曾對這座的名字進行研究,並指乾隆御筆親題的「盧」才是正寫。
盧溝橋原名廣利橋,800年前由金章宗完顏璟建造。元代的時候,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到中國,遊記中對盧溝橋給了高度評價,西方人因此稱盧溝橋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跨越永定河,古名「無定河」,唐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便源自此河。永定河上下游連接之處,被當地居民稱為「盧溝河」。
唐德剛在《蘆溝橋還是盧溝橋》一文中指出,河名「盧溝」指的是「盧家溝」,因附近乃盧姓族人聚居之地,而非「長滿蘆葦的溝」。唐德剛認為,這條「溝」是華北平原上的淺河,河床上雜草處處、砂石壘壘,根本找不到蘆葦。
唐德剛指出,康熙修河後題字的御碑,以及乾隆題字,現仍立於橋畔的石碑「盧溝曉月」,寫的都是「盧」而非「蘆」。
不知為什麼,晚清的各種文獻都將此橋的名字寫成「蘆溝橋」。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將盧溝橋列為重要旅遊景點,經考證認定橋名為「盧溝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