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有超過200萬現役軍人,而印度則有130萬。大陸的國防預算為2,250億美元,是印度的550億美元的4倍。
中國大陸的戰車總數,達到了驚人的13,000輛,並且已達成全面自製的能力,包括96式、99式主力戰車,都屬於先進的3代戰車,並且有不錯的外銷實積,比如泰國就購買類似96式的VT-4,印度鄰國孟加拉也請中國大陸來升級戰車。
相對的,印度僅有4,100輛,並且多數老舊,較新式的是俄羅斯T-90,而印度的自製「阿瓊」戰車並不算成功,妥善率並不高,多數阿瓊戰車已停用。
戰略武器方面,中國大陸是全球第三的武器庫,生產和部署了各種彈道飛彈,從短程、中程、潛射,以及洲際彈道導彈(ICBM)全部具備,比如射程5000公里的東風26型,以及跨洲的東風41型,射程已超過2萬公里,可以打到地球任何地方;至於印度,烈火系列飛彈(Agni Missile Series )仍在起步階段,列火1型射程700~1,300公里。烈火-4型射程3,000~4,000公里;最遠的是烈火5型,射程5000~8000公里。
空中武力方面,中國大陸的飛機總數接近3,000架,而印度的機隊總數則超過2,000架;雙方數量差別不大,不過現代化程度程度不一。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的空軍迅速現代化,老舊的殲7(仿MiG-21)與殲8退居二線,而新一代的殲10C、殲15、殲16都在增加中,還有第五代的殲20。同時也持續購買俄羅斯Su-35。
相對的,印度空軍的現代化過程就顯得步調零亂,老舊的MiG-21Bis 、MiG-23、MiG-27遲遲無法退役,自製的光輝戰機生產進度緩慢,外購戰機的種類又多又雜,包括俄羅斯Su-30MKI、MiG-29,還有法國幻象2000、飆風戰機(Rafale)等等,雖然這些戰機都還不錯,但是種類過多的結果就是後勤特別麻煩,運作成本過高,也是印度空軍花了大錢,卻經常表現不好。
因此,從軍力數據來看,大陸有明顯優勢。不過,在中印衝突當中,印度屬於主場,而中國大陸算客場,印度軍事基地離邊界很近,可以及時調援,至於中國大陸,主力部隊多半部署在東南沿海,與印度接近的基地很有限,需要時間才能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