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紀永添 2020年06月16日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以B-1B轟炸機(如圖)來取代B-52H,除了是輪駐的原因外,更有可能是要回應中國的新威脅。(湯森路透)


美國空軍原本部署在關島的B-52H長程戰略轟炸機日前結束輪駐任務,已調回美國本土,再加上武漢肺的炎疫情讓當時美國海軍的多艘航空母艦無法出港,導致西太平洋暫時出現戰略嚇阻能力的真空,也使美國在西太平洋履行防衛承諾的能力受到質疑。
不過美國戰略司令部立刻派遣了B-1B槍騎兵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從美國本土直接飛抵日本,與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戰機進行聯合演訓。接下來還連續數次由B-1B轟炸機擔任長程巡弋任務,不止進入南海爭議海域,還挑戰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
最後還有4架的B-1B轟炸機與地勤人員進駐關島,填補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打擊能力。不過以B-1B轟炸機來取代B-52H,除了是輪駐的原因外,更有可能是要回應中國的新威脅,因為B-1B轟炸機除了傳統的對地攻擊能力外,未來還將擁有極強的制海能力。


B-1B轟炸機在西太平洋找到新舞台


誕生於冷戰之中的B-1B槍騎兵,是一款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大型長程戰略轟炸機,擁有複雜的幾何可變翼(Variable-sweep wing)設計。簡單來說,就是在二十世紀中期,飛行器進入超音速時代後,工程師發現傳統構型的機翼,會影響在超音速飛行狀態下的性能,但如果把機翼設計成大幅後掠,讓飛行器擁有最佳的超音速飛行表現,卻又不利於慢速時的靈活性。
當時的工程師於是想出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讓機翼可以在飛行時自由調整角度,以兼顧飛行器在不同情況下的需求。著名的F-14雄貓戰機、F-111攻擊機與B-1B槍騎兵轟炸機都採用這種複雜設計。
B-1B轟炸機在收攏機翼時,可以超音速飛行突破敵人防空網,打開機翼時,則擁有極佳的操控性。特別是先進的航電系統讓B-1B轟炸機能進行超低空飛行,在敵方難以察覺下發動攻擊。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於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要起飛的B-1B槍騎兵轟炸機。(湯森路透)


冷戰結束與B-2匿蹤轟炸機的問世,讓B-1B轟炸機失去投擲核彈的任務,轉而在二十幾年的反恐戰爭中,擔任對地密接火力支援的傳統轟炸工作。
只是與老而彌堅的B-52H轟炸機相比,B-1B轟炸機複雜的幾何可變翼設計,讓維修變的很不容易,每小時的操作成本遠高於B-52H轟炸機。在節省經費的考量下,美國空軍開始對B-1B轟炸機興趣缺缺,就目前的規劃,B-1B轟炸機應該會是三款轟炸機中最先退役的機種。
不過隨著「長程反艦飛彈(LRASM)」的服役,與西太平洋情勢的緊張,卻讓B-1B轟炸機找到了新的舞台。這款編號AGM-158C的空射型反艦飛彈,射程超過900公里,並且擁有匿蹤能力,還能自動選擇攻擊目標,是美國新一代的反艦利器。B-1B轟炸機一次能掛載高達24枚AGM-158C飛彈,對敵方艦隊有極大的攻擊力與嚇阻力。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B-52H轟炸機速度較慢,使用時通常是是美國空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可以完整掌握制空權。(湯森路透)


雖然B-52H轟炸機未來也能掛載AGM-158C飛彈,但速度較慢的B-52H轟炸機目前仍然可以在各戰區負責傳統轟炸任務,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美國空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可以完整掌握制空權,並壓制敵方的防空飛彈系統,讓B-52H轟炸機不必擔心受到攻擊。
只是面對中國的威脅,美軍接下來可能要在無法掌握完整制空權,或是在敵方海基或陸基防空飛彈的威脅下作戰。速度快的B-1B轟炸機會擁有比較高的存活率,能與護航的戰機快速發動攻擊並迅速脫離戰場,這是傳統的B-52H轟炸機所辦不到的。
而且B-52H也缺乏超低空飛行能力,未來如果要執行制海任務,可能力有未逮。B-1B轟炸機取代過去的B-52H轟炸機,成為目前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巡弋主力機種,對目前已經常態在西太平洋海域活動的中國航空母艦艦隊,將構成巨大的威脅。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與林肯號航母一同演訓的B-52H轟炸機。(湯森路透)


進一步來說,今日空中反艦作戰的典型模式,是以戰機掛載反艦飛彈,用低空飛行的方式接近目標,再發射反艦飛彈。亞音速的反艦飛彈會用掠海飛行來降低被敵方發現的機率,壓縮敵方發現飛彈後的反應時間。
超音速反艦飛彈則以速度來決一勝負,目的也是讓敵方發現飛彈後,沒有充足的攔截時間。
美國過去一直沒有發展超音速反艦飛彈,目前服役中的魚叉反艦飛彈是靠掠海飛行與彈道末端的欺敵模式,突破敵方艦隊的防空網。而AGM-158C除了掠海飛行能力外,再加入了匿蹤能力,使敵方更難以提前發現AGM-158C已經來襲。
AGM-158C本身的驚人射程,再加上B-1B轟炸機所具備的超低空飛行能力,敵方的艦隊就算擁有航空母艦,可以起降空中預警機與艦載機以掩護整個艦隊,也不容易發現千里之外的美軍的B-1B轟炸機已經悄悄逼進。



能同時攻擊12個敵方目標


若以兩枚AGM-158C反艦飛彈攻擊一艘敵方艦艇的情況來計算,B-1B轟炸機所掛載的24枚飛彈能同時攻擊12個敵方目標,這已經是整個艦隊的規模。
由於這款反艦飛彈的射程實在太長,難以人工即時指定攻擊目標,因此AGM-158C可以自動判斷威脅程度,選擇最有價值的敵方目標進行攻擊。
這意思就是說這款反艦反艦會先攻擊航空母艦、大型驅逐艦等價值較高的目標、或是判斷防空能力最強的艦艇,先瓦解對方的防禦網,同時也會放棄已經被擊毀的敵方艦艇,轉而選擇還有作戰能力的艦艇,不會白白浪費飛彈。這樣的設計能讓已發射的反艦飛彈擁有最大的攻擊效益。
B-1B轟炸機一般都以兩架為一組來執行作戰任務,最大的攻擊數量將達到48枚AGM-158C反艦飛彈,就算成功命中率只有五成,也將一舉重創敵方艦隊,這並非誇大其詞。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B-1B轟炸機一般都以兩架為一組來執行作戰任務,最大的攻擊數量將達到48枚AGM-158C反艦飛彈(如圖),就算成功命中率只有五成,也將一舉重創敵方艦隊。(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目前AGM-158C的最大問題,在於剛剛達到初始作戰能力(IOC),生產的數量還遠遠不足,但是未來美國空軍與海軍廣泛配備這款新型反艦飛彈,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此外,與AGM-158C有濃濃血緣關係的AGM-158A與AGM-158B則早已服役一段時間。
這款稱為「聯合空對地距外飛彈(JASSM)」的空射型對地打擊武器有兩種型號,AGM-158A的射程約300多公里,美國空軍的各型戰機與轟炸機幾乎都可以發射,而AGM-158B(JASSM-ER)的射程則超過900公里,兩者都具備局部的匿蹤能力。
這兩款視距外攻擊飛彈的服役,大幅改變了過去對地攻擊的模式,讓戰機不必冒著被防空飛彈擊落的危險就能攻擊目標。
當B-1B轟炸機在南海或東海進行巡弋時,雖然未飛入中國領空,但計入這兩款對地攻擊飛彈的射程,中國沿海都已在其攻擊範圍中。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F-15E戰鬥機投放AGM-158B輕型隱身空射巡航導彈(美空軍圖片)


美國發展在太平洋地區的作戰能力或強化相關部署,並不僅限於B-1B轟炸機的進駐。專司海洋偵察的RQ-4C無人高空偵察機也早就已經出現在關島,對於獲取敵方海軍艦隊的活動情報,有十分重大的助益。
美國海軍正計畫採購小型的兩棲登陸艦,以取代目前的大型兩棲登陸艦,考量的原因除了節省成本,分散戰損風險外,最重要的是小型兩棲登陸艦更容易在南海等淺海地區活動,也更適合用來突襲小型島礁。美國海軍陸隊戰近年來則不斷演練如何以空中突襲的方式,佔領海上島嶼,還將裁撤所有的主力戰車。
這樣的考量除了是要革新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新一代火力架構,主力戰車在海洋作戰環境,較難發揮其威力,也是另外一個關鍵因素。或許可以這麼說,隨著反恐戰爭的落幕,美國三軍正在積極調整其作戰能力,以因應未來在太平洋上的挑戰。



「多領域特遣隊」破壞反介入戰術


甚至在大洋作戰中可能較派不上用場的美國陸軍,也在組織改革中發展出「多領域特遣隊」的觀念。
計畫利用小規模、卻可以在電戰、網路、情蒐、太空與高超音速飛彈等領域作戰的特遣隊,機動分散部署於各個戰略要地,分別突破或干擾敵方的防禦網,破壞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讓美國空軍與海軍可以長驅直入,在優勢下殲滅敵人。
而這樣的新型戰術觀念,剛好適合太平洋地區的作戰環境,美國陸軍就毫不諱言地明確指出,未來太平洋上的眾多島嶼,將成為這些「多領域特遣隊」的落腳處,美國陸軍部長麥卡錫已經宣布,會在接下來幾年內,在台灣或菲律賓東方的島嶼上,部署「多領域特遣隊」。
可以說美軍對於太平洋再度爆發戰事的準備,正按步就班的在進行,從新型武器系統的研發到部隊組織的改革,已經一一上路。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在大洋作戰中可能較派不上用場的美國陸軍,也在組織改革中發展出「多領域特遣隊」的觀念,破壞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術。(圖片取自DVIDS網站)


反觀可能就位於這場風暴中心點的台灣,國軍的改革仍然差強人意,雖然也不能說軍方這幾年毫無進步,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威權體制中走出來的國軍部隊有太多的歷史包袱,無法放下僵化的觀念,而讓改革寸步難行。
不論是武器系統的發展、後備動員的制度,作戰觀念的革新、或組織架構的改造,都是說的遠比做的還要多,官樣文章講的頭頭是道,真正落實的部份卻很少。
軍中風氣最為人所詬病的難道不就是這一點嗎?部份高階將領在退役後,終於發現國軍的後備動員制度有很大的問題,急需全面檢討,但人在其位時,卻因循苟且,未能推動改革。對照美軍積極任事,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出爐後,就思考如何因應未來的新威脅,並落實到每一個層面,兩者的差距實在太懸殊。
國軍與美軍最大的差距並不是武器與預算,而是心態與觀念。



最新一份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已揭櫫了美國未來對中國的戰略方針,整個國際情勢也因為疫情、貿易戰與各種衝突而急遽改變中,很可能我們過去所熟悉的那個美、中、台架構已經不復存在。
蔡英文總統在連任演講中特別著墨於國家安全的部份,並非杞人憂天。
台灣不是一個大國,這些外在情勢的變化並非操之於台灣,不是政府釋出善意或承認什麼共識,就能扭轉整個世界的走向。
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丟掉幻想,積極保護自己的安全,建立起可以嚇阻敵人不要輕舉妄動的國防實力。美國在西太平洋的積極部署與準備,對台灣來說是機會,也是一種挑戰。
機會是台灣將更有可能獲得新銳的武器系統,並加強與美國的各種軍事合作,而挑戰則是接下來的多事之秋,國軍將要面臨更多的考驗。從現在開始準備都嫌太遲了,更何況是繼續置若罔聞。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紀永添  :一架就可殲滅整個艦隊的槍騎兵已重返西太平洋
2020-06-16 11:20 發佈
給我兩個彈匣
也能殲滅一個排士兵
也不要單方面思考.

1995~1996 台海飛彈危機, 美軍 EA-6電戰機 呼嘯通過大陸沿海, 引起沿海通訊一片混亂.

24年後的今天, 中共是否也發展了 電戰裝備 ?

有矛就有盾, 防電戰又有什麼進步的措施 ?

紀永添 可能不知道, 在相互干擾下, 飛(導)彈到底剩下幾成有破壞力 ?
這是要戰爭的節奏嗎?
Arthur256 wrote:
這是要戰爭的節奏嗎?...(恕刪)


我覺得不㑹,應該稱中美的文攻武嚇,兩邊互相在我們頭上較量!
莊孝爺 wrote:
也不要單方面思考.1995...(恕刪)


電戰技術就像工業電子技術一樣 要強大必須不斷實作實戰驗證..
這點中國就還是嫌弱了點...

以目前在戰場上中國與俄羅斯武器電戰能力 表現都相當差
這點看以色列能橫行中東戰場就知道了...

當然 比起96年時候 中國已經好得多 但要正面跟美軍抗衡..
我認為沒有這種可能....

尤其是美軍用飛彈的關鍵零組件 陀螺儀等穩定裝置 最近台灣才取得輸入許可..
性能與精度非常驚人 完全不依賴外面訊號 也能將誤差控制到最小....
只有在最末端才開啟尋標器/影像系統索敵 這可以讓ECM干擾效果達到最低...

以B-1B在千里外發射LRASM攻擊中國艦隊來說...

中國缺乏長程預警能力 又飛彈本身有匿蹤功能...

中國艦隊極可能要到飛彈飛至3~40公里 甚至更近..
才能發現這批貼海飛過來的飛彈
整個防空時間被壓縮在2~3分鐘間 面對一架24枚飛彈
是非常勉強的事.. 就算是美軍神盾系統也沒把握...
如果照美國軍事學者的一批4架96枚飛彈 那是絕無倖免可能...
那我們買兩架中共就不敢打我們了
買5架就可以反攻大陸了
B1B由關島起飛來到距離台灣東南方1000公里AGM-158射程範圍內約莫只需要1個多小時,這對想對台灣東部發動攻擊的軍艦來說是很大的威脅!畢竟目前遼寧、山東都沒有艦載預警機。
按照這種可笑的算法,一艘驅逐艦可以消滅航母編隊的艦載機,一個營的步兵也打不過一個機槍手
YC_Jiang wrote:
以目前在戰場上中國與俄羅斯武器電戰能力 表現都相當差
這點看以色列能橫行中東戰場就知道了...


以色列不是在邊界外發射飛彈,就是低空突防發射誘導彈賺對方的防空飛彈後再趁機破壞陣地。

你以為以色列的飛機是來無影去無蹤啊?

這就是台灣防空的喪鐘,沒有一個國家能靠地面防空就能守住制空權的。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