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偶然從台灣某個軍事論壇找到這份材料
文章中說:
因應共軍導彈對我最大威脅模式,再從國軍現有守備能力與限制分析,
依陸軍基本戰術圖解中之步兵營防禦正面寬度為例,
若要在 400 多公里的海岸線上實施營級單位之兵力部署,保守估計需要 160 多個營才能涵蓋所有範圍。
也就是說,我海岸線長度,已經超過國軍現行守備兵力之負荷,加上目前灘岸
後方地區亦無固定掩體設施,如何量地用兵以及有效隱、掩蔽我軍守備與打擊
部隊戰力,將是防衛作戰灘岸決勝考慮重點。
目前因灘岸地區無永久性或半永久性軍事地下設施,基此現況,對於國軍
戰力防護而言,要在短時間內構築具防護能力之地下掩體,更是一件極大的挑戰。


漢光三十四號演習前後,軍方全面盤點解放軍可能登陸地點,因為地貌改變,
再加上淺灘蚵架等因素,高層一度認定,能做為登陸的灘岸「比過去少很多」。
沒想到近期再以AAV7兩栖突擊車到各地驗證,發現可以在離岸十到十五公里處向岸上推進,
西部海岸全線竟然「幾乎都是登陸點」,
遑論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更加不受地形限制,推翻過去的假設與演習劇本。
這一發現意味著,當我方喪失局部優勢,或海、空軍被打趴後,西部海岸無疑將會「門戶大開」
更雪上加霜的是
由於兵力縮減,致使現行之海灘守備部隊大多採取廣正面防禦方式遂行作戰;40故每個部隊的
守備正面可能為其正常防禦寬度的數倍,如此,依現有的工兵(阻絕)裝備恐將無法在短時
間內完成所需之阻絕與工事構築。舉例而言,國軍某年於宜蘭利澤簡海灘的守備陣地就是由
○工兵群與○守備旅的官兵,以約5000員左右的兵力,費時約三週所挖掘而成

多管火箭具備射速快、火力猛、對遠距離大面積目標實施密集射擊等
特性,容易造成我軍大量殺傷效果,並依據戰術要求更換所需彈種,搭配
末敏彈時因其具備自動探測目標攻擊的特性,可癱瘓機場、港口、交通樞
紐、集結部隊、掩體內火砲及飛彈射擊陣地等重要目標,對我影響甚鉅。
===========================================================================

依照台灣人的假設開戰第一波就死傷12萬人,台灣目前總兵力也不過18萬
而台灣的反登陸陣地無固定掩體設施,這樣子台軍的傷亡會更大
在400 多公里的海岸線上實施營級單位之兵力部署,保守估計需要 160 多個營才能涵蓋所有範圍。
也就是說,我海岸線長度,已經超過國軍現行守備兵力之負荷
那台灣所謂的反登陸設想不是破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