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現代兩棲登陸作戰

這裡很多活在平行世界的人總喜歡大談諾曼第登陸. 其實, 二戰後的搶灘作戰, 已經有很大的轉變.

下面這篇文章, 是談台灣坦克在武統中的作用, 但也描繪出現代登陸戰爭的基本面貌.

"由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傳統軍事科學上的「兩棲登陸戰」,其實已經幾乎「絕迹」。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戰,算是近代史上最後一次傷亡慘重的登陸惡戰,也創下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的紀錄。從6月6日清晨到7月24日行動成功為止,盟軍共投入288萬人參戰,德軍方面也動員21萬人,共計56.7萬噸的物資和17萬2,000輛各式車輛載具順利上岸,登陸的盟軍擊毀2,117輛戰鬥車輛、擊落飛機245架。守軍德軍傷亡人達11萬4,000人,盟軍更蒙受12萬2,000人的損失。

看起來,強勢登陸的盟軍,蒙受到比已然強弩之末的德軍還要嚴重的損失,動員的物資幾乎可使一個國家的經濟崩潰,故一旦解放軍實施兩棲登陸台灣,一定會蒙受一樣的慘劇,事實上是如此嗎?

2018年初,一本由美國智庫學者易思安(Ian Easton)所著的《中共攻台大解密:1000個轟炸目標、14個登陸的戰場、一年兩度的時機,以及台灣人民何去何從》的專書,得到前任美國國防部亞太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G. Schriver)的大力背書,故有關於中國大陸武力攻台的「14個登陸戰場、一年兩度的時機」就成為熱議的焦點,彷佛武統手段,就是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人聲雜沓地踏平台灣每吋土地,在現代科技化戰場的趨勢下,這有可能嗎?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海軍陸戰隊率先開始研究配合直升機進行空中突襲的新式三棲作戰,韓戰之後,世界各地的低度衝突不斷,但是還是以美國海軍陸戰隊經過的考驗最多,發展也最快,世界各國都跟着美國所發展出來的戰術與裝備一起跑。

例如1985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黎巴嫩;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準備入侵古巴;1965年,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多米尼加護僑…之後,全球各地再也沒有類似二戰的那種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

由於信息戰日漸發達,衛星監控、遠距感測的技術發達,實在很難讓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能夠學習盟軍在二次大戰時,集結在英吉利海峽對面長達數月,沒有任何正確情報泄漏給德軍,然後輕易地進行大規模兩棲登陸。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海軍陸戰隊佯攻登陸科威特海岸,那是一次詐術,騙取伊拉克重兵部署。1994年,海地政變內戰不斷,美國與美洲國家盟軍一起登陸海地平亂,迎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是早已經等在沙灘上拍攝畫面的直播電視台記者鎂光燈。

在這樣的趨勢之下,主戰坦克在這種戰術環境中,要如何發揮戰力?提到武力犯台的兩棲作戰論,一般論者皆認為無論是無限制飛彈攻擊、沿海海陸封鎖等,都沒有辦法讓台灣屈服,而且會拿二次世界大戰,飽受德國彈道飛彈、巡弋飛彈攻擊,以及潛艇封鎖的英國來比喻。但是,解放軍有壓倒性的潛艇優勢,加上遠洋海軍的建構,「區域/拒止」(A2/AD)能力當強大,航母艦隊的快速發展,使得長期封鎖台灣外圍海域、斷絕台灣的經濟進出口,使得台灣經濟民生崩潰成為可能。此種以封逼降的戰略,考驗的是台灣內部的民心士氣,台灣擁有英國一般的抗敵意志嗎?此時,傳統的兩棲登陸作戰,就即有可能在台灣政經軍瀕臨崩潰中,在一個無法預料的夜晚,突然發生。"

https://www.hk01.com/%E8%AD%B0%E4%BA%8B%E5%BB%B3/453561/%E5%9D%A6%E5%85%8B%E5%A4%A7%E4%BD%9C%E6%88%B0-%E5%8F%B0%E6%B5%B7%E7%99%BB%E9%99%B8%E6%88%B0-%E4%B8%BB%E6%88%B0%E5%9D%A6%E5%85%8B%E8%A7%92%E8%89%B2%E7%82%BA%E4%BD%95
2020-04-28 8:31 發佈
"現代兩棲登陸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平面登陸,超越式登陸和垂直登陸。

所謂「平面登陸」「超越式登陸」和「垂直登陸」,是指登陸部 隊搭乘不同登陸工具突擊上陸的三種方式。

「平面登陸」
是登陸部隊搭乘排水型輸送工具,如登陸艦艇、兩棲 裝甲車輛以及小型高速舟艇,沿海平面機動並在沿岸灘頭突擊上陸。「平 面登陸」是傳統兩棲作戰的唯一上陸方式。

其缺點:
一是突擊上陸速度慢,登陸艇和兩棲裝甲車輛的機動速度通常只有每小時幾海里至十幾海 里;二是要進行費時、複雜的換乘行動;三是由於機動速度慢,因此要 在距敵海岸較近的海域換乘,受敵火力威脅大。「平面登陸」的優點是 搭載能力大,是登陸部隊主力以及壓制兵器和輜重上陸的主要方法。

「垂直登陸」
是登陸部隊搭乘直升機等空中輸送工具,經空中機動並在敵岸或其淺近縱深實施機降或滑降的登陸方式。廣義上的「垂直 登陸」還包括了向敵岸及島嶼的後續垂直投送行動,如後續部隊乘坐 運輸機、直升機抵達已經奪占的機場等。

「垂直登陸」的優點:
一 是突擊上陸速度快。直升機飛行速度通常可達每小時數百千米,抗登 陸一方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出有效反應,從而達成登陸的突然性。二是 可避開水際灘頭抗登陸障礙物。三是可在一定縱深着陸,獨立奪占目標, 或配合主力部隊的平面登陸。四是換乘行動簡單快捷。五是可快速反 復運載。

「垂直登陸」的缺點
是目前的直升機運輸能力不強,通常只 能搭載人員以及伴隨兵器和一些輕型裝備,致使登陸兵上陸後的突擊 能力、防禦能力以及持續作戰能力都受到限制。

「超越式登陸」
是登陸部隊搭乘氣墊登陸艇或地效應飛行器等墊 升型運載工具,沿海平面一定高度快速機動並在沿岸灘頭突擊上陸的 方式。

其綜合了 「平面登陸」和「垂直登陸」的優缺點,在機動速度、 越障能力、換乘行動以及搭載能力等方面,均介於「平面登陸」和「垂直登陸」之間。

「平面登陸」「超越式登陸」和「垂直登陸」三種突擊上陸方式, 共同構成了現代兩棲作戰的立體登陸樣式。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士兵不沾水搶灘登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military/pgbq5ye.html
當然, 談起兩棲作戰, 就不能不提中國的075.

"連續兩艘075兩棲攻擊艦下水,這一重要艦種很快將要進入我國海軍服役了,對我海軍兩棲作戰將產生巨大影響,超地平線立體登陸作戰這一當代主流的登陸作戰模式也將成為在我軍登陸作戰中實現。

二戰之前的登陸作戰主要是搶灘登陸,比如著名的諾曼底登陸,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幾乎再現了搶灘登陸的激烈殘酷,大量的登陸船艇被德軍炮火擊中,很多士兵落入海中,即使登上灘涂的,也大量被機槍殺傷,這種傷亡慘重的登陸戰,美軍在二戰中實施多次,特別在進攻硫磺島戰役中,付出了幾乎一半登陸力量傷亡,及至到估算攻擊日本本土的作戰行動傷亡數字,預計達10萬之眾,美國決定投擲原子彈力壓日本投降,因為實在付不起這種代價。

諾曼底登陸中,盟軍已經採取了空降一些部隊到德軍防線背後配合登陸作戰,被拯救的大兵瑞恩就是其中一員,但這些輕武裝的傘兵,本身就有著極大的傷亡,只能起到擾動作用而不能對登陸作戰起決定作用。然而,在敵後撕開裂口,與登陸部隊夾擊守軍的戰法,已經從其中露出萌芽。

直升機的出現,直接將這一戰術變成現實,公認的史上第一次垂直登陸是由英國皇家海軍進行的,1956年11月6日,經過45分鐘艦炮射擊和10分鐘空襲後,英國第3海軍陸戰旅搭乘直升機從老航母改裝的直升機航母起飛,登陸埃及塞得港,1:30分之內,直升機運送了415名陸戰隊員和23噸武器彈藥,一舉奪得了塞得港,直升機登陸作戰的魅力簡直無法掩蓋,首先,直升機的速度優勢,比登陸船艇快得多,第二,直升機可突入敵海防線500-50公里的縱深,直接突破打擊敵灘頭防禦,阻擊敵反登陸預備隊。

對登陸作戰充滿痛苦回憶的美軍從這一作戰行動中看到了曙光,也開始著手改裝自己的老航母「埃塞克斯」級,進而從1958年開始建造7艘專用的兩棲攻擊艦「硫磺島」級。

「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遠不如今天的美式兩棲攻擊艦耐看,功能上也有缺陷,比如沒有供登陸艇使用的塢艙,有點完全迷信垂直登陸而不顧水平搶灘登陸的感覺,就像早期的三代機放棄了機炮只掛導彈一樣,但「硫磺島」號開啟了專用的幾個特別能力,一是,直升機和人員裝備的搭載能力,能搭載30架左右的直升機,有CH-53「海上種馬」和CH-46「海上騎士」這樣的大型運輸直升機,也有UH-1「休伊」這種戰場計程車,還有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艙內可一次容納1800名陸戰隊員及其裝備,包括榴彈炮和卡車,二是,投送能力強大,該艦用「埃塞克斯」級使用中得到的調度經驗設計,可同時起飛4架直升機,並準備10架直升機,所以「硫磺島」級能在30分鐘內升空16架直升機展開突襲。三,設計有300張病床的醫院,可同時開展3台外科手術,這可以使登陸作戰中受傷人員得到及時救治,避免因延誤救治而導致的傷亡。這些特點幾乎都被後來者繼承。

「硫磺島」級里的「關島」號參加了1983年美軍入侵格瑞那達的軍事行動,說實在的這次行動是典型的大炮打蚊子,「獨立」號航母,「關島」號兩棲攻擊艦為首的兩個戰鬥群,下轄一艘巡洋艦、三艘驅逐艦、一艘護衛艦、兩艘坦克登陸艦、兩艘船塢登陸艦,一個大隊的艦載機,一個中隊的攻擊和運輸直升機,1700名陸戰隊員,規模堪比英國遠征馬島的特遣艦隊,史上名句「甲板面積之和大于格瑞那達面積」。

其實美軍規模還不止這兩支海軍戰鬥群,另外還有82空降師的一個旅和佛羅里達赫爾伯特空軍基地的第一特種大隊,所以行動有空軍F-15戰機參與警戒和AC130炮艇機的對地支援,所有這些部隊組成120聯合特遣隊,旗艦正是「關島」號兩棲攻擊艦。

其實格瑞那達的守衛力量非常弱,總兵力不過1200人,一共2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1個高炮營,政變後組織的民兵在2000-5000人左右,最有戰鬥力的應該是以建築工人身份為掩護的古巴軍事人員和蘇聯軍事顧問團,但都是輕裝備,少量的BTR裝甲輸送車、120mm迫擊炮、23mm高炮,沒有海軍也沒有空軍,即使美軍採用傳統登陸方式也能取勝,但美軍顯然不肯放棄驗證新戰術、新技術的機會,畢竟這是越戰之後首次海外動武,超地平線立體登陸就是其中之一。

作戰行動海軍陸戰隊負責格瑞那達北部區域,空降師負責南部,咱們看看「關島」號兩棲攻擊艦在這次作戰中的表現。

這次軍事行動被認為是美軍首次大規模立體登陸作戰,10月24日凌晨,從「關島」號起飛的CH-46「海騎士」搭載數百名陸戰隊員,在「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突擊格瑞那達珍珠機場和「格倫威爾」小鎮,格瑞那達方守衛力量非常弱,期間有12.7mm機槍向直升機群射擊,但轉瞬間就被「眼鏡蛇」的火箭彈連人帶槍被炸飛。

其間,總督府戰鬥比較激烈,22名「海豹」突擊隊隊員,在突襲解救被格瑞那達軍軟禁的英國任命的格瑞那達總督斯庫恩爵士行動中,被格軍包圍,激戰大半天幾乎彈盡糧絕,兩架來自「關島」號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勇敢地沖入格軍火力網救援「海豹」,但被格軍發射的導彈雙雙擊落。

從「關島」號起飛的「海騎士」搭載陸戰隊員在總督府附近機降,包圍格軍,登陸的坦克也向總督府開進,格軍見大勢已去,向美軍投降,險些全部陣亡的「海豹」和斯庫恩總督被直升機送至「關島」號。

還有比較大的行動是營救800名「聖喬治醫學院」美國學生,美軍動用「關島」號上運載量更大的「海上種馬」直升機將學生們送往薩林斯角國際機場,美軍最擔心的就是這些美國學生被當作肉盾,但結果看是有驚無險。

這次作戰還是美國陸軍的「黑鷹」直升機首次參戰,當然它沒有登上「關島」號兩棲攻擊艦。

總的來說,美軍首次大規模立體作戰得益於它強大的直升機,包括CH-53、CH-46、UH-1、AH-1還有UH-60,使得美軍能快速應用起垂直登陸理論,否則僅有兩棲攻擊艦也難以實現。

自此,所謂「超地平線立體登陸」理論確立,在視距之外,以兩棲攻擊艦為核心,以直升機、氣墊船等高速載具運載登陸部隊,向敵海岸快速突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給敵人反應時間,奪取登陸作戰的勝利。"

https://daydaynews.cc/military/533079.html
Derek2025 wrote:
當然, 談起兩棲作戰, 就不能不提中國的075


這是笑話吧,應該改成「談起兩棲作戰, 就不能不提美國的美利堅吧」~
Derek2025 wrote:
連續兩艘075兩棲攻擊艦下水,這一重要艦種很快將要進入我國海軍服役了,對我海軍兩棲作戰將產生巨大影響

這我就不是很明白你的邏輯是什麼?
用繁體字講"我國海軍" (你是在講"中國人民共和國海軍"吧)?
有那麼不認同你自己國家的文字喔!
自由風0704 wrote:
這是笑話吧,應該改成(恕刪)


見你們這麼喜歡談美國無敵論, 我也就略為遷就一下你們的口味而已.

若你不想看大美國主義的內容, 下次我就不貼了.
倒回去算就好了
台灣有十萬陸軍
要登陸幹掉十萬陸軍要幾倍兵力?
古人說五則攻之
那登陸算五十萬人吧

如果把打雜的扣掉
台灣精銳部隊有沒有兩萬人?
那也要有投射十萬兵力的能力

我看洗洗睡吧

十倍則圍比較有可能執行
但如果台灣IDS有好的結果
那解放軍要執行海上封鎖也是很累
解放軍航母不是核動力更累
十倍則圍的反面就是燒錢
沒有美援, 台灣可能真的堅持不到3天.........
Derek2025 wrote:
沒有美援, 台灣可能...(恕刪)


中共一切都是以有美軍出兵台海在準備的,雖然美國真正出兵的概率比較小。。
Derek2025 wrote:
沒有美援, 台灣可能(恕刪)


喔喔喔~那還不快打,怕啥?
不是三天就結束了,你嘴砲三億年也打不下來,五筒早就絕章啦


一堆軍盲小粉紅自以為打仗就跟鍵盤發文一樣,甚麼都咻咻咻丟下去就結束了,然後就武統成功了,標準的電動打太多分不清楚現實世界跟遊戲世界不同,還在那邊講平行世界,小粉紅你先走出鍵盤世界吧。

而且五毛永遠都自以為只有中國可以打台灣,台灣沒辦法打到中國一樣,現在反艦飛彈都是上百公里起跳,幾乎你在港口就準備被瞄準了,有沒有想過解放軍的軍港還是空港被攻擊時該如何處置,如果內地暴動少了解放軍壓制,各地武警還有能力壓制住大陸民眾嗎,共產黨這幾年割韭菜,用高壓對付人民,還在自我感覺良好嗎



與其整天幻想五筒,我倒覺得你們先擔心自己的飯桶吧,這波瘟疫中國經濟鐵定是大傷,而且現在各國幾乎都把中國工廠外移,中國就業狀況只會每況愈下,以前SARS中國還可以靠剛加入WTO還有人口紅利撐過來,現在中國幾乎已經沒人口紅利加上工業轉型也還沒好,中美貿易戰又還在打,整天作夢五筒,飯桶都快沒飯啦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