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以矛攻矛」反制中俄:美軍試射共用極音速武器

「以矛攻矛」反制中俄:美軍試射共用極音速武器
 
「唯快不破」的神話
按這裡檢視網頁
 
 
 
 
有些媒體將極音速滑翔體神化,形容它的速度與機動性已達到無法攔截的境界;實際上,它只有「中段彈道」是目前武器無法攔截的。
 
 
 
這是因為傳統的彈道飛彈係沿著拋物線彈道前進,在中段彈道可達到200公里以上(類似東風21型的中程彈道飛彈),甚至是1000公里以上(類似東風31/41型的洲際彈道飛彈)而遠離大氣層,所以目前的中段攔截武器都設計在太空環境運作。然而,極音速滑翔體卻是在30到70公里高度的大氣層進行滑翔,飛行環境完全不同,導致現有的中段反彈道武器無法使用。
 
 
 
但等到極音速滑翔體接近目標區的終端彈道,由於滑翔體飛行數千公里後動能被大氣阻力消耗大半後已處於「強弩之末」狀態,導致速度會降低一半以上,這對於速度較高的大型防空飛彈——尤其是強化過高空機動性與雷達追蹤能力系統的——攔截並非不可能。例如,美國洛馬公司曾宣稱其薩德(THAAD)系統已具有極音速武器的攔截能力,而美國海軍也將在2023年驗證標準六型飛彈的極音速攔截能力
 
 
 
不過,相較於傳統彈道飛彈要面對兩層攔截網,極音速武器只要面對一層終端攔截系統,其穿透成功率還是高得多。
 
 
 
另外,只在大氣層運作的終端防空系統,不論是攔截彈道飛彈或是極音速武器,有效距離都會大幅縮減,這讓極音速武器可以機動繞過。所以極音速武器不一定要硬闖終端攔截系統,可以改攻擊那些終端系統保護不了的目標。因此,美國飛彈防禦署已啟動3項計畫,將極音速武器的防禦範圍從「點」擴大到「面」:
 
 
 
 
 
    1. 極音速與彈道追蹤太空系統(HBTSS):能在中段彈道追蹤到彈道或滑翔武器的衛星,由於此時的飛行器沒有火箭尾焰散發的熱訊號,其紅外線偵測器需要很高的靈敏度。
    2. 區域滑翔段武器系統(RGPWS):能在中段彈道進行攔截的系統,目前已有多種概念在研發中,包含本身就是極音速滑翔體的攔截器。
    3. 極音速防禦武器系統(HDWS):沒有透露與前者的差別,目前已選定多家老牌軍火大廠的5項方案進行研究。
 
 
 
 
 
 
<figure class="center">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3/25/99/7645145.png&x=0&y=0&sw=0&sh=0&sl=W&fw=1050<figcaption>陸軍正委託洛馬公司為共用極音速滑翔體發展推進火箭與發射系統,利用一輛拖車就能拖運兩具發射箱,較傳統「一車一枚」的機動飛彈發射車有更高的火力轉移速度。 圖/取自USAASC</figcaption></figure>
 
 
 
 
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由於能攔截極音速武器的區域防禦系統難度太高,研發速度緩不濟急,美國便研擬出「以攻代守」的反制策略,希望藉由發展並部署極音速武器,戰時能夠在發現對手的極音速飛彈機動發射車後給予即時打擊;平時則迫使對手面對極音速武器的防禦難題,必得投資大量經費在防禦系統的研發上。
 
 
 
為了確保極音速武器能在短期內成形,美國不惜重複投資,讓各軍種同時開發多種系統:
 
 
 
 
 
    1. 陸軍的長程極音速武器(LRHW):採用本次試射的共用極音速滑翔體,將為其發展直徑較小的新火箭使其能從機動車輛發射。
    2. 海軍的中長程傳統即時打擊系統(IRCPS):也採用共用極音速滑翔體,但搭配不同的火箭使其能從潛艦的垂直髮射管發射。
    3. 空軍的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採用較先進的乘波式滑翔體,這使其彈體能夠縮小,可由F-15E攜帶單枚,或由B-52轟炸機攜帶多枚。
    4. 國防先進研究署的戰術推進滑翔體(TBG):本來是ARRW的技術展示計畫,但現在進度大幅重疊,可能改為海軍艦艇的Mk 41發射器而發展。
    5. 國防先進研究署的極音速吸氣武器概念(HAWC):唯一採用吸氣衝壓引擎的計畫,本來也是技術展示計畫,但由於進度超前的緣故,可能會提早轉成武器研發計畫。
 
 
 
 
 
由此可看出,未來不但是陸海空三軍都擁有極音速武器,而且還能從水下、水上、陸上與空中發射,形成錯綜複雜的火力網路,讓對手難以各個擊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陸軍的LRHW計畫,這是陸軍在潘興二型彈道飛彈退役後,首度回覆中長程飛彈的使用。其理由是要運用機動發射車成本低廉,與維護人員較少的不對稱優勢,能以較低成本部署大量飛彈火力,以免被中國的經濟實力所拖垮。戰時將利用海運與空運部署到第一島鏈島嶼,形成對中國圍攻的中長程火網。
 
 
 
陸軍預計在2023年部署8枚原型武器,一方面累積操作經驗,另方面也可在衝突中投入戰鬥。本次共用極音速武器的試射成功讓陸海更堅定信心,要在極音速武器競賽中追上對手。
 
 
<figure class="center">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0/03/25/99/7645352.jpg&x=0&y=0&sw=0&sh=0&sl=W&fw=1050<figcaption>美空軍F-15E戰機。 圖/取自美國空軍 Flickr</figcaption></figure>
2020-03-26 8:09 發佈
stever2018 wrote:
 「唯快不破」的神話(恕刪)

A透過美國的雷達網是否能抓到極音速飛彈的軌跡?天弓三的極速雖然可達7音速,但是要多少反應時間鎖定,加速,接近目標?台灣要攔截極音速飛彈,似乎有一些可能性
B中國要用末端速度3-4馬赫的飛彈就能夠突破美軍的防空網達到一擊必殺航空母艦?能夠突破鋪路抓而沒有徵兆?
其末端速度也就與雄三類似,還是要飽和攻擊才能突破防空網,極音速飛彈的飽和攻擊....成本很貴吧
stever2018 wrote:
A透過美國的雷達網是(恕刪)

这类武器的重点从来不是所谓隐身性。
而是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轨迹就无法拦截。参考中俄的一次变轨/二次变轨弹道飞弹。一旦进入中段,拦截可能性就大减。级音速武器就是可以不停变轨的飞弹,拦截几乎不可能。
skybug wrote:
这类武器的重点从来不(恕刪)


攔不住? 等美軍秀給你看

變軌就不會再預測一次嗎,你變軌越多次就越慢

中程沒攔住就短程去攔,把難攔講成幾乎攔不住太誇張了吧
stever2018 wrote:
 「唯快不破」的神話(恕刪)


美國的機密用中文寫????
skybug wrote:
这类武器的重点从来不(恕刪)
持續變軌,運動能量遞減,速度愈慢,還沒飛到目標,直接落水
萊七逃 wrote:
stever 大大 (恕刪)
多謝,其實我發這篇文章其重點在於速度末端下降的比我以前認知的多太多(中國的滑翔版)...如果末端速度約3-4馬赫,假設末端定義50-100公里,再假設空中預警機在300公里外可偵測,極音速反艦飛彈真的是深不可測?雄三也就差不多這樣的規格...
stever2018 wrote:
 「唯快不破」的神話(恕刪)
滑翔體這武器是要打什麼?
都說是數倍音速,重點是攔不到,
彈頭沒搜索裝置,就只有打固定的目標,
航母會動的根本打不到。
stever2018 wrote:
多謝,其實我發這篇文(恕刪)


一般彈道飛彈發射後,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推知它的目標是哪裏,馬上就可以採取行動。

但是這種極音速武器很難用軌跡判斷它預設的目標,形成防空系統很沈重的負擔,防空系統密度、精度、速度不夠跟本打不到。
例如,SR-71三倍音速在高空飛來飛去,蘇聯想打下它一直不成功,可見要打到高空高速飛行軌跡不固定的目標難度很高。
極音速武器飛得更高,速度更快,難度更高,等己方的防空飛彈爬升達到它的高度,它早就不知滑到哪裏去了,等到它開始俯衝時,目標區的反應時間極短,很難防。

類似雄三這種衝壓引擊飛彈,到目標區速度差不多就是2倍音速或更低,且它的射桯不能跟極音速武器相比。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