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海軍艦隊的組成規劃與為什麼?

在另一棟對岸五毛起的樓中,我看到很多台灣人對海軍的艦隊組成與該有何艦隻有許多錯誤的觀念!
在此另起一棟樓聊聊台灣海軍的艦隊組成,先從台灣最早的海軍艦隊組成聊起。

話說60-70年前台灣海軍最主要的艦隻都是驅逐艦,目的是反封鎖,那時計算出來需要20艘驅逐艦來對付對岸的潛艦,這個數字也是由美國海軍的某位將軍(我需要去查一下)或團隊幫台灣計算出來的。詳細的故事,我去找一下,在後面PO出來。也許有其他的軍迷更清楚,就直接PO出吧!

那時的驅逐艦都是美軍二戰時設計的驅逐艦,淘汰後再軍援台灣,多半都是熱艦移交。然後在防空與反艦飛彈出現以後,台灣開始引進武進系統,但是艦隻數量依舊維持原先的規劃,一直到對岸的052B/C 出現前,這個態勢終於改變了。

後續!!
2020-03-23 11:28 發佈
民國58年起,美國陸續出售我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所建造的驅逐艦,共計有襄陽艦等26艘,海軍那時有約18-20艘驅逐艦,組成主要是美國海軍二戰時代的主要艦隊驅逐艦──兩千噸級的佛來契級(Fletcher class)、亞倫桑那級(Allen M. Sumner class)、基靈級(Gearing class)使得陽字艦成為我國海軍的主戰兵力;自民國64年起,陽字艦在「復陽計畫」延壽案相繼的推動下,進行更新、整修各項主要裝備的工程。其後,再經「武進一號」與「武進二號」戰鬥系統換裝工程,更大幅提升陽字號艦的水面作戰能力與近距離防空能力;民國68年,我國自美國採購反潛直升機,使陽字號艦增添海、空立體反潛戰力;自民國75年開始,正陽及瀋陽等7艘陽字號驅逐艦陸續安裝「武進三號」戰鬥系統,使得陽字號戰艦更一躍成為具有防空、反潛與反艦三度空間作戰的現代化軍艦。

國軍在中美斷交後採購到的陽字號雖然是美軍退役船艦,但這批軍艦會在1970年代退役是因為她們在1950-1960年代先後接受艦隊復原及現代化工程(FRAM)升級,經過美軍延壽在1970年代的驅逐艦中仍具備較完整的單艦反潛能力,但這批陽字號終究是採多艘拼裝的方式維持可稼動狀況,每艘軍艦從雷達到武裝甚至是輪機型號都有些許差異,對於後勤整備造成困擾不說,也導致艦隊整體妥善率偏低;再說美軍讓這批軍艦現代化的理由是為了抗衡蘇聯海軍數百艘的潛艦,因此需要保持量的優勢,在性能改良目標上也是以強化反潛為主,除少數以雷達哨戒艦改良的艦型使用性能較好的雷達外,多數陽字號在防空與反艦機能部分仍是以二戰的MK37射控系統為主體,使用艦砲接戰,頂多加裝了早期的電子偵查與干擾裝置,整體技術水準只略好過二戰時代一些。
當時中華民國海軍評估後,認為這批陽字號艦體壽命還可以服役15到20年,因此由海軍總部內的「光武小組」推動「驅逐艦武器系統革新專案研究報告」。報告中除了詳盡整理現有陽字號艦隊的武裝與偵蒐系統狀況外,也提出統一艦隊偵蒐系統及安裝自動化戰鬥系統的建議;後來的武進與復陽計畫都是從這個研究報告進而衍生出去的改良方針作為。

海軍艦隊哪時的任務是以反潛為主,所以具備相當強悍的美軍聲納與反潛武器,在中東戰爭時期敘利亞的海軍已冥何飛彈擊沉以色列炮艦後,反艦飛彈開始變成世界潮流,台灣開始引進以色列的天使飛彈,並開始研發雄風飛彈。

台灣那段時間雖然引進超過30艘陽字號,但是都是在淘汰一艘引進一艘的模式下進行,美國從來不允許台灣擁有超過20艘驅逐艦。

同一時間,台灣也從美國引進1200-1500噸級的山字號巡邏艦前後約12艘,形成二級艦。

陽字號一級艦會搭配山字號的二級艦進行海峽的巡邏,同時配合運輸艦對前線金門與馬祖各島嶼的執行運補任務,這類任務都是由兩艘以上的軍艦搭配共同執行,幾乎沒有以單艦來執行這類型的任務。為什麼,因為中華民國自遷都來台後所發生的海戰,都遭遇老共以船海戰術包圍的攻擊,需要多艘艦艇互相掩護與對抗這種攻擊的方式,所以海軍的每一次戰鬥偵巡與護航都派出2-3艘軍艦執行。
這種方式另一個重要的考慮是,那些老軍艦,經常會有儀器失靈的狀況發生,因此其他軍的儀器可以彌補自身軍艦儀器失靈時的掩護。
在那時代對岸大量的R級潛艇是台海最大的威脅,其他多是近岸快艇,能出海玩的就只有旅大級,不是老陽的對手。
Charlie2020 wrote:
民國58年起,美國陸...(恕刪)


當初老美替臺灣計算出的,20艘驅逐艦這個數字,在二代艦服役前,海軍本來是有規劃山字號的替代艦支,但是陽字號凋零的速度太快,無法等二代艦服役,就只好先引進濟陽級取代部分老陽,同時,海軍在確定引進成功級時由單艘成本計算也知道,臺灣大概無法養20艘成功級,所以濟陽級就是最佳性價比下的王牌,其反潛聲納比成功級更好,後面原先計畫中的法製二級艦居然突然昇級成一級艦,打亂了一些原定計畫,因為成功級燃氣引擎的啟動時間超短,加上後面的錦江級耐波性不足,康定級的防空性能太差。所有緊急任務,都由成功級包了,所有的戰鬥任務也必需有一艘具備防空能力的成功級加入,導致成功級被操過頭,艦體急速老化。
如果台灣有一打潛艇就不需要20艘水面艦
全世界top20海軍大概台灣潛艇比例最低
一開始 光華一、二號的數量還沒有完全確定,根據劉和謙的回憶,郝柏村在指示取消忠義計畫時曾提出八艘三千噸級大艦搭配16艘一、兩千噸小艦的方案;而在郝柏村的「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中1985年4月11日的記載,曾提到他對於十年兵力計畫的構想是先建造六艘PFG、12艘1500噸級巡邏飛彈艦與潛艦三至四艘,並將現有的12艘陽字號驅逐艦汰除至少12艘,山字號全部淘汰;此階段六艘PFG與12艘巡邏飛彈艦完成後,再視狀況進一步建造新艦汰換舊艦。在1987年7月國防部向總統提報的「海軍十年主戰兵力整建目標及汰除綱要」中,主戰兵力的規劃包括 8至12艘三千噸級飛彈巡防艦(PFG)以及12至16艘飛彈巡邏艦(PCEG)。

結果二代艦服役完成時就是由
7艘成功級
6艘康定級
6艘濟陽級
共19艘巡防艦擔當大任,完全沒有二級艦

後來又增加的一艘成功級與兩艘濟陽級,而最大的改變是引進基隆級

基本上海軍的南巡、北巡、外島運補,所採用的艦隻組合都必然包括一艘成功級加上1-2艘其他艦隻,有時會加入一艘錦江艦,補充火力,順便給錦江艦上的官兵一些長航訓練。

在1950到1980年代,台灣海軍艦隊作戰艦艇大致區分為三級艦,一級艦是陽字號艦隊驅逐艦(3000噸級以上),二級艦是滿載排水量1200~1500噸的關字號(原美國海軍快速掃雷艦PCE)與山字號(原美國海軍快速運輸艦APD)等,三級艦是500噸以下的江字號(原美國海軍PGM巡邏艦砲艇與PC驅潛艇),其中江字號在1970年代初期完全汰除。而二級艦山字號、關字號也在1990年代功成身退。

台灣在山字號12艘除役後,完全沒有二級艦的狀況下有向美國要求增購更多的濟陽級以補充巡邏兵力的不足,在同一個時間裡,對岸研發的052B 052C的性能情報洩漏到了台灣與美軍的耳中,其抗飽和的防空能力與反艦飛彈已經對台灣海軍形成極大的壓力,台灣在96年台海飛彈危機之後,感受到彈道飛彈對台防空系統的威脅,急需建立海上的防空與反彈道飛彈的能力,台灣軍方非常希望能取得柏克級驅逐艦,但是美國不同意,並轉而建議購買具備3D雷達與NTDS防空能力的紀德級防空驅逐艦四艘的軍售。
首批6艘成功級自1993~1998陸續開始服役(田單艦另有特別因素不算在內),8艘濟陽級自1993~1999陸續投入海軍。
因為老美不願提供AN/SQR-19與AN/SQQ-89,所以海軍才再引進濟陽級,希望它上面的先進聲納、反潛作戰系統、ASROC MK16反潛火箭,能加強反潛能量去面對中國大量的潛艇,海軍等於是用14艘一級艦取原本的老陽。
二級艦則因為買韓國蔚山級受到反對的壓力,改買拉法葉是郝伯村訪問法國回國後拍板的決策,預算又不足下的畸形結果。
在90年代中國開始獲得SU-27先進長程戰機,90年代末期也跟俄羅斯簽定了現代級的合約,空中和海面的壓力劇增,台灣便開始計劃籌獲神盾艦,以加強防空和制海能力(結果老美給了紀德級),中科院同時也開始研制雄三,以對抗現代級上面的日炙飛彈。
Charlie2020 wrote:
一開始 光華一、二號...(恕刪)

請問查理大個問題。。。我一直找不到答案。
二戰結束後美軍把日本的軍艦賠償給國府,當然有幾艘投匪,大部分還在台灣。

但是我看到的資料這些日艦,大部分當做訓練艦,少部分編入作戰部隊,原因為何?
愛。回。家 wrote:
請問查理大個問題。。(恕刪)


我自己的判斷,沒有完整的資料。
我認為最主要問題就是後勤補給沒了! 日本軍艦上面所有的零附件供應補給全部停產也無法找到! 而美軍的軍艦的補保系統卻非常完整。沒了零附件,應該有許多的設備慢慢地就失效或是缺乏彈藥,造成作戰能力喪失!
Charlie2020 wrote:
我自己的判斷,沒有完(恕刪)


其實武裝上的問題不大,全部的船在接收的時候武裝都廢了
要編入作戰序列就要想辦法恢復武裝
主要是看運氣的主機系統,只要關鍵料件沒有壞掉、有修復價值就能夠正常服役
國軍撤退來台至韓戰爆發美國開始協防台灣的這段時間
期間甚至常有軍艦叛逃,除了往來運補外島外,海軍基本上是被盯哨的對象

沒有武裝的船就算放著不開,久了就出問題,而且這些船多半都有內傷
而且雖有少數台灣籍日本海軍可以協助整備,但是人員有限且政治風氣封閉
雖美其名為訓練艦,但實際上這批船靠港後根本就已經不能開了
主要的功用就是維持著海軍的員額,讓撤退來的軍人依然可以佔個名義上的缺
其中唯二的例外就是丹陽(雪風)、信陽(初梅)

丹陽號在日本軍迷中也是相當的具有人氣,有著「奇跡の駆逐艦」的稱號
整個太平洋戰爭幾乎無役不與,而且全身而退
在宣告投降後官兵依然細心整備
( 同理心設想,如果自己是艦上官兵,應該也對這艘船充滿了感謝 )
就算移交到台灣後依然生龍活虎,甚至後期還改換了美製武器

而信陽號有一艘的同型艦華陽號可以殺肉,所以就順利服役

雖說戰後賠償艦中接收最高級、噸位最大(超過3000噸)的汾陽艦
雖為雪風艦的後續艦種(秋月級),但是主機損壞無法修復
其餘剩下的都是1000噸出頭的小船,在日帝廢除武裝後,也沒有什麼修復的價值了

看目前軍艦博物館德陽艦的狀況做參考,放在港邊約10年就銹穿船殼
這批接收艦從1947年接收,多半也在5.60年代拆解,大致上也符合10年的存放期限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