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之後的十九世紀後葉到二十世紀前葉,日本人以習用的漢字拼湊或以漢籍古典的詞彙賦予新意,用來意譯西洋專有名詞,稱為和製漢語。
由於同為漢字且言簡意賅,和製漢語也為華人圈所接受而習用。舉凡「政治」、「法律」、「社會」、「哲學」、「經濟」、「科學」、「作品」、「重點」、「衛生」、「服從」、「方法」、「背景」、「知識」、「投資」、「抗議」、「健康」、「希望」、「電話」、「手續」、「癌」等眾多日常用語都是和製漢語。同時期的中國卻反而以「賽因斯」、「德謨克拉西」等古怪拗彆名詞進行音譯,自然隨之淘汰。
因此之故,和製漢語成為近代中國軍事用語及專有名詞的淵源。
「航空」、「母艦」、「航空母艦」都是和製漢語。約在1917年出現的「aircraft carrier」一詞就字面上來說並不是航空母艦,而是飛機承載具。此名詞衍生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繫纜氣球進行戰場觀測的氣球母艦「balloon carrier」。

Carrier本身只有承載的意義,與航空母艦作為浮動基地,提供油彈補給、維護、武力投射、指揮的全方位功能完全不同。「母艦」是比較貼切的翻譯,但相對應的「mothership」原指捕鯨母船,衍生的用法多指搭載同類型載具的應用,例如搭載小船的大船、搭載小飛機的大飛機,與航空母艦又有所不同。這大概是當初不用mothership指稱航空母艦的原因,即使在軍事用語上飛機也常稱為ship。
二次大戰前航空母艦成為艦隊主角後,省略aircraft而簡稱carrier的用法已約定成俗,之後carrier也用作同類功能艦艇的統稱。1943年起美國海軍亦因航空母艦具全通式飛行甲板的特徵,而以「flat-top」作為代稱。
氣球母艦也稱為「balloon tender」。因此與航空母艦類似,但用於水上飛機操作的「水上飛機母艦」稱為「seaplane tender」,部份歸因於一次大戰後由氣球母艦改裝。另也是因為水上飛機可以利用水面起降,而初期的水上飛機母艦只是泊港的延伸,以輔助性小型艦艇(tender)提供水上飛機的運輸與補給。後來也借用aircraft carrier的用法,以「seaplane carrier」指稱類同於航空母艦功能的水上飛機母艦,與tender作模糊的區分。


「飛機」一詞應該是源自日語的「飛行機」。「飛行機」一詞首先出現於1901年三月出版的森鷗外(1862-1922)作品小倉日記中。森鷗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與夏目漱石(1867-1916)齊名的文豪,也是日本帝國陸軍軍醫,官拜軍醫總監(中將階),曾派赴德國留學四年。因此他翻譯的「飛行機」應該是德語的Flugzeug (直譯為飛行的東西),而非英語的airplane或aircraft。同時期日語對飛機的其它翻譯:「空中翔機械」、「浮空機」、「飛空機」等皆未能取代「飛行機」。

台語將和製漢語「飛行機」以漢文音讀成pue-hîng-ki,後音轉為pue-lîng-ki/hue-lîng-ki。
1907年出現的airplane與1855年出現的法語aéroplane同意。Aéroplane = Airplane = air + plane,意謂空中的平板。原用法指的是甲蟲的鞘翅(在飛行中伸展的樣貌),後用以描述飛機,最貼切的解釋應是指機翼劃過空氣的樣貌。但也有人認為字根plane若源自希臘文亦有漫步之意,所以也有空中漫步之意的說法。
1850年出現的aircraft為美國氣球先驅John Wise (1808-1879)所創造,用以指稱氣球。Aircraft = air + craft,意謂空中的船。此詞彙自1907年開始用來稱呼飛機,並自三〇年代起專指飛機。
酬載payload = pay + load,字首pay也意謂自身付出代價。Payload通常以重量表示,指的是運輸工具或武器扣除所需油料與設備後,能夠搭載的人員或物品。最早的用法出現在1849年,區分火車運載人員貨物的「paying load」與自重「dead load」。而「payload」一詞則在1903年首次出現,用以指稱海軍艦艇鍋爐重量減輕後,能夠增加的裝甲與武器。之後payload就衍生使用在陸續出現的卡車、航空器、宇宙載具的淨載重上。
Enterprise一詞源自十五世紀初的法語,原意為「承擔」或「承諾」;在十五世紀末衍生為「冒險性格」、「樂於接受挑戰」、「勇敢進取」的涵義。
與Enterprise意義近似的Entreprenant以及Entreprenante在1672年起成為法國用以命名軍艦的常用詞。法國L'Entreprise巡防艦在1705年5月7日遭英國擄獲後改名為HMS Enterprise,則是日後英、美海軍Enterprise或Enterprize艦名的濫觴。
雖然Enterprise意義與商業經營原則相仿而為後世廣泛作為「企業」的同義詞,但軍艦命名的源頭並非「企業」,而是取「勇往」之義。在美國海軍編纂的「美國海軍戰艦字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中,對Enterprise艦名的詮釋即「Boldness, energy, and invention in practical affair」。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號以首字母分別不同機種。戰鬥機及後來的對地攻擊機使用F字首。
1982年電影「火狐狸」(Firefox)與原著小說所指的Firefox為虛構MiG-31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號。實際上Mikoyan MiG-31的北約代號為Foxhound,而1977年原著小說當時蘇聯新銳戰鬥機Mikoyan-Gurevich MiG-25北約代號為Foxbat。北約代號並不具實質意義,具有貶意和莫名所以者也居多。

在英語系國家,fire fox、fire cat、fire-coloured cat皆是小熊貓(Ailurus fulgens)的俗名,皆以其紅棕似火的毛色與近似犬貓的外形稱呼。即使較正式的俗名red panda也與事實不符,因為牠與大貓熊(Ailuropoda melanoleuca)只有地緣關係,並無血緣關係。

Mozilla Firefox瀏覽器的命名與1982年電影「火狐狸」(Firefox)無關。前身Phoenix、Firebird都有火與動物的元素,而Firefox則應來自計畫吉祥物:紅棕色的小熊貓。
Mozilla瀏覽器初命名Phoenix、更名Firebird,都面對資訊界商標權爭議,迫使其再改名為Firefox。設計Firefox商標圖案的英國設計公司Hicksdesign設計師Daniel Burka在2004年2月9日新名稱公佈時,即發表branding firefox一文詳述商標設計。文中清楚言明firefox就是小熊貓(red panda),只是取用狐狸圖像。

1944年6月19日爆發的菲律賓海海戰為太平洋戰爭最後一次大規模航空母艦艦隊對戰。此役美國海軍58特遣艦隊主力為七艘艦隊航空母艦、八艘輕型航空母艦、956架艦載機;日本帝國海軍第一機動艦隊主力為五艘艦隊航空母艦、四艘輕型航空母艦、756架海陸軍飛機,其中326架部署於關島。交戰首日日軍即損失378架飛機(328架艦載機及50架陸基飛機),而美軍僅損失29架。

翌日菲律賓海海戰結束。總計在此役中日軍大鳳、翔鶴、飛鷹三艘艦隊航空母艦及兩艘補給艦沉沒、六艘艦艇受損、逾600架飛機因空戰、防空砲火及事故損失;美軍僅數艘艦艇受損、123架飛機損失,其中80架屬燃油告罄迫降海面或夜間降落事故所致。
菲律賓海海戰懸殊的空戰交換比衍生出「馬里亞納獵火雞」一詞,語出當時部署於USS Lexington (CV-16)艦隊航空母艦第16戰鬥機中隊「戰鬥亞爾㹴」(VF-16 “Fighting Airedales”)的中隊長Paul Douglas Buie少校。他在1944年6月19日於簡報室耳聞該中隊飛行員戲謔描述空戰情況「Why, hell, it was just like an old-time turkey shoot down home!」,將其節錄為「Great Marianas Turkey Shoot」。然而此役Buie少校並未取得任何戰果。Buie戰後晉升至少將,1972年辭世。

在十九世紀後葉到二十世紀前葉,傷寒、結核、腳氣病還是日本國民三大死因的年代裡,森鷗外與高木兼寬對腳氣病的看法與處理方式,充滿了陸軍與海軍、主流德國流派(細菌說)與非主流英國流派(飲食說)、和食與洋食、富貧階級(白米為貴、麥飯為賤)的矛盾對立。這一戰就是卅年,直到上世紀二〇年代西方學界證實腳氣病非病菌所致,而與飲食缺乏維生素B1有關為止。
日本帝國陸軍因厚待士兵的天皇敕令與百萬軍隊後勤供需問題而堅持配發白米,以致在第一次中日戰爭與日俄戰爭中分別約有四萬與廿五萬士兵罹患腳氣病,死亡率皆約為10%。同時期日本帝國海軍由曾留學英國的軍醫高木兼寬倡議,以麥飯、麵包取代白米而有效抑制腳氣病。此間接證據為森鷗外在內的陸軍軍醫主事者視而不見,甚至非難攻訐,自然難辭其咎。
然而當時的預防醫學仍在啟蒙時期,維生素也尚未發現。腳氣病飲食說雖有部份因果實證,但無從進行科學論證,且似乎又淪為醫學啟蒙前的非科學論調,而為遵奉科學研究者所不能苟同。後人以後見之明嚴苛批評森鷗外等人對腳氣病細菌說的執著,其實多少忽略了當時的醫學成熟度與社會環境因素。
附記:維生素與軍用口糧
維生素(vitamin)在上世紀一〇年代初葉才漸廣為世人所知。在此之前,因維生素攝取不足而產生的病症源頭仍在細菌說與飲食說之間爭辯。而在軍隊、戰爭環境中統一配給特定食物就是此類病症大幅流行的原因,也造成官兵大比例傷殘死亡;其中缺乏維生素B1所導致的腳氣病尤為顯著。如Marmite之類酵母菌精製食品富含維生素B群,自然能紓解軍隊的腳氣病困擾。台糖的健素糖也是同類食品,只是Marmite使用啤酒釀造後的酵母殘渣、健素糖使用蔗糖製造後的殘渣培養酵母菌;兩者營養成份差不多,口味卻顯著不同。
十九世紀中後葉法國Louis Pasteur、德國Robert Koch等微生物學大師確立病菌說(germ theory of disease),並以眾多疾病溯源作為實證擊倒自然發生說,一時之間成為科學論證的不二法門。挾此人類史上的巨大貢獻,當時醫學界菁英都亟於尋索各項疾病的病菌源頭;這時要回頭承認非病菌的疾病起源,就像證明地球是圓的以後,還要再扯地平說一樣不上道。雖然廿世紀初葉已經確認某些疾病並非病菌引起,而是飲食攝取養份不均衡所致,但要拿這項數十年後的定論非議當年病菌說的堅定信徒(同時也是以科學為崇的菁英),其實並不恰當。
營養學在近代比較成熟,各種營養成份可由不同來源甚或化學合成取得,再以不同方式添加於軍用口糧中。所以維生素B群就不一定要從酵母菌而來。軍用口糧除了提供官兵執行任務足夠的熱量與營養成份,也必須考慮口味合宜、刺激食慾,並避免將同一營養成份集中於一種食品(例如僅以濃縮柳橙汁作為維生素C的單一來源),以避免官兵因挑食而無法攝取。愛吃健素糖的應該算少數。如果軍用口糧的維生素B群來源只有健素糖,後果可想而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