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87412&extra=page%3D1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9/mobile01-71e1f0a2dcc147ff3ddd07a56b1eda0b.jpg)
(目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最新的渲染圖,跟2017年展出的模型相同)
這裡不是說關鍵技術科研工作能不能完成這類問題。理論上,科研投入資源跟時間就一定能完成;
但實際上大型專案項目的管理遠不只是達成任務而已,還必須在合理的時間、過程與預算之內完成。
水面船艦的設計肯定圍繞防空作戰系統,現在尤其是雷達,因為雷達系統架設多高、體積重量多大,直接關連船體平台必須造多大,才能達到額定的各項適航性能指標。
「後牆不倒」
pop3的科普文再三強調大型軍備研制工作的「後牆不倒」原則,也就是關鍵裝備的技術發展必須成熟到一定程度,各項指標(尺寸、重量、功耗、冷卻等,並滿足各種裝艦的性能要求與指標)明確固化之後,才談得上圍繞著關鍵裝備設計整艘船艦。
一言蔽之,防空作戰設備(雷達、戰系、火控、導彈等系統)會決定軍艦要造得多大、船艦推進與供電等需求,這些都是環環相扣。尤其是大型防空雷達必須高架,會讓船艦上部重量、迎風面積都大幅增加。這就是所謂「後牆不許倒」,因為沒有人能圍繞著「空氣」設計一艘船艦。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9/mobile01-dc36d6ad530dcdc8958cd901d163ee6c.jpg)
(1970年代,宙斯盾的SPY-1A相控陣雷達裝在諾頓灣號試驗艦上測試)
理想狀況下,設計船艦時,上面的關鍵裝備最好已經定型,外部規格不再改動,專心設計船艦。例如,美國的SPY-1相控陣算是按部就班,第一部EMD-1工程樣機在1973年開始陸地測試,1974年上諾頓灣號(USS Norton Sound AVM-1)試驗艦海上測試。在1978年,SPY-1的量產合同簽署了,同年美國海軍也在9月簽署第一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提康德羅家號(DDG-47,後來升格為巡洋艦變成CG-47)的合同。1980年,SPY-1完成電子戰測試,正式獲得AN/SPY-1A的軍方型號,同年提康德羅家號也安放龍骨開始建造。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9/mobile01-21920a33049c8f1d11479d16e3b01686.jpg)
(中國人民海軍畢昇號裝載346相控陣進行測試)
中國人民海軍的346相控陣與052C導彈驅逐艦則相對緊湊。346雷達是在1996年11月左右立項,同時間052B/C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2001年6月3日,中國海軍簽署兩艘052C導彈驅逐艦的建造合同;此時,052C的主要配套裝備,包括HHQ9防空導彈系統以及346都還在研制階段,HHQ9在2001年3月才進行陸地閉迴路測試;346相控陣雷達則是在2002或2003年安裝到畢昇號試驗艦上進行海上測試,而兩艘052C在2003年4月下水。pop3曾經提過,052C算是破例地違反了一些原則,這是因為客觀環境上形勢所迫而不得不然。然而,起碼346雷達、HHQ9導彈以及052C這三個項目一開始就配套,346雷達跟HHQ9導彈後來也沒有需要重大變動、拖累052C的設計工作,所以還行。而且相對地,中國海軍對於346雷達、HHQ9、HQ16等新系統研制趕不上造艦,都有過渡期的備案,也就是先造了052B、054、051C來填補空檔。
總之,原則上,一個大型系統在發展的時候,組成的子系統如果還在基礎科研階段,就很危險了;大系統是由許多子系統堆疊上去的;如果房子的磚塊不靠譜,建造房子的時候自然崩了。
「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雷達太大或船體太小?
而台灣名為「震海案」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目前看來船艦與配套項目之間的管理堅實程度,遠不及前面舉的兩個例子。目前某種程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算是「後牆倒了」;或者說,一開始是船當後牆還是雷達當後牆,就是個問題。
目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尺寸規模是在2017年5月中旬公佈的版本(當時台灣海軍司令部辦理「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邀商說明會):全長約138米,寬約16.5米,排水量約4500噸。
研制分工上,台灣海軍的「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依照海軍高層的需求制訂規格參數,然後把「船體設計」以及「作戰系統」各自委託相對應的單位。「作戰系統」自然是給台灣最大的軍備研制機構: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來研制與集成。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9/mobile01-677a8679af16481ac3a3ae31d634b9c8.jpg)
(最早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設計,這是2016年6月台灣海軍首度公佈「12項造艦計畫」的PPT圖)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9/mobile01-bf50d6f74c6b01fc7efd90b67d9e11b6.jpg)
(「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的船體設計方案先完成;以此為基礎,再設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型,以節省成本)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9/mobile01-f98044c542414f2a8b1d5b5ef16a6cd1.jpg)
「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體是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簡稱船舶中心,半官方的財團法人機構,台灣規模最大、經驗最多的船舶設計單位)在2017年8月底得標,在2018年就完成了。在「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之前,台灣海軍先做了名為「迅能專案」的「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的合約設計,由船舶中心在2016年5月26日得標,2017年6月15日完成。「震海專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型設計,就是在「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的基礎上做的。所以,到2018年時船體已經設計完了,就是台灣海軍說的4500噸的設計。
日後新聞陸續有提到,中科院研制的相控陣雷達太大放不下,船體必須放大,2017年6月就有新聞說要加大到5200噸。2018年5月的若干新聞又披露,中科院方面強烈建議放大到6000噸以上,在跟台灣海軍商量,而原型艦的期程可能會被迫延後。然而,台灣海軍歷來對外公開的官方說詞,包括今年(2019)在「立法院」接受質詢的說法,排水量始終維持在4500噸,一概否認了外界流傳的任何「放大」。
所以,大致可以推測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台灣軍方、官方自然會否認或不正面回應許多媒體上的傳言,但現在媒體上許多引述不具名軍方內部人士的說法,後來事實多半證明並非空穴來風。
台灣海軍在2014年9月公佈造艦願景,2016年6月20日公佈「12項造艦計畫」,2017年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建案開始執行。此時,中科院手中是否有可以立刻上艦、符合性能指標的「貨架產品」呢?答案是沒有。所以,必須從中科院手頭上現有的技術基礎來發展。
此時,中科院手頭上現成的東西是:配套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的「機動相位陣列雷達」,這是從「天弓一/二防空飛彈」的「長白相位陣列雷達」(無源陣,最初是1980年代美國RCA公司ADAR-HP高性能相位陣列雷達技術轉移)再改良的。此外,以陸基的「天弓三型」為基礎,研制艦載防空飛彈。2013年台灣海軍首次提造艦構想時,就打算由中科院開發艦載防空導彈,不繼續向美國購買標準2導彈跟密集陣近防等昂貴的東西。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9/mobile01-9e72e3e097089abdcd21e13b1df31503.jpg)
(搭配天弓三防空導彈的「機動相列雷達」,是中科院手中最成熟的方案;但以這雷達規模,若要四個固定陣,船體排水量不可能低於六千噸)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909/mobile01-aa37754c38623489263d0b7d0ec503bf.jpg)
現有的「機動相位陣列雷達」是一個單片的相控陣,裝在拖車上,一個陣面上三千多個移相器,這個規模跟宙斯盾的AN/SPY-1A相控陣雷達大致相當。跟AN/SPY-1一樣,「機動相位陣列雷達」也是無源陣,後面跟著真空管技術的發射機、導波管等。於是很自然地可以推斷,如果要在船上裝四個這樣規模的固定陣面,4500噸的船體顯然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已有的案例,西班牙F100型小宙斯盾艦扛著四個AN/SPY-1D相控陣,滿載排水量已經超過了六千噸(據說後期逼近七千噸)。
而如果用這一型雷達的技術硬要裝上4500噸的船,只有一途:大幅縮減陣面規模(意味著波束角變寬、探測精確度跟有效距離下降),或者用單面旋轉陣(這樣就跟051C類似了)。2018年5月,就有媒體報導,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可能會降低指標,改用單面或雙面「背靠背」旋轉陣面(想像一下這樣大型的陣面做成背靠背旋轉陣,肯定非常詭異)。當然台灣海軍否認了這個信息。
同時期的新聞也說,中科院現有的相控陣技術(無源陣)探測距離等性能可以滿足台灣海軍指標(超過300千米),但尺寸重量太大。中科院可能另外啓動方案,發展新的固態技術的有源陣面,但這就等於重頭科研發展,後牆倒了。
做個小結。台灣海軍已經設計好一個排水量4500噸、長138米的船體。而中科院現有的無源陣系統如果是四個固定陣,船體要六千噸以上才裝得下,實際上西方國家現有的類似船艦也都超過六千噸。而台灣海軍似乎很堅持4500噸這個設計不打算改了──如果遷就雷達而改船艦設計,前面台灣海軍花錢請船舶中心做的設計都做了白工,增加起碼1500噸等於推倒重來,重新花錢設計一次,這會被立法院罵死的。
打個比方,701所把052C的船體都設計完了,負責346雷達的14所告訴他們雷達裝不下,要701所把船體放大1/3....
所以,如果不改性能指標,只有兩種選擇──遷就雷達推翻船體,或者遷就船體推翻雷達。如果堅持圍繞中科院的系統來設計,船體就該放大到至少6000噸以上。而如果堅持船體排水量上限,一開始就不該讓中科院折騰現有系統,直接瞄准更新型雷達(如有源陣),中科院來不及從零發展就該及早尋求外商合作。或者,更實際一點,根本不要採用四個固定陣,用比較輕的旋轉雷達。
所以,「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到底是誰圍繞誰在設計?船體跟雷達,哪一個才是「後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