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

原文發佈於大陸的知名軍事論壇超級大本營,作者是onepiece。

原文鏈接: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87412&extra=page%3D1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
(目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最新的渲染圖,跟2017年展出的模型相同)

這裡不是說關鍵技術科研工作能不能完成這類問題。理論上,科研投入資源跟時間就一定能完成;
但實際上大型專案項目的管理遠不只是達成任務而已,還必須在合理的時間、過程與預算之內完成。

水面船艦的設計肯定圍繞防空作戰系統,現在尤其是雷達,因為雷達系統架設多高、體積重量多大,直接關連船體平台必須造多大,才能達到額定的各項適航性能指標。


「後牆不倒」

pop3的科普文再三強調大型軍備研制工作的「後牆不倒」原則,也就是關鍵裝備的技術發展必須成熟到一定程度,各項指標(尺寸、重量、功耗、冷卻等,並滿足各種裝艦的性能要求與指標)明確固化之後,才談得上圍繞著關鍵裝備設計整艘船艦。

一言蔽之,防空作戰設備(雷達、戰系、火控、導彈等系統)會決定軍艦要造得多大、船艦推進與供電等需求,這些都是環環相扣。尤其是大型防空雷達必須高架,會讓船艦上部重量、迎風面積都大幅增加。這就是所謂「後牆不許倒」,因為沒有人能圍繞著「空氣」設計一艘船艦。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
(1970年代,宙斯盾的SPY-1A相控陣雷達裝在諾頓灣號試驗艦上測試)

理想狀況下,設計船艦時,上面的關鍵裝備最好已經定型,外部規格不再改動,專心設計船艦。例如,美國的SPY-1相控陣算是按部就班,第一部EMD-1工程樣機在1973年開始陸地測試,1974年上諾頓灣號(USS Norton Sound AVM-1)試驗艦海上測試。在1978年,SPY-1的量產合同簽署了,同年美國海軍也在9月簽署第一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提康德羅家號(DDG-47,後來升格為巡洋艦變成CG-47)的合同。1980年,SPY-1完成電子戰測試,正式獲得AN/SPY-1A的軍方型號,同年提康德羅家號也安放龍骨開始建造。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人民海軍畢昇號裝載346相控陣進行測試)

中國人民海軍的346相控陣與052C導彈驅逐艦則相對緊湊。346雷達是在1996年11月左右立項,同時間052B/C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2001年6月3日,中國海軍簽署兩艘052C導彈驅逐艦的建造合同;此時,052C的主要配套裝備,包括HHQ9防空導彈系統以及346都還在研制階段,HHQ9在2001年3月才進行陸地閉迴路測試;346相控陣雷達則是在2002或2003年安裝到畢昇號試驗艦上進行海上測試,而兩艘052C在2003年4月下水。pop3曾經提過,052C算是破例地違反了一些原則,這是因為客觀環境上形勢所迫而不得不然。然而,起碼346雷達、HHQ9導彈以及052C這三個項目一開始就配套,346雷達跟HHQ9導彈後來也沒有需要重大變動、拖累052C的設計工作,所以還行。而且相對地,中國海軍對於346雷達、HHQ9、HQ16等新系統研制趕不上造艦,都有過渡期的備案,也就是先造了052B、054、051C來填補空檔。

總之,原則上,一個大型系統在發展的時候,組成的子系統如果還在基礎科研階段,就很危險了;大系統是由許多子系統堆疊上去的;如果房子的磚塊不靠譜,建造房子的時候自然崩了。


「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雷達太大或船體太小?

而台灣名為「震海案」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目前看來船艦與配套項目之間的管理堅實程度,遠不及前面舉的兩個例子。目前某種程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算是「後牆倒了」;或者說,一開始是船當後牆還是雷達當後牆,就是個問題。

目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尺寸規模是在2017年5月中旬公佈的版本(當時台灣海軍司令部辦理「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邀商說明會):全長約138米,寬約16.5米,排水量約4500噸。

研制分工上,台灣海軍的「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依照海軍高層的需求制訂規格參數,然後把「船體設計」以及「作戰系統」各自委託相對應的單位。「作戰系統」自然是給台灣最大的軍備研制機構: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來研制與集成。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
(最早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設計,這是2016年6月台灣海軍首度公佈「12項造艦計畫」的PPT圖)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
(「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的船體設計方案先完成;以此為基礎,再設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型,以節省成本)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2017年8月世貿航展中展出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模型)

「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體是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簡稱船舶中心,半官方的財團法人機構,台灣規模最大、經驗最多的船舶設計單位)在2017年8月底得標,在2018年就完成了。在「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之前,台灣海軍先做了名為「迅能專案」的「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的合約設計,由船舶中心在2016年5月26日得標,2017年6月15日完成。「震海專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型設計,就是在「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的基礎上做的。所以,到2018年時船體已經設計完了,就是台灣海軍說的4500噸的設計。

日後新聞陸續有提到,中科院研制的相控陣雷達太大放不下,船體必須放大,2017年6月就有新聞說要加大到5200噸。2018年5月的若干新聞又披露,中科院方面強烈建議放大到6000噸以上,在跟台灣海軍商量,而原型艦的期程可能會被迫延後。然而,台灣海軍歷來對外公開的官方說詞,包括今年(2019)在「立法院」接受質詢的說法,排水量始終維持在4500噸,一概否認了外界流傳的任何「放大」。

所以,大致可以推測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台灣軍方、官方自然會否認或不正面回應許多媒體上的傳言,但現在媒體上許多引述不具名軍方內部人士的說法,後來事實多半證明並非空穴來風。

台灣海軍在2014年9月公佈造艦願景,2016年6月20日公佈「12項造艦計畫」,2017年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建案開始執行。此時,中科院手中是否有可以立刻上艦、符合性能指標的「貨架產品」呢?答案是沒有。所以,必須從中科院手頭上現有的技術基礎來發展。

此時,中科院手頭上現成的東西是:配套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的「機動相位陣列雷達」,這是從「天弓一/二防空飛彈」的「長白相位陣列雷達」(無源陣,最初是1980年代美國RCA公司ADAR-HP高性能相位陣列雷達技術轉移)再改良的。此外,以陸基的「天弓三型」為基礎,研制艦載防空飛彈。2013年台灣海軍首次提造艦構想時,就打算由中科院開發艦載防空導彈,不繼續向美國購買標準2導彈跟密集陣近防等昂貴的東西。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
(搭配天弓三防空導彈的「機動相列雷達」,是中科院手中最成熟的方案;但以這雷達規模,若要四個固定陣,船體排水量不可能低於六千噸)
[好文分享] 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的結構性問題(中科院以天弓三型陸地防空導彈,發展艦載的「海弓三型」)

現有的「機動相位陣列雷達」是一個單片的相控陣,裝在拖車上,一個陣面上三千多個移相器,這個規模跟宙斯盾的AN/SPY-1A相控陣雷達大致相當。跟AN/SPY-1一樣,「機動相位陣列雷達」也是無源陣,後面跟著真空管技術的發射機、導波管等。於是很自然地可以推斷,如果要在船上裝四個這樣規模的固定陣面,4500噸的船體顯然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已有的案例,西班牙F100型小宙斯盾艦扛著四個AN/SPY-1D相控陣,滿載排水量已經超過了六千噸(據說後期逼近七千噸)。

而如果用這一型雷達的技術硬要裝上4500噸的船,只有一途:大幅縮減陣面規模(意味著波束角變寬、探測精確度跟有效距離下降),或者用單面旋轉陣(這樣就跟051C類似了)。2018年5月,就有媒體報導,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可能會降低指標,改用單面或雙面「背靠背」旋轉陣面(想像一下這樣大型的陣面做成背靠背旋轉陣,肯定非常詭異)。當然台灣海軍否認了這個信息。

同時期的新聞也說,中科院現有的相控陣技術(無源陣)探測距離等性能可以滿足台灣海軍指標(超過300千米),但尺寸重量太大。中科院可能另外啓動方案,發展新的固態技術的有源陣面,但這就等於重頭科研發展,後牆倒了。

做個小結。台灣海軍已經設計好一個排水量4500噸、長138米的船體。而中科院現有的無源陣系統如果是四個固定陣,船體要六千噸以上才裝得下,實際上西方國家現有的類似船艦也都超過六千噸。而台灣海軍似乎很堅持4500噸這個設計不打算改了──如果遷就雷達而改船艦設計,前面台灣海軍花錢請船舶中心做的設計都做了白工,增加起碼1500噸等於推倒重來,重新花錢設計一次,這會被立法院罵死的。

打個比方,701所把052C的船體都設計完了,負責346雷達的14所告訴他們雷達裝不下,要701所把船體放大1/3....

所以,如果不改性能指標,只有兩種選擇──遷就雷達推翻船體,或者遷就船體推翻雷達。如果堅持圍繞中科院的系統來設計,船體就該放大到至少6000噸以上。而如果堅持船體排水量上限,一開始就不該讓中科院折騰現有系統,直接瞄准更新型雷達(如有源陣),中科院來不及從零發展就該及早尋求外商合作。或者,更實際一點,根本不要採用四個固定陣,用比較輕的旋轉雷達。

所以,「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到底是誰圍繞誰在設計?船體跟雷達,哪一個才是「後牆」?
2019-09-20 9:57 發佈
2.台灣海軍想要什麼樣的船?



(2017年8月在台北航展展出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模型,四面陣、32管垂發)

對於到底該以大船為主還是小船為主,實際上台灣海軍內部已經吵了幾十年。雖然1990年代以來「大船派」似乎佔據上風,最明顯的跡象就是1500噸級的「二代二級艦」束之高閣(其實台灣海軍買拉斐特之前想買韓國蔚山,就是二級艦)。但是,台灣海軍近年花這麼多力氣整出「沱江」雙體導彈攻擊艦,看得出「小船派」又有復辟跡象。而台灣軍方(乃至官方)也經常換了一個司令就換一套政策,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導致長期規劃反覆搖擺。  

以上說的是路線。而對於船隻的噸位的合理性,又是另一個問題。翻開台灣海軍過去的紀錄,1980年代第一次在美國協助下設計巡防艦(「忠義計畫」PFG-1),船體是2700噸級,但想裝的武裝明顯要增加近1000噸才放得下。後來PFG-1被認為風險太大,被郝柏村取消了,之後台灣轉向美國引進佩里級,就是現在的成功級。

這一次,類似的事情似乎重演了。從台灣海軍官方說法,「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就是4500噸;然而,從2016年最初發佈的簡報以及2017年8月在台北世貿展出的模型,就是想要在上面放四面固定的相控陣。這顯然是個不現實的指標,目前世界上裝備相控陣、探測距離超過300千米級又要有好的區域防空能力,排水量沒有一個不超過六千噸,媒體引述中科院內部意見(未證實)也是這麼說的。2018年5月又有媒體報導說,既然重量無法滿足,中科院就提議降指標,改用單面旋轉陣,可是台灣海軍也沒有接受(同樣未證實)。

然而,2018年5月中,台灣海軍參謀長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說過這些話: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410064

民進黨立委蔡適應14日質詢國防部時提到,一般「小神盾」多是6,000多噸級以上的規格,但海軍目前僅開出4,500噸到5,000噸的規格是否有重新檢討的必要。對此,海軍參謀長李宗孝表示,這批船艦就是用來取代濟陽級丶成功級的「一般巡防艦」,一旦中科院技術成熟,海軍會另有「小神盾」的建案規劃。李宗孝說:『(原音)我們這批船做出來是要取代已經服役用30丶40年的濟陽級跟成功級,未來等基隆級也到壽限,我們同時中科院技術成熟,我們會適時提出自己的神盾。』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質詢也關注相關議題,中科院副院長馬萬鈞解釋,神盾級的意義在於軍艦裝設有特殊雷達等裝備,跟船艦大小丶噸位沒有關係。馬萬鈞說:『(原音)神盾是個相列雷達,像小金字塔平平那個,只要配相列雷達的軍艦,大家習慣稱它為神盾,跟噸位沒有關係,只要裝得下相列雷達就夠了,至於我們新一代巡防艦有沒有裝,我們公開錄影,我就不講了。』

這段敘述又提供了模糊空間。台灣海軍要的是 「 取代濟陽級丶成功級的一般巡防艦」,不是宙斯盾艦的等級;但先前台灣海軍自己公佈的照片與模型都是四面相控陣,這本身就不切實際。如果只要「 一般巡防艦」,大可降低指標改用旋轉雷達。

不過先說明,台灣海軍並不希望弄一個最大探測距離只有200千米以內、較小的相控陣,現在成功級護衛艦的SPS-49 L波段二座標長程雷達探測距離是近400千米級,雖然精確度、刷新率等差了相控陣一大截,但台灣海軍肯定想要保有看得遠的能力,因為台灣海軍巡防艦一大作用就是當海上機動雷達站,延伸陸上的預警距離。

台灣海軍需要什麼樣的船,當然不是考慮戰力這麼簡單,更多是考量到資源、經費以及後勤保障等等。例如「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長度設定138米,這個數字就是現役成功級(佩里級)導彈護衛艦的長度,寬度則從佩里級的13.7米增加到16.5米,肯定考慮了台灣軍港船席的條件。台灣海軍也很在意船艦的吃水深度,例如基德是台灣海軍吃水最深的,到今天為只都只能停靠東部蘇澳軍港以及高雄港里的旗津碼頭,最大的左營軍港進不去,裝填標準二型導彈更只能在蘇澳進行,甚是麻煩;而疏濬左營軍港以及開鑿第二出海口等項目由於長期缺乏經費,近年才剛剛開始。

基本上,希望把排水量控制在4500噸,還想要保有至少300千米遠程探測能力,雷達組合不會富裕到能用四個固定相控陣。
3. 確定會採用「中科院」的雷達跟防空導彈?

這也是個吊詭之處。

以2019年度台灣的軍備預算中,「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里,三項作戰裝備「反潛作戰系統」丶「射控雷達」丶「方陣快炮」(密集陣)從美國購買。中科院負責研制三項裝備,包括「戰鬥管理系統」丶「垂直發射系統」丶「整合電子戰系統」。注意,中科院負責範圍里沒有雷達,而且火控雷達是向美國購買的。「火控雷達」比較含糊,沒說是指揮防空導彈還是火炮的;其實中科院也有自產火炮的火控雷達,早已經被台灣海軍使用,外購的可能性反而不大。然而如果火控雷達指的是配套防空導彈,這就屬於關鍵的防空系統,搜索雷達、火控雷達以及導彈都相互配套。所以照字面上,台灣海軍沒說一定會用中科院研制的防空雷達跟海弓三導彈。

可是中科院的確一直在研制艦載相控陣雷達,而且要用一艘老登陸艦高雄號(LCC-1)當平台測試整個集成的系統(把中科院的相控陣雷達、戰系、集成了海弓三導彈的MK41垂直發射器)。有人去查中科院的內部公告招標信息,就找到了好幾個關於把相控陣雷達安裝到測試船上的相關項目。


作為台灣最大、最重要的公家軍工研制單位,中科院理所當然參與了台灣軍方多數重大軍備案。基本上,台灣在政策面也應該如此,戰略上必須扶植中科院,保有自己的關鍵技術。然而,台灣軍方作為用戶,不一定全部都願意買單。對於某些高尖重大系統,台灣軍方偏好購買與美軍同步的裝備(背後也有許多正當的理由,包括性能指標、可維護性、後續升級,或者購買時降低內部各種干擾等,這裡不岔題);所以,有時候軍種受到壓力,不得不埋單用自家單位如中科院、兵整聯勤的產品時,難免也有怨言。

垂直發射器就是個例子。中科院以前也自主研制過艦載垂直發射系統,只是台灣海軍沒信心,最後還是選擇引進美國MK41。所以,中科院透過商購管道向美國洛馬原廠買兩套MK-41垂直發射器(一套陸地發射,一套準備放上測試船),並集成中科院自己的海弓三、海劍二導彈來測試。而連MK-41的技轉都只有一部分,包括抗高溫、防爆、排焰等由原廠技術轉移;而其他子系統如發射箱內探測氣體丶溫度丶自動灑水降溫等等,就是中科院自己搞。所以,MK-41裡面,中科院只引進自己比較不擅長的項目,其他的就自己搞,省一些費用。但美國洛馬集團就會懷疑這樣的「拼裝版」垂發,最後可靠度會不會有問題。不過至少,MK41的尺寸重量是固定的,不像雷達方案有變數。

作為軍工單位,中科院然想盡量向台灣軍方推銷他們研制的東西,才能爭取到項目跟預算。於是過去曾有紀錄,台灣軍方想要購置「即戰力」的現成裝備,而「中科院」手中只有科研案,卻打著「自主研制」的大旗並在官方後台支持下,大搖大擺地進入標案,結果把軍方預定的期程打亂了,而且最後是在研發沒有完成的情況下結案,軍方在這一次案子什麼都沒拿到。

又,中科院後來研制的「蜂眼雷達」(中科院第一種輕型機動相控陣,無源)在台灣陸軍競標案擊敗美國Raytheon的AN/MPQ-64哨兵雷達。「蜂眼」雷達帳面指標比哨兵雷達高,但這是在體積重量大一號的前提換來的,而且「蜂眼」的妥善率等指標低於AN/MPQ-64,是台灣陸軍降指標才通過的。這背後顯然又有外購與自制派之間鬥爭的貓膩。

海劍二早期也有類似的情況。為康定級加裝海劍二導彈的「迅隼案」在2005年排入案子,給了近10億新台幣,執行兩年;以任何眼光來看,都不可能在這麼少的時間與預算之內把海劍二集成到船上,變成可以用的武器系統(當時海劍二隻能說算是做過了飛行測試,連海上打靶都沒有);這不是把導彈發射箱搬到船上這麼簡單,是一整個系統工程,導彈發射系統能集成在船艦上就已經是一堆功夫,何況導彈後頭還有配套的火控雷達跟戰系呢!一年後台灣立法院公報記載了這個窘況,原來一開始台灣軍備局局長面宣稱兩年半內完成劍二導彈與船艦集成的測試,但中科院自己的說法是,花七年搞定所有關於裝艦的集成工程,這還不包括海上實彈試射。據說一開始是軍備局想推銷整個方案(含雷達),而台灣海軍只想給中科院總共五年左右全部搞定,否則就算了;軍備局為了業績只好說謊──而真相遲早會穿幫的。就這樣拖拖拉拉走走停停,海劍二到了2014年,才真正借到一艘台灣海軍的船(濟陽級)做了艦上試射,可是到目前為止都還沒真正換裝康定級艦。

這裡並不是說,發生這類事情的時候一定是中科院的錯。很多時後台灣軍種沒有合理的項目管理以及科研的節奏,例如前面說海劍二研制過程,台灣海軍就沒有很認真。前幾年的獵雷艦案更誇張,台灣海軍把所有統包責任扔給得標船廠,套句當時pop3的話就是「放心地當起甩手掌櫃」,何況是一間原始資本額只有5億台幣左右的小船廠,讓它去搞350億台幣的造艦案....

同理,「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起源於台灣海軍2013、14年開始推動的未來20年造艦案,此時中科院手頭上並沒有夠成熟、適配台灣海軍規劃的新艦的防空雷達與導彈,代表先前科研與技術儲備沒有很扎實地在做;這點,台灣軍方也有責任(例如台灣海軍先前關於推動海劍二就十分消極被動),不能都算中科院的鍋。中科院長年是任務單位,自己固然平時會爭取科研案,但沒有用戶(軍方專案)之前,能獲得的資源都有限;針對各軍種長期的需求,軍方自己應該要做計畫計劃,而不是等著需要用船的時候,中科院能立刻生出需要的系統。

在蔡英文任內,中科院可說是飛黃騰達,預算大增,主管的項目範圍也越來越多;例如獵雷艦案之後,台灣軍方痛定思痛,之後幾個造艦案都委託中科院統包,再給中科院去招標選船廠(而不是台灣海軍自己跟廠商打交道)。一方面,有很多算是合理而必要的舉措。但也有人批評,蔡英文的政策把中科院搞成「無所不包」的怪獸(尤其是牽涉到軍火利益),比當年陳水扁卸任前搞出的「鏈震」還甚。
4.走一步、算一步

基於以上前例,大致可以推測台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情況。

中科院參與「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是理所當然,畢竟是台灣軍工「扛耙子」,系統集成勢必要由中科院經手。戰系方面中科院從沱江艦就裝了「迅聯作戰系統」,「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還是使用「迅聯繫統」,比較不是問題。

可是防空雷達與防空導彈,中科院並沒有已經可以裝艦的貨架產品。所以,台灣海軍一邊設計軍艦,中科院一邊搞研發;設計船艦的同時,防空雷達與導彈等關鍵系統並沒有堅實的方案與指標,這嚴重違反了pop3說的「後牆不倒」原則。

基本上,台灣海軍給了中科院幾年時間,海軍自己制訂規格、設計船艦制訂規格,而中科院同時自己研制艦載雷達與防空導彈。如果中科院都能搞定滿足達標,就用中科院系統。防空雷達等裝備制約了船艦尺寸排水量,所以台灣海軍制訂規格的時候跟中科院一定有商量;只是,各項需求與現實狀況發生衝突時,中科院跟台灣海軍就各有立場;中科院主張加大船體,而台灣海軍自己內部對於是否把排水量放寬,有不同的聲音。到最後,台灣海軍有主導權,把排水量封頂在4500噸,這就會嚴重制約艦上作戰裝備的發展。於是,中科院手頭上相對成熟的是大型無源相控陣,卻力拼這個不太可能辦到的指標(從海軍2016年出的草圖跟2017年展的模型,都是四面固定相控陣....)。

到2019年9月台灣軍方把2020年度預算送交立法院時,台灣海軍是第一次官方間接承認,中科院研制的進度不如預期,所以原訂2020年度執行的絕大多數預算額度延後一年。但台灣海軍在新聞稿時還是強調優先由中科院研制,駁斥了新聞裡「已經在接觸國外廠」的說法。可以說,台灣海軍配合中科院進度,把整個項目延後一年,而沒有直接要中科院放棄自研、尋求國外廠商;在蔡英文任內,中科院後台是很硬的。當然,台灣海軍是否設立一個停損點,萬一一年後中科院還沒搞定,就要啓動備案尋求國外廠商?這個不得而知。

前面說的是2020年度(民國109年)的預算;而在2019年度(民國108年)的預算中,「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已經遭到重大挫折。當時台灣海軍要編列16億4872萬1000元預算,絕大多數是給中科院的「戰系裝備委制款」;而去年底台灣立法院審理時大砍了14億8080萬,「戰系裝備委制款」基本砍光,剩下的1億6790萬也幾乎全數凍結(只保留一些最基本的人事費用),今年5月底立法院解凍會議上也沒通過放行。所以2019年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預算幾乎全軍覆沒。

台灣立法院之所以大砍2019年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預算,主要理由就是戰系裝備無論是從國外引進的許可、本身科研進度、目前具體方案等都不明確;沒看到一個堅實的方案,立法院很就這樣給中科院十幾億台幣去乾活。要注意到,現在執政的民進黨在立法院有優勢席次,但連民進黨自家人都無法同意「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情況。

而台灣海軍在2019年5月立法院解凍預算會議上提供的報告最後寫到,海軍先嚴格管制中科院的研發進度;如果不如預期,就改採備案,與國外知名大廠合作,再尋求技轉。

所以到2020年度,台灣海軍還是給了中科院一年,看看中科院能否搞出名堂。然而,台灣海軍內部真心願意讓自己的造艦案延後(台灣海軍內部肯定有主張立刻外購的一派),還是因為中科院後台夠硬,就不禁讓人懷疑了。就算現在立刻啓動備案,尋求國外廠商合作與技轉,同樣需要時間的。

簡言之,台灣海軍跟中科院的合作關係,多少有點在各自的本位主義上相互角力;而技術指標以及項目管理是否合理,技術儲備是否足夠,存在很大的問題,才會變成現在「走一步、算一步」的情況。就算現在去尋找國外成熟的相控陣雷達方案,現在「新一代巡防艦」船型以經確定,難道可以保證選擇的合作對向一定不需要再改船體?

但,能說台灣軍方無理又不專業嗎?也不盡然。台灣軍方的思維行事也是被大環境塑造出來的。台灣解嚴開放後,軍方轉而趨於弱勢,編制一直被砍、資源一直被其他部會拿走,要預算也低聲下氣。台灣軍方負責規劃長期研究與專案管理的組織一直被縮減,人手不足自然很難真正做好長遠的規劃。申請預算時,明明該花100塊錢才能做全套的事情,台灣軍方通常只有膽編列80快,到立法院肯定被刪成70塊錢(立法院無論如何一定要刪一點預算,才代表他們有做事),少掉30塊錢的後果是承包商以及軍方自己承擔。倒是跟外國買的時候比較沒有砍價空間,例如美國軍售管道是官方的,議定的價格是鐵打的(很多時候台灣軍方喜歡與美軍武器同步的理由,也是避免過多的內部勢力干擾);而對自己人,就可以盡量拗盡量欺負。台灣很多承接軍方案子的乙方都怨聲載道,但軍方自己也有很多無奈,他們在立法院被修理得很慘。
5.個人觀點

以下屬於個人猜測:跟以往好幾個台灣軍工項目類似,「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在多方歧見之中上路。台灣海軍內部有人認為,他們沒有資源養太多大船(包括人力、後勤保障、軍港停靠條件等),要求新艦排水量尺寸不能比佩里超出太多。此外,為了省錢,當時台灣海軍另有一個「快速人員運輸艦」項目(老實說我也搞不太懂是什麼,台灣1970年代接收過一些美國二戰時從護航驅逐艦改成的快速運輸艦,就是山字號,感覺有類似的意味),跟「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就使用共通的船體。

然而,台灣海軍的「神盾派」還是對大型盾艦念念不忘。兩相折衷之下,就想著能不能在有限的船體規模上,達到類似1990年代搞過的「小神盾」的能力。所以2017年公開的模型有四個固定相控陣以及32管垂發。當然,明理人(包括實際執行的中科院)都知道,以這樣的要求跟現實技術條件,船艦排水量很難小於6000噸。抱持著「先搞搞看」的想法,到了現在就知道事情不盡如人意。


以下是各人看法:

1.雷達、戰系方案具體化之前就設計好船體,算是失策了。這有點馬後炮,實際上就是「後牆」的原則,船體平台必須圍繞著一個堅實的預案來設計。先前沒有技術儲備,等到要設計軍艦才來科研防空雷達與武器系統,這是不行的;如果讓pop3來評論這件事,他一定會認為這種情況,「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根本沒有立項條件。

也就是說,如果要中科院研制,或尋求國外技轉,更早就該開始了。中科院現在是有一個S波段有源相控陣的計畫,2019年8月台北航展第一次公開,但這東西的成熟度肯定比較低,要完成海上測試達標還需要一段時間。

另外,國外廠商的雷達,台灣也不是想買就買得到。必須指出台灣近年對外軍購的情況突然好轉,絕大多數是特朗普上任美國總統的功勞;但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或者歐洲廠商是不是真的比較敢更廣泛地賣軍備技術給台灣,都還是一個大問題。前幾天的報導說,現在美國最新的SPY-6有源相控陣仍然管制出口,台灣就算有錢也買不到,所以中科院正在接觸歐洲廠商;但向歐洲接觸能有多大勝算,也是個大問題。或者到最後還是沒選擇,只能等中科院慢慢磨。




(2019年9月在台北世貿展出的中科院S波段相控陣,這個如果發展成熟,放在4500噸級船體應無問題;只是性能指標不如四面固定陣,而且看起來轉速只到每分鐘30轉,要支持防空導彈火控可能有問題)

2.如果台灣海軍堅持排水量不能大幅成長,雷達就該降指標了。2018年台灣海軍在立法院說這批巡防艦「只是用來取代現役成功、濟陽」,一開始應該不是這麼想的吧?但現在該承認現實了。

如果台灣海軍要的不是「小神盾」,而是替代現有成功級、濟陽級這些巡防艦,四面相控陣這種指標真該放棄了。國際上目前不是沒有現成方案,但國外願意出口給台灣才算數。

實際上,台灣海軍也沒辦法拿這種「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完全取代成功級與濟陽級,會太貴。台灣需要的應該是「高、低配」的組合,高檔船偏向防空來取代成功級,低檔的則是偏反潛的通用型;通用型的防空裝備就可以相對降低指標。

例如,台灣現在造的「沱江」量產型(承海),裝備了包括中科院「蜂眼」輕型無源相控陣以及海劍二的組合。如果把巡防艦分成通用與防空型,通用型巡防艦用跟承海一樣的防空組合就差不多了(只需要近程自衛防空)。船上可以再配一個遠程的旋轉對空搜索雷達。


(「蜂眼」是中科院地面輕型X波段機動防空雷達)


(2019年展出的量產型沱江「承海」的模型。後部就是中科院「蜂眼」輕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原本是陸基雷達,用來導控海劍二導彈)

3.原本估計的時程太樂觀,核心技術儲備根本不扎實(後牆不穩甚至不存在)。2012年美國簽署釋出二手軍艦的法案時,授權賣給台灣四艘佩里,而台灣後來只要兩艘;現在就會覺得應該四艘全拿,多淘汰兩艘老的濟陽級。這樣,台灣研制巡防艦的進度壓力可以減輕,二手佩里的船齡還是比二手諾克斯年輕些。現在,如果新巡防艦折騰太久,濟陽級就可能面臨陸續屆齡、但無法退役的情況。當然,如果當時要這麼多二手船,絕對是「政治不正確」,立法院會很不高興(他們就是一群「站著講話腰不疼」的傢伙)。

美國2012年願意供應台灣四艘二手佩里,但台灣後來只要兩艘,這讓濟陽級巡防艦的屆齡汰換壓力更大。

4.雖然不順利,但也不是世界末日。至少,目前船還在紙面上沒實際動工,所以可能性都還存在。真正麻煩的是如果已經完成細部設計甚至開工建造了,才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
全文完,留多了一樓。

個人感覺這是難得一見的好文雖然文章很長但內容還蠻值得一讀的。
La_dante wrote:
全文完,留多了一樓。...(恕刪)
雷達看晶片,晶片看台灣,如果把這個概念放到文章中,雷達與耗電甚至後端的電腦分析每年都有長足進步,但本篇文章中完全沒提,就算軍用品不能像商用品一每年更改設計,但是效率增強,體積縮小,耗電減少,散熱降低這些在庫存零件還是可以相通,舉個例子2.5吋硬碟加個轉接器還是可以放到3.5
吋硬碟的硬碟槽,其效能當然差很多,甚至ssd硬碟要封裝成3.5吋硬碟模式也行,整個機殼不用改(船的硬體架構,但是雷達重量改變配重自然要調整),而是電子設備,電力系統要如何升級與擴充性的預估

>搭配天弓三防空導彈的「機動相列雷達」,是中科院手中最成熟的方案;但以這雷達規模,若要四個固定陣,船體排水量不可能低於六千噸
同樣的東西,現在與數年前做出來的成品,能耗相同?重量相同?除非用的是庫存零件,如果只是要求相同的效果整個體積一定會小型化

一個陣面上三千多個移相器,這個規模跟宙斯盾的AN/SPY-1A相控陣雷達大致相當。跟AN/SPY-1
SPY-1A是多少年前的技術?當時的真空管,晶片運行速度能與現在相比?耗電,散熱,數據傳輸,電腦分析差現在多少?當時工藝的精細度能與現在相比?如果中國觀點認為這幾十年時間沒有半點長進,美國在這些方面強於中國可不是一點半點,台灣的技術也如此被看低,所以中國雷達有散熱問題,供電問題,原來就是製造工藝沒有進步

整篇文章的邏輯很有問題
伯爵又一篇廢文分享,真是奇怪,貴國老是有一票人在比賽作文來安慰自己。

一下寫台灣,一下寫美帝,寫完還不忘吹自家神武,真有本事就快打吧
沒有搭載雄三飛彈阿
La_dante wrote:
原文發佈於大陸的知名...(恕刪)


雞頭裝鴨嘴啊。。

052C是小神盾等級的艦體,所以可以裝上AESA並沒有特別先進之處。過去歐洲的小神盾都是SPY-1這種時代的設計。

可是對台灣,對現階段來說,所謂的後牆是一直在成長的。

現在的問題是這20年來的技術換代,能否支持台灣海軍的要求而已。

嚴格說起來就是連美國海軍的新一代巡防艦也就這種程度而已。即便是洛馬的規劃,新一代美軍區域防空巡防艦也是6000噸級。

再者,這個作者弄錯了,台灣並非用天弓系統雷達改上艦,而是用陸劍二的蜂眼系統雷達改上艦。天弓系統是樓主照片中大型的車載雷達。而蜂眼雷達本身是更小的尺寸。這兩個可是差距很大。



還有,下一代巡防艦並不是主戰艦。主戰艦另外有其他計劃。

如果以我個人想法,我寧可降低功率來換取更快與更小的beamforming。

現在的問題是GaN零件到底中科院掌握了多少。

從小神盾問世之後的這20年,冷卻材料與技術進步了,半導體材料進步了,台灣也掌握了全球最先進的GaN製程。

GaN材料擁有更好的熱效率,可以容許更高的操作溫度,不只如此,GaN的sensitivity更是遠勝GaAs。

用在雷達上面來說就是用較低的功率可以做到以前的效果。當然phase shifter這些的基本技術還是不變的。

簡單的說,如果台灣中科院做到了,那就是世界第一個用4500噸級架構做到區域防空巡防艦。

如果做不到,那就是降規格而已。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