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沱江或許為台版AESA載台

AESA如果上艦也是好事,累積足夠的技術,到時候巡防艦以上應該跑不掉。

上報 朱明 ( 嗯 參考看看 )


據指出,代號「定海計劃」的天劍二艦射型防空飛彈系統(海劍二)已研發多年,2014年7月完成首次試射成功後,因為一些技術難關(海面低空作戰時,鎖定目標時容易受到海面反射雜波的干擾,經多次測試已克服干擾)以及配合與MK-41垂直發射系統、海軍新一代「迅聯」戰鬥系統的系統整合工程,原規劃在2020年底可進行量產計畫延後到2022年,而且改為先由量產型沱江艦進行測試後,待沱江艦測試結果,視其各項作戰測試數據後,再決定下一步裝在海軍康定級(拉法葉)軍艦上,以增加該艦的防空作戰能量。


海劍二在沱江艦上測試 結合主動式相列雷達提升偵蒐

據了解,由於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未來將會成為沱江艦、康定級(拉法葉)軍艦以及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制式裝備,將會採用獨立發射箱和安裝在MK-41垂直發射系統內的兩種模式;經海軍檢視委中科院的計劃,加上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多項系統尚未完成,因此決定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先在量產型沱江艦上進行各項測試。因主動式(AESA)相列雷達已成為未來的主流,目前國內已有設計並製造AESA相列雷達的能量,海軍希望中科院在研發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的同時,能結合國內主動式(AESA)的製造的能量,不是使用現有的被動式相列雷達,全面提升海軍在雷達偵蒐的能量。
下圖為中科院AESA TRM
沱江或許為台版AESA載台
2019-08-07 22:2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AESA 沱江
TW Energy worte:
AESA如果上艦也是...(恕刪)


這不是早就公開消息,朱明這篇算是作文


TW Energy worte:
原規劃在2020年底可進行量產計畫延後到2022年...(恕刪)


如果真的要延後到2022年,那就真的可能是要轉換成使用AESA雷達。不過我覺得,2022年應該還是會再延後,因為AESA雷達的訊號處理程式非常非常難搞,台灣雖然已經使用PESA超過30年,但是PESA的技術差別太大,其訊號處理方式又不同,所以以前的研發成果無法全面轉用到AESA上,雖然早在2015年就開始弄AESA,2022年可能還只有對空模式可用,其對海模式可能還要延後2-3年。
萊七逃 wrote:
這不是早就公開消息,...(恕刪)
這是1:1模型?雲豹裝甲車至少可以裝兩組飛彈箱,用飛彈取代105公釐無後座力炮,火力更強
stever2018 worte:
這是1:1模型?雲豹...(恕刪)

看看後面人的比例....

105砲版本雲豹好像是最早的設計。

現在都改迫砲 40榴彈 30榴彈 版本。
愛。回。家 wrote:
看看後面人的比例.....(恕刪)
我就是有注意到,其飛彈直徑約等同火箭彈,長度大概60-80cm,相當於針刺飛彈的體積,不過針刺飛彈射程約3-4公里約本型的一半距離
stever2018 wrote:
我就是有注意到,其飛...(恕刪)

請注意底下那個桌子的尺寸。。。

跟人的比例。

那個口徑比30榴彈砲的尺寸都嫌小,代表是模型。

更不可能一比一。。。。
萊七逃 worte:
這不是早就公開消息,...(恕刪)


不是那個樣子,海軍之前應該也沒公開說要做AESA。任何一款軍艦都沒有說要用AESA。

如果我用老美的標準,一顆60-80公里的AESA應該是半台發財車的大小。

Charlie2020 worte:
如果真的要延後到2022...(恕刪)


不管如何軟體的苦頭不會少,也是重中之重。硬體做出來只是拿了門票而已。

照理說當年蜂眼PESA應該讓條路給AESA上來,再來是上艦用雷達版本。不知道為什麼當初蜂眼竟然沒有用AESA。而是用幾十年前就擁有的PESA技術。
TW Energy worte:
AESA如果上艦也是...(恕刪)

沱江艦動力來源是MTU 20V4000M93L柴油機*2
這傢伙帶動的發電量能餵飽艦載AESA這個吃電怪獸???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