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別說軍售無用《產經》稱坦克是解放軍的創傷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解放軍想上岸,不知道這次要推哪位將軍要來當敗軍之將了??


(台灣英文新聞/高梓根 綜合外電報導)近期,美國批准包含108輛M1A2戰車的對台軍售案,相當然爾地引來中國的強烈反對,但日媒《產經新聞》軍事專欄作家岡田敏彦稱,中國曾經在登陸金門時嘗到坦克的苦頭,坦克甚至可以說是解放軍的「創傷(trauma)」。

本次出售的M1A2戰車所屬的M1系列,在波斯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戰事中大展身手,被認為是最強的戰車車種之一。對於本軍售案,《產經》甚至以「禍不單行(弱り目に祟り目)」來形容中國的處境。

根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數據,中國陸軍擁有第三世代主力戰車約3390台、第二世代約400台。坐擁如此龐大數量的戰力,為何會對區區百餘台的軍售案,反彈如此劇烈?《產經》專欄指出坦克曾是令解放軍攻台失敗的主因之一。

1949年,共產黨軍在中國大盛,氣勢如虹,準備度過海峽進攻台灣。攻下廈門後,解放軍的下一個目標便是兩公里外的金門,原預計分兩波投入共2萬人的兵力,以圖2日內佔領金門。

1949年10月25日凌晨2時許,解放軍第一波約9千人的攻勢,搭乘木製帆船襲來,突破金門守軍薄弱的海防線,快速深入內陸。然而,孤軍深入遂成強弩之末,反中甕中捉鱉之計。
當時解放軍欠缺渡海能力,僅能運送步兵而無法將裝甲車隊等輸送上岸,第一波攻勢遭到三輛美製M5A1為主力的守軍的猛烈反擊,全軍遭殲滅或俘虜。解放軍之後的兩波攻勢也無力扭轉局勢,史稱「古寧頭戰役」。

時至今日,解放軍必定瞭解,若是要成功登陸,首先要能夠將裝甲部隊的軍力投入搶灘作戰中。暫且只論陸面作戰,《產經》專欄指出,M1A2便是設計來對抗其他戰車的,其強大的攻擊力及防禦力在前述多場戰爭中,已經獲得驗證,《產經》更以最強的「矛盾」這一典故來形容M1系列戰車。

《產經》專欄稱M1A2的配置,大幅提升台灣守衛本島的能力,無疑對中國的戰車部隊構成相當大的威脅。
2019-08-01 15:04 發佈

阿政 wrote:
敗軍之將不可言勇,...(恕刪)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以現代的科技發展對軍事的戰法當然也有所改變
老共要打台灣
然道要用二戰時的登陸戰法嗎?解放軍不是笨蛋吧!
m1戰車確實優秀,但區區百來輛
無法擺在全台,到時某戰區吃緊要支援
以台灣道路橋樑狀況(戰時應該被摧毀了)
能適時支援嗎?
所以我認為老共不是怕m1
而是政治因素(美把台灣當棋子,老共不爽)
台灣買戰車也是政治因素
找美帝當靠山。


wanga wrote:
.然道要用二戰時的登陸戰法嗎?解放軍不是笨蛋吧!.(恕刪)


二戰時國民黨投降共產黨的人有幾百萬,那些人用來當人海戰術很適合,現在可能就抓在大陸的台幹來衝第一波了,聽說因為五毛的關係,大陸最近蠻歧視台灣人的,近來不少人收錢上網發黑文,聽說比打工好賺,台灣發一帖9塊錢,大陸才五毛,共產黨真的是慣老闆。

wanga wrote:
m1戰車確實優秀,但區區百來輛
無法擺在全台,到時某戰區吃緊要支援(恕刪)


台灣適合登陸的地點也不過10來個
大到能夠運送解放軍主戰坦克的地點更是少之又少
而這些點早就被國軍摸的一清二楚
解放軍的正規渡海運送能量更是只有區區2萬多人(只算搭載人不算搭載裝備油料補給彈藥)
如果要塞下主戰坦克那這2萬多人的運送能量只會更少
更不用說後面的維修後勤人員跟油料彈藥也會排擠原來解放軍的攻擊序列
所以這區區的百來輛M1根本不用跨區增援
只要預先配置在可能有主戰坦克的登陸場就已足夠
另外這2萬多人的運送能量
在遭遇到雄風飛彈及雷霆2000及魚叉飛彈的飽和多層次阻擊下
能剩下一半就不錯了
上岸還有戰力???
上岸還有士氣???



wanga wrote:
以現代的科技發展對軍事的戰法當然也有所改變


戰法要改變,要先有新兵器與新裝置才能有新思維。
目前看來,美軍都沒有比二戰改變多少,就不要妄想解放軍能有甚麼進步了
隨著主戰裝備增加,解放軍主戰反而越來越重,結果反而越來越依賴海運與好的港口了。
解放軍要能成功攻台,只能期待瞬間移動裝置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