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清楚蔣介石歷史,你只好跑一趟胡佛研究所看蔣介石日記
毛澤東當年西安事變想殺蔣介石,史達林爆怒要毛澤東放了蔣介石,因為史達林說當年中國只有蔣介石可以對抗日本的侵略,毛澤東只是個搞鬥爭的冠軍。
這些綠毛毛,最好是去看看蔣介石日記! 當年張學良看完蔣日記,才大澈大悟放了蔣! 看看蔣介石是不是他們所罵的那個人!
看完這個影片就知道很多東西!
我很想問問大家,毛澤東敢寫這種日記? 林彪敢? 還是江青敢?
應該任何一位共產黨都不敢,共產黨的本質是互相鬥爭,沒有互相的信任,只有因共同敵人而結盟的短期戰友,所有心中的計謀可以寫得下來? 如何陷害敵人可以寫下來?
相對的一個坦蕩蕩的蔣介石,把整個打仗,對付敵人的計謀都敢寫在日記中! 在這麼多的中外學者審閱下,都再再的證實蔣介石是一代偉人,連對岸的多位學者都在幫蔣介石平反。
中共1949年10月1日奪取政權那一天,蔣介石仍在中國大陸。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保管並向公眾開放的《蔣介石日記》,記述了蔣介石在中國大陸堅守的最後日子。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中國一片歡騰。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華裔研究員郭岱君說,蔣介石面對未來局勢,沒有絲毫歡悅。他在8月13日寫道:「未來艱鉅,十倍於抗戰。」蔣介石知道,這個時候林彪、彭德懷的部隊已經開始行動了,內戰即將開始。而且,內戰的複雜與艱困可能比抗日更甚。
郭岱君表示,1949年,全國敗局已定。從《蔣介石日記》可以讀到「愧悔無地自容,幾無面目見世人」、「只能戴罪補過,以求自贖」這樣的話。
1949年,上海被共軍攻克前夕,蔣介石5月6日乘軍艦離開上海。郭岱君說:「這艘船走得非常慢,在黃浦江出來後在沿海走來走去,不知去哪裏。最後船停在舟山島,也沒有登岸。前後在海上漂泊十來天,真是乾坤萬里,滄海茫茫,不知何處為家。你可以想他這種心情:他不願意離開中國,也不願意去台灣,更不願意去外國。」
蔣介石1949年7月1日在台北設立了總裁辦公室,12月8日才下令中央政府正式遷台。但從6月21日到12月10日,蔣介石留在大陸,指揮據守西南的國軍作戰。11月30日晚上10點,他離開重慶前往成都。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從成都離開中國大陸。郭岱君說:「起飛的時候,在成都上空繞了兩圈,他眼淚流下來。這一次離開,他再也沒能夠回到中國大陸。」
郭岱君說:讀完國共內戰期間的《蔣介石日記》,人們可以發現,蔣介石對於國民政府失掉中國大陸的原因,有很深刻的反省,但卻從來沒有罵共產黨。
在這本書中,楊天石聚焦1949至1975年間蔣介石在台灣的政治生活,包括蔣介石在台灣的土地改革、國民黨的「改造運動」、對孫立人「兵變」案的處理、招撫「台獨」勢力、與大陸的秘密聯絡等內容,儘可能還原歷史真相,揭秘蔣介石在台灣的政治布局,為讀者描繪了一個真實而複雜的晚年蔣介石,也為「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提供註解。
楊天石先生出生於1936年,如今已逾80高齡。他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長期研究中國近代史,曾深入挖掘蔣介石的日記、檔案達35年之久,出版過20餘部關於蔣介石的研究專著。之所以走上「蔣介石研究道路」,是起自1983年他被社科院分派主編《中華民國史》的第二編第五卷《北伐戰爭與北洋軍閥的覆滅》(現為第六卷),這一卷的主角便是蔣介石,講述了國共兩黨由合作而分裂、蔣介石與中共從並肩戰鬥到翻臉成仇的過程。在此前後,楊天石便有意搜求蔣介石的各種資料。
2002年,楊天石出版了第一本關於蔣介石的專著《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這本書的資料來源堪稱傳奇。上世紀30年代,蔣介石把他早年的一部分日記、往來的電報、書信文稿等資料交給了他的老師,同時也是他秘書的毛思誠保管。毛思誠利用這部分資料,選編了一本《蔣介石日記類鈔》,蔣介石的大量日記材料便以抄稿的形式存在毛家。1949年後,毛氏後人把這部分藏在牆壁裡面,外頭用磚頭砌上。「文革」期間,這面牆壁被發現有些奇怪,砸開後,這批秘密文件暴露了出來。僥倖的是,當時被當作「戰利品」上報,一直報到了公安部,得以保存了下來。這便是楊天石稱之為的「蔣氏秘檔」,他利用這部分資料寫成若干專題研究論文,結集成書,出版後獲得很大反響。
後來,楊天石在台灣「國史館」找到了蔣介石五種日記的抄件,如《省克記》《遊記》等。2004年,蔣經國之子蔣孝勇的夫人蔣方智怡把這批日記帶到了加拿大和美國兩地保存,後來又借給史丹福大學的胡佛檔案館。之所以帶出台灣,是因為當時台灣由民進黨執政,蔣家擔心這些日記留在台灣可能會被破壞。2006年,這批材料對外開放,楊天石因寫過《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被史丹福大學邀請去看這些日記。但檔案館對這批日記有嚴格規定,不許拍照、複印和電腦錄入,只許手抄,楊天石當時已有70歲,前後去了四次美國,足足花了十個半月時間,把蔣留下來的53年的日記完整抄寫了一遍。
蔣介石在其日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人所不知的內心世界,也記錄了國內外諸多政治活動的「黑箱作業」,這讓他的日記在史料意義上顯得十分珍貴。楊天石說,蔣介石日記作為當時為數不多的高層領導人的親筆記錄顯得十分珍貴,提供了一個觀察歷史的獨特角度。楊天石說:「研究中國近代史,不看蔣的日記,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但是看了以後,如果你每句話都相信,也會上當受騙。所以他的日記有多大價值,就看你怎樣正確地使用。」
在《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在台灣》一書中,有兩篇文章專門提到了1949年以後兩岸的秘密往來。蔣介石敗退台灣後,表面標榜「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但雙方在背後實際上還是有一些交往,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人物就是大陸方面派出的著名作家、記者曹聚仁先生,毛澤東形容他是像戰國時魯仲連一樣的形象。曹聚仁之子曹景行回憶說,當時父親以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的小說「燈台守」自況,守在香港,遠離家人,努力為兩岸統一建設溝通渠道。曹聚仁去世以後,蔣經國的部下沈誠作為密使之一繼續往來,互通消息,一度態勢積極,表明了兩岸之間有一個最起碼的共識,即不願意分裂。鄧小平接見沈誠時,曾提出一個台灣回歸、兩岸統一的方案,被沈誠帶回台北,蔣經國聽後亦表態說,要對民族、對國家、對歷史有個交代。可惜不久後,蔣經國即患病去世,台灣政局變化,此事懸置。
楊天石高度評價曹聚仁、沈誠等人的溝通工作,在此之前,對於台灣問題的解決方針是武統,但1956年開始,漸漸轉變為以和平統一為主要方針,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和平統一「對國家,對全體中國人民,對亞洲和世界的和平,都最有利」。這也是從探尋歷史中提取到的寶貴經驗。
在中國近代史上,蔣介石十分重要,也十分複雜。楊天石總結說,蔣介石一生以孫中山的信徒和繼承人自居,做過好事,也做過壞事,有功也有過,他和中國共產黨有過兩次合作,兩次分裂。在他敗退台灣以後,中共還曾長期希望和他第三次合作。「對這個歷史人物的研究做好了,對國民黨歷史的研究做好了,將有助於提高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水平,有助於顯示中共作為勝利者的廣闊胸襟和氣度,也有助於促進海峽兩岸和世界華人之間的團結和共識的增益。
Charlie2020 wrote:
為什麼過去研究蔣介石...(恕刪)
voa 7年前開始就有相關影片。
也是郭岱君。
搜索voa解密時刻
https://youtu.be/nQiD4_vlqPchttps://youtu.be/nQiD4_vlqPc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