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13. 來自南方的最後希望1203-1215 (這段戰史寫得還不錯)

Source from:

http://nc.biodiv.tw/bbs/showthread.php?p=600414

(有興趣的請自行找連結看完)



徐蚌會戰-13. 來自南方的最後希望1203-1215



此時的雙方部署

共軍:

陳官莊戰線(華野):11個縱隊與其它軍區武裝。
北邊:1、4、9、12縱,渤海縱隊(欠第11師)、兩廣縱隊及冀鲁豫軍區兩個旅。
西南方:2、8、11縱。
東南方:3、10和鲁中南縱隊。
南部戰線:2個縱隊與其它軍區武裝。
華野2縱(起初),中野2縱,渤海縱隊第11師,豫皖蘇獨立旅和豫皖蘇軍區地方武裝5個團。
雙堆集戰線(中野):8個縱隊與其它武裝。
東集團:中野4、9、11縱及豫皖蘇獨立旅等;
西集團:中野1、3縱,華野13縱;
南集團:中野6縱、華野7縱和陜南第12旅。
合計:21個縱隊及若干地方武裝(共軍全員到齊)。

國軍:

陳官莊戰線(杜聿明集團):
第2兵團:第5軍、第12軍、第70軍、第74軍、第72軍。
第13兵團:第8軍、第9軍。
第16兵團:第41軍、第47軍。
南部戰線(淮河北援部隊):
第6兵團:第39軍、第54軍、第99軍。
第8兵團:第55軍、第68軍。
雙堆集戰線(第2兵團):
第10軍、第14軍、第18軍、第85軍。
合計:18個軍。
比1123多第54軍。

21個共軍縱隊與18個國軍軍級單位對壘,共軍還有一長串的地方武力...

1205時國軍只在南部戰線上優勢,成為解開當時困境唯一可能之處,雙方於是在淝河、澥河之間地帶猛烈碰撞起來。國軍有蔣緯國戰車部隊參戰,蔣二公子登場,大大增加此戰區可看程度,也代表此刻蔣介石的殷切心情。
杜聿明集團出走徐州(1130),及淮河國軍第二次反攻(1203),若能同時進行的話,可能帶給共軍更大困擾,有較多勝算出現。不過此時國軍整體協調能力差,總是見一個抓一個,沒有長遠謀略眼光,連多一點點的成功機會也無法掌握住。戰車部隊亦遲至這時方上陣,來得太晚,效果不彰。

另一線發展在華中剿總的白崇禧。
徐蚌戰場打到此刻,中央系國軍前途非常黯淡,桂系因此另有所圖。白崇禧開始阻止再將華中剿總部隊東調,以保存實力,作為日後與共軍相持的資本。正如他所說:如保有武漢,必要時可同共軍進行和談。即萬一武漢保不住,亦可退據湖南、廣西、雲貴及四川一帶,保有西南半壁,以和共軍抗衡。只要能拖延一個時期,國際局勢一定會起變化,我們將來可以得到大量的援助,主要是美國的援助,則事情還大有可為。

華中剿總原來有3個兵團:第3兵團(司令官張淦,轄第7、48軍)、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第14兵團(司令官宋希濂,並兼任副總司令,轄第2軍/整编第9師、第15軍/整編第15師、第20軍/整編第20師、第28軍/整編第28師及第79軍/整編第79師。


(1948年底白崇禧在桂系統治多年的安徽新組編第126軍,與第7軍重新編成第3兵團,第48軍和1948年9月在廣西新組編第46軍編成第十兵團。李宗仁和白崇禧又為這兩個兵團補充大量美式裝備,想以此建立桂系力量的兩個拳頭。)

由於中野的野戰主力全部東調徐蚌,華中剿總面對共軍的只有些地方武力,除了第12兵團外,蔣介石當然想再調些部隊過來,尤其是嫡系的宋希濂手下單位。

當宋希濂部隊準備東調時,白崇禧便重重加以阻撓。

第28軍首先從鄂西開抵漢口,白崇禧知道這個軍事和顧祝同有著歷史淵源,勉強同意調走。

緊跟著第20軍也開到漢口,白崇禧利用這個軍多係四川人,

官兵不願東調的情緒,要軍長楊幹才向國防部請求免調,

同時白崇禧亦向國防部發牢騷,說“把部隊都調走了,武漢還要不要”。

12月5日第20軍在漢口上船完畢,白崇禧竟不准開船,

經顧祝同派人從中斡旋,才答應讓第20軍調走。


12月初蔣介石又要調嫡系第2軍投入蚌埠地區,但白崇禧以武漢重要,

華中地區部隊太少不能再調為由,堅持不許輪船自漢口啟程。

白崇禧表示,如蔣介石必定要調走第2軍,

則請辭華中剿總司令一職,氣得蔣介石滿臉通紅。

這樣一來,沒有部隊可以再調往徐蚌戰場了。

(第28軍、第20軍12月抵達南京浦口,已來不及投入蚌北戰場)

國軍南部戰線第一次反攻:1119-1128
11月初劉汝明第8兵團進駐固鎮一帶,以第55軍在津浦鐵路西側,與第12兵團連繫;第68軍在東邊,並控制固鎮的澮河鐵橋。

1116:宿縣失守(第8兵團當時離最近,卻未派兵相救),之後華野數個縱隊陸續南下。

第39軍、第54軍自葫蘆島撤退後,1116經鐵運至蚌埠,與第99軍共同組成第6兵團。第39軍、第99軍再自鐵道輸送至固鎮,1118開始北進。
1119:李、劉兩兵團全線向共軍進攻,圖殺出道路靠近宿縣,1124進抵任橋一帶。

1125:華13縱攻殲靈壁第12軍第238師。

1127:華野電報總前委:以2、6、11、10、13縱與江淮兩個旅,開始圍殲任橋地區之第39、99軍,並於當晚切斷其南向退路;以6縱主力自南方包圍固鎮,並以一部奪取新橋(鐵路鐵橋、或新馬橋鎮,位於固鎮以南30里),斷敵退路與狙擊可能北援之第54軍。

1128:華2縱解放固鎮,並進至新馬橋一帶。面對兩倍以上共軍,第6兵團只得撤至淮河沿岸,與黃維兵團距離由原來25公里,拉大為75公里。
第8兵團面對沉重壓力,11/28共軍接近固鎮時,便將鐵橋炸毀,部隊撤至澮河南岸橋頭堡,共軍趁勝追擊控制了鐵橋。
固鎮失守導致蚌埠危急,南京方面自然緊張,對西北軍出身的第8兵團,會不會也來個賈汪兵變深感顧慮,馮玉祥遺孀李德全也到前線對劉汝明連連喊話。

1130:毛澤東發電報給總前委,打算在殲擊固鎮、曹老集一帶之敵以後,考慮以華野2、6、7、11、13等五個縱隊乘勝渡過淮河,切斷蚌浦鐵路,相機奪取蚌埠。


(老毛果然是個野心極大的賭徒,放著兩個戰力仍大的國軍集團不管,已圖謀淮河以南。假如這5個華野縱隊渡了淮河,可能來不及應付徐州國軍集團的突圍,戰局將有另個發展了。相對的,這也是國軍情報能力不足,與無法為徐州大軍突圍多營造些機會的顯現。)

1201:為圍堵杜聿明集團,華野從南線抽調2縱和12縱,而10縱早已北調徐南戰線,13縱支援中野打雙堆集。此時面對淮河國軍只剩下6縱。
華野6縱進至蚌埠以北預定位置,在東北起徐逞、西南至古城,南至曹老集,北至張集,正面70公里地帶阻擊國軍。第一線陣地位古城、周家口、火星廟、安台子、曹老集、尤家湖地域(17、18師把守);第二線位於丁家湖、界溝沿、宋店(16師把守);第三線位於淝河、懈河之間,正面寬约40公里,是最後一道防線。


==========

國軍南部戰線第二次反攻1203-1215:

1203:蔣介石發現有機可趁,督促李延年發動第二次反攻,並加上戰功彪炳的第54軍。
第54軍11/16抵達淮河南岸後,擔任臨懷關經蚌埠、懷遠、至鳳台之防務。但1010-1015塔山阻擊戰中損失重大,實力有所減弱。
蔣緯國率領戰車第2團第1營和戰車第1團第4連,約40輛M3A3及T-26輕型坦克,抵達蚌埠戰場。

1204:清晨三、四十輛戰車轟轟隆隆,煙塵捲天,通過了淮河大橋,往北向一望無垠的平原駛去。

1205:

戰車與第6、8兵團步兵一齊直撲共軍陣地,如入無人之境。在戰車支援下,第54軍攻入新橋,第99軍攻占曹老集。照這樣的推進速度估算,數日後可到達雙堆集與黃維會合。

李延年部渡淝河向包家集(鮑集)前進。

第8兵團第68軍以143師428團正面主攻,強行通過澮河大鐵橋;一部兵力在炮火掩護下,強渡澮河,進攻固鎮;437團渡過澮河後繞到固鎮以北,截斷共軍退路。共軍主動放棄固鎮。

經連日激戰,華6縱第17、18師夜晚轉移至第二線陣地。

毛澤東發電與東北野戰軍時提到:

蚌埠方面為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共15個師(内有葫蘆島撤來之6個師),

此敵不强,可用一部鉗制之。
(毛澤東輕忽此方面國軍的戰力了。)
夜間總前委决定派中野2縱、豫皖蘇軍區1團、36團、71團,及豫西軍區的兩個團、渤海縱隊第11師,加入蚌北阻援

1206:

第6兵團3個軍突破頑強抵抗,進占宋家埠、界溝沿、高家湖、李家湖、蔣家湖之線。
華6縱16、17師於第二線陣地苦戰的關鍵時刻,中野2縱趕至,負責防守左翼的安集、何集一線。

1207:

第6兵團3個軍繼續猛攻,華6縱以白天堅守,夜間反擊的戰術,抵抗3天後退至陳集、燒油坊、小李家一線。共軍憑工事及村落據點頑強死守,以戰車領導攻擊亦難突破匪陣,激戰至10日進展不大。

第6兵團為掩護右側背,以第96軍第421團於津浦線沿淝水布防,以第39軍第103師及第52軍第296師,加強左翼掩護。

粟裕電令已在淮南敵後的華野先遣縱隊(為減輕中原共軍之壓力,毛澤東原有以華野三個縱隊遠出江南之計畫。

1948年4月,以華野野戰司令部一個加强營,

與1、4、6縱各抽調出1個加强營,組成先遣縱隊。),

協同江淮軍區兩個旅破襲津浦路徐蚌段,鉗制李、劉兵團的行動。

1208:

6縱夜間再次轉移到以包家集(或稱鮑集)為中心的第三線陣地,3個師一字排開。6縱司令王必成以部隊傷亡較大,請求緊急增援。

1209:

蔣緯國所部苦戰4天,攻占火神廟南北一線,距離雙堆集不到40公里。

從永城經過五天急行軍,豫皖蘇軍區1團、36團、71團(豫皖蘇軍區支隊)及豫西軍區兩個團,

清晨趕到鮑集、高王集西北的薛場一線,承擔阻擊。

加上渤海縱隊第11師,改變南線兵力原本的劣勢。

1210:

上午第39、54、99軍共計7個師兵力傾巢而出,

在戰車支援下,對共軍的60公里防禦正面發動進攻。


豫皖蘇軍區支隊於鲍集至高皇集之間,

打退多次國軍衝鋒,

至傍晚丢掉四平方公里内的小集等9個村莊,

第一道防線被撕開一個缺口。

1211:

第6、8兵團在空軍及戰車支援下,再度猛攻豫皖蘇支隊第二道防線,

進占崔圩子、錢家湖、常劉家之線,其它共軍紛向此增援,進展極為困難,蔣緯國親自到戰場指揮。

1213:

雙方仍在繼續展開爭奪戰,同時共軍在後方趕緊構築第三道陣地。

在龍王廟陣地上,有一輛坦克的履帶被集束手榴彈炸斷,

隨行步兵怕吃虧逃之夭夭。共軍勸降不成,將坦克乘員擊斃。

蔣緯國聽說有輛戰車卡在共軍陣地內,非常憤怒,

硬要第54軍軍長關漢騫組織攻勢,

怎麼樣也要把戰車給拖回來。

關漢騫只好親自上陣,嚴令所屬第8師和第198師全力猛撲,乘勢攻占湖溝集一線。

1215:

上午國軍再度在飛機、戰車、大砲的支援下猛攻。

連日苦戰國軍各單位損失很大,已經失去持續衝擊能力,戰車在沒有步兵保護下,以零散隊形向豫皖蘇軍區支隊陣地撲去。經多日與戰車接觸,共軍膽子變大了,也摸清坦克沒步兵跟進時的弱點,先以集束手榴彈摧毁三輛坦克,接著以草桿繫成火把,又點燃了2輛,並栽進壕溝動彈不得。

(這個鮑集狙擊戰的一幕,成為電影集結號的最重要場景。)

晚上第12兵團已被消滅,國軍蚌北攻勢為之中止。李延年所部傷亡13000餘人,離雙堆集仍在30公里外。

豫皖蘇軍區支隊3個團5300人,1209起參與第二階段狙擊戰,

計傷亡1300餘人,第1團只剩3百人不到,其2營4連只剩1個人;

第36團第2營還有82個人;第71團損失也很大。

(數學再怎麼不好,也算出光是第1團損失可能就有1300人。)

這只是豫皖蘇支隊的情況,以損失四分之一的表面說法來算,

此線共軍有華6縱、中2縱、渤縱11師及兩個軍區5個團,兵力至少5、6萬,那共軍損失與國軍相去不遠。

野地阻擊戰時,守方有選擇防守位置與構築工事之戰場優點,可以達到1敵3的防禦效能,傷亡也通常較小。由此可見,這一方面國軍給的壓力確實很大。)

連續十多日的鮑集狙擊戰,攻方國軍兵力優勢後來並不顯著,

面臨對手的效率阻擊及高昂意志,雙堆集終於不可及。

此次戰役國軍步戰協調極差(其實雙方都一樣),

因為之前沒有演練經驗,遇到共軍強力阻擊,步兵常常就被釘死,只戰車往前衝,讓共軍有機會以各種土方法對付。

這種步戰砲甚至加上空軍支援的協同作戰,需要經常磨練才能形成默契,

這時候的國軍一直都在打內戰,根本沒充足機會演練。

蔣緯國帶來的美造M3A3或俄制T-26都是輕戰車,只裝備37MM小砲與機槍,

吃掉一般土木工事還沒問題,遇上較堅實的防禦據點就沒大路用了。

戰1營2連的T-26為1930年代產品,1939年之後購入,

當時戰車發展每3、5年就躍進一個世代,T-26可以說是超級舊貨(1948年底還有那國在用?)。

因車上未安裝無線電,某晚攻打豆腐店之地時,

還得以火堆定位返回己方陣地,以免迷路。

這種土法煉鋼的聯絡方法,即便白天,出錯機會也相當高。

一般常說:
蔣二阿哥的戰車,讓每個國軍指揮官都深以為苦,因為不能像往常般的保存實力,

得硬著頭皮向前衝,耗損自己的資本。

第54軍軍長關漢騫還向國防部打了個報告:

「本部處於河湖交錯地帶 不適合戰車利用」,

其他各軍也都如法炮製

搞到最後蔣緯國只好悻悻然的帶著戰車回南京。

淮河自古多水患,

這一帶地形確實不適合使用戰車,

因此不能全怪闕漢騫心眼小。

打到1215已經救不出黃維兵團,蔣緯國的戰車當然得吹號收兵,

跟步兵指揮官的小報告沒什麼關係。

很多文章談到這一段有時空錯置之嚴重偏離,

也有很多自己的意見,得小心才好。

蔣緯國部的戰車約40輛,

即使全攤在淝河、澮河之間60公里正面上,

一公里也分不到一輛;

假如分配給3個軍7個師,一千人也分不到一輛。

種種條件限制下,怎能指望戰車部隊拿出好成績?


當時國軍也還不會二戰時期發展出來將戰車運用的方式:

集中於一點進行突破,待割裂對手戰線成功後,

再迂迴包圍殘敵,這些戰術的養成都要時間與訓練,

又回到步戰配合度差的問題層面來著。

即使蚌北國軍能夠多推進個十公里,

亦於事無補,因為1215之前杜聿明集團已被團團圈住,

華野已有餘裕派遣幾個縱隊南下增援雙堆集,

也將被轉用的假如危急的蚌北戰場,

光靠第6兵團3個軍已經不可能救出黃維兵團,

後援部隊還被白崇禧干擾、扣住之中。

2019-07-17 3:45 發佈
白崇禧是自私,而且短視.

但說因他阻止部隊增援,而影響戰局,就有些欲加之罪了.


1.
首先,老蔣的計畫看似完善,實際開戰前夕,許多前方撤退及後方增援的部隊
仍未完全按計畫就位.

當時誤以為共軍不會迅速南下,前線部隊被打個措手不及,防線西端的商丘等
地失守,大舉潰敗/投降.

東側,本該迅速移動至徐州,成為戰鬥主力的黃百韜兵團,毫無防備的在半途遭
圍困.

其後各種左支右絀,一步之差全盤皆輸.


2.
開戰前,白身為華中剿匪司令,手底只有3個軍團,其中12軍團早已被蔣調走,開
戰前夕又抽調14軍團的28軍及20軍.

白看似手中還剩2個軍團,實際只有5個軍...(那時所謂的軍,往往是虛有其表被
誇大的編制).


------
抗戰時,師的編制該有9千~1萬2千人,軍則該有3萬~3萬5千人.

但軍方習於吃空餉,許多部隊從沒滿編過,層級愈高,愈是虛有其表.


稍好點的,如樓主引文中在某某軍後面加註的某某"整編師".

這是指抗戰後,由軍縮編為整編師(每師約3萬人),1948年整編師重新恢復為軍.

但因屢次大戰損失慘重,雖然優先補充員額重建,戰力仍免不了向下滑落.

DandelionJack wrote:
Source from...(恕刪)


淮海一帶的戰爭. 基本上在漢中川蜀, 荊湘失陷之後. 就是南宋一樣命運. 精英部隊被圍. 歷史不斷的重覆. 淘盡天下英雄

Morenae wrote:
淮海一帶的戰爭. ...(恕刪)



行家

五分奉上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