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中國研製反坦克導彈的步伐,一點不比國外晚。早在1950年代末期,北京工業學院就已開始探索第一代反坦克導彈技術,當時該院根據瑞士『眼鏡蛇』反坦克導彈、法國SS.10反坦克導彈為藍本,開始了265-1型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的研製。
1962年,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會同北京工業學院等單位,參照俄制3M-6/AT-1車載反坦克導彈、西德『柯布拉』便攜反坦克導彈的資料,開展了J-201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的研製。1971年,中國還獲得了更加先進的蘇制9M14/AT-3『薩格爾』反坦克導彈實物,1978年仿製成功後命名為『紅箭-73反坦克導彈』,大批量裝備部隊。
而在仿製『紅箭-73反坦克導彈』前的1969年9月,中國已經決定研製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代號302反坦克導彈。該飛彈最初是為了給704型中型坦克配套研製的,後改為可攜式反坦克導彈,命名為 『紅箭-8反坦克導彈』。該飛彈採用光學瞄準跟蹤,紅外半自動制導、有線傳輸指令,可由步兵攜帶、履帶和輪式發射車、直升機等多種方式發射。最新型號可以擊穿各種坦克裝甲車輛的裝甲,目前在中東作戰的主要是『紅箭-8』型反坦克導彈。
在『紅箭-8』後,中國又研製裝備了『紅箭-9』重型反坦克導彈,這種導彈安裝在特定的輪式發射車上,採用光學瞄準、筒式發射、電視測角、雷射指令傳輸、三點法導引,可以貫穿任何已知坦克的裝甲。『紅箭-9』將制導方式,改變為『雷射指令制導』或『毫米波雷達制導』,這足以說明中國已經傾向於淘汰『有線制導』模式。

真正讓中國『紅箭』導彈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是最新型的『紅箭-10』第三代重型反坦克導彈,號稱是『坦克收割機』,相對於紅箭-9,紅箭-10最大的改進有三點:一是採用了更先進的『光纖制導』模式,二是射程大幅提升,三是飛彈殺傷力進一步提升。該彈彈長1850毫米,彈體直徑165毫米,包括發射箱在內,單枚總重150公斤,其中僅彈頭重43公斤,足夠摧毀任何坦克了,其射程更達到10公里。該彈的8聯裝發射器,安裝在履帶式裝甲底盤上。
最值得注意的是,『紅箭-10』導彈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反坦克導彈,它採用的是以『光纖圖像傳輸制導』為核心的『非瞄準線』攻擊模式,導彈頭部裝着『微光電視攝像機』或『紅外成像導引頭』,尾部有一卷光纖與發射控制裝置相聯。導彈發射後,圖像會馬上傳回發射車內,操作手既可以提前鎖定自動跟蹤目標,也可以發射後根據回傳畫面人工鎖定,打擊『超視距目標』。這種制導方式,具有極強的『目標識別能力』和『抗干擾能力』。
在單兵反坦克導彈領域,美國推出了以『熱成像制導』技術為核心的『標槍』反坦克導彈,俄羅斯則推出了以『雷射制導』技術為核心的『短號』和『混血兒』導彈。外形上看,中國的『紅箭-11』,十分類似俄羅斯的『短號』反坦克導彈系統,也採用了『雷射制導』,可能綜合了『紅箭-9』的破甲威力與射程以及『紅箭-8』的便攜性等優點,未來將成為中國的主力中程反坦克導彈。
在發展重型反坦克導彈的同時,中國大陸還在不斷加強步兵反坦克火力,最新的『紅箭-12』反坦克導彈,就是一種可以由一名士兵操作的武器系統,發射器總重僅22千克,使用非製冷式紅外焦平面熱成像引導頭,可以通過攻擊坦剋薄弱的頂部裝甲,消滅4000米內一切的坦克裝甲目標。
在2019年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IDEX 2019)中,中國保利防禦公司展示了一種6×6底盤的『陸軍戰術對地攻擊飛彈系統』,具備美國『網火(Net Fire)』飛彈系統的概念,能夠發射CM-501GA精確制導導彈和CM-501XA巡飛導彈。

CM-501GA超視距導彈
CM-501GA是一種非視距導彈(NLOS),是CM-501G導彈的輕量化改進型,該飛彈長2米,彈體直徑為180毫米,重量超過100千克,裝有20千克高爆破片戰鬥部,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能夠打擊5到40公里內的靜止和移動目標。該導彈使用慣性導航系統或衛星導航系統用於中段制導,電視/紅外成像組合進行終端制導。據悉,CM-501GA導彈在打擊靜止目標時,具有小於1米的圓概誤差,而在打擊移動目標時具有超過90%的命中率。
CM-501XA巡飛導彈
CM-501XA巡飛導彈長2米,其頭部為圓柱體結構,彈體中後部為方形截面(230×230毫米),有兩個彈出式飛翼,重量超過100公斤,裝備了8.5公斤的小型高爆破片戰鬥部。據悉,該巡飛導彈具有超過30分鐘的續航能力,能夠打擊超過70公里的靜止和移動目標。巡飛導彈在發射後,將在戰場上空持續盤旋,等發現目標或者接到攻擊命令發起攻擊,具備導彈和無人機兩者的優點。巡飛導彈在戰場上空待機打擊,對敵方地面目標造成非常大的威懾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