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型飛彈突擊艇看台灣的刺蝟戰術

紀永添 2019年01月18日


180人即可新增60個機動發射平台
微型飛彈突擊艇可以視為是海鋒部隊的另一種延伸

若你從海上作戰的觀點來考慮,微型飛彈突擊艇的作戰效益可能不大,但是如果從台灣反制武器全面機動化部署,以提升存活率的角度來看。

微型飛彈突擊艇可以視為是海鋒部隊的另一種延伸。

海軍在台灣島上的反艦飛彈部署,從車載可機動移防的陸上海鋒部隊,進一步擴張到能部署在近岸淺水區,與中大型軍艦進不去的各地小型漁港裡。

車載型的反艦飛彈系統,需要更多數量的人員來操作發射車、填裝車、電源車、雷達車與指揮車,遠不如只要三名水手的一艘微型飛彈突擊艇。

若以預計興建六十艘來計算,只需要180即可新增60個機動發射平台。就節省人力與加強機動部署的角度來看,甚至還比陸上車載型系統要便宜許多。

只要180人,不到一艘飛彈巡防艦的編制人力,就能進一步保存台灣的反擊能力,嚇阻敵方艦艇。


若拿微型飛彈突擊艇與之前的海鷗飛彈快艇來相比,微型飛彈突擊艇所需要的人力少很多,但卻更有戰力,這關鍵還是在科技的進步。

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遠比雄風一型反艦飛彈要先進,擁有更長的射程與主動雷達導引能力,讓微型飛彈突擊艇可以在遠距離發動攻擊。

在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阿根廷以法製飛魚飛彈擊沉英國的新型驅逐艦,以當時一枚數十萬美元的反艦飛彈,成功摧毀造價超過二億美元的主力艦艇,讓許多人認為未來將由飛彈主宰戰場。

就因為飛彈有這種以小搏大的特性,也成為最典型的不對稱戰力。

台灣過去就積極發展飛彈科技,中科院有所謂的「一機三彈」之說,一機指的是IDF戰機,而三彈指的就是天弓地對空飛彈、天劍空對空飛彈、與雄風反艦飛彈,這幾項國造武器也是目前台灣的重要國防主力,並各自發展出完整的族系。


飛彈技術將使戰時台灣成為刺蝟島



台灣空防主力之一的天弓飛彈,已從天弓一型、天弓二型、發展到最新服役的天弓三型,日前更試射攔截高度更高的天弓三號增程型,同時海弓三還將整合於垂直發射系統,成為未來國造主力艦艇的防空飛彈。

天劍飛彈是IDF所使用的空射武器,包括短程紅外線導引的天劍一型,中程主動雷達導引的天劍二型,而最近中科院也成功升級了天劍二型的射程,使其達到九十公里以上。

天劍一型的陸射版稱為捷羚防空系統,用於保護重要設施,艦射版的近迫防禦系統則稱之為海劍羚系統。

艦射版的海劍二已確定將於康定級上服役,陸射版的劍二飛彈也傳出將獲得陸軍的訂單。

雄風反艦飛彈則從亞音速的雄風二型,發展到採用衝壓引擎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而最新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增程型,射程可能高達四百公里,已可封鎖整個台灣海峽。
2019-01-18 10:19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