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似乎多年沒改進...
真正不斷改進而且大量裝裝備的反而是E2..
是否表示用E2組網效果比E3更有用?
htmlgate wrote:
E2 能上舰,E3...(恕刪)
大型預警機又不一定要用707,日本還用767..韓國用737...
現在一些大型民航機不空中加油也有上萬公里的航程...上不上艦應不是主要問題...買E2的國家上艦只是少數...
個人認為隱形戰機主要是把雷達波偏向...這時一架功率較高的大型預警機偵察距離未必會勝過多架中小型預警機可能是主因...
看美國最新的E2D雷達天線仍是會轉動....個人是認為就算用相控陣雷達會轉還比較好...一個轉盤內可以放二種波段以上的相控陣雷達,
另外讓各方向的最大偵查能力都一樣...不然別人用你的飛行姿態就可以找出你探測距離較弱的角度...
雷達的七種工作方式:
a. PDNES (仰角靜止、脈衝多普勒)
這種工作方式是利用遞迴濾波器實現動目標提取。雷達發射三種PRF脈衝串序列以解模糊。該工作方式不測高。
b. PDES (仰掃、脈衝多普勒)
仰角電掃測高,其它同PDNES。仰角掃描時其發射功率在波束打地時按仰角函數變化。
c. BTH (超視界)
高仰角工作方式,採用低PRF線性調頻寬脈衝、聲表面波器件實現脈壓。
BTH工作方式可與脈衝多普勒方式同時工作,由各自的接收機分別處理回波。
d. 無源工作方式
e. MM (海上工作方式)
採用極窄脈衝觀測水面船艦或潛望鏡。
f. 交替工作方式
PDES和BTH兩種工作方式可同時或單獨使用,或者用有源/無源工作方式。PDNES則只能單獨使用或與MM方式聯用。
性能資料
工作波段 E/F (10釐米)
監視範圍 125000 m2區域
方位360°(機械掃描)
仰角±15°,±30°(電掃描)
作用距離 載機飛行高度為29000ft時
667km (大型高空目標)
445km (中型目標)
324km (小型低空目標)
測速範圍 >80kn的高速目標
處理目標
能 力 可同時處理600個目標,引導100個目標
測距方式 用三種PRF解距離模糊實現測距
測速方式 由多普勒濾波器組提取。
高速目標解速度模糊採用三種PRF參差
測高方式 仰角電掃描,用最大幅度法測高
跟蹤方式 邊掃描邊跟蹤。順次獲得目標的7次回波,即可在顯示器上形成目標向量,實現跟蹤
發 射 機 穩定本振(MTBF=700小時),激勵級為行波管,輸出級為高功率寬頻速調管。液態冷卻
脈衝重複
頻 率 30~300kHz
峰值功率 兆瓦級
天線型式 裂縫波導平面陣列,由28根主波導、2根輔助波導組成。最長波導為7.315m,有160多個裂縫
副瓣電平 -50dB
移 相 器 鐵氧體移相器
掃描方式 方位:機械掃描6r/min
仰角:電掃描
天 線 罩
尺 寸 直徑:9m
厚度:1.8m
接 收 機 包括脈衝多普勒接收機和脈衝壓縮接收機,兩者通過頻率分割方式工作
雜訊係數 1.1dB(標稱值);1.3dB(最大值)
信號處理 A/D變換,遞迴雜波對消,FFT分析,CFAR
抗 幹 擾
措 施 甚低副瓣天線,頻率捷變,多種PRF,先進濾波處理,無源干擾定位,飛機機動飛行
電 源 AC:400Hz、180kVA (90kV、2A)
MTBF 500h
雷達壽命 6000h
總 重 量 3400kg
1992年以後交機的-2C屬於更新的Group 2規格E-2C Group 2最重要的改良是換裝APS-145雷達,此雷達擁有新的低脈衝重複頻率(PRF)操作模式,成為E-2系列所配備的第一種兼具高、中、低頻三種模式的雷達,搭配一具赫茲爾坦公司的RT-988敵我識別收發器。APS-145仍使用八木旋轉天線,透過一個三 通道旋轉同軸耦合器將雷達與敵我識別器信號餽送至飛機內部的設備;雷達信號經赫茲爾坦公司OL-93/AP雷達信號處理器餽送至OL-77/ASQ中央處理器(由兩具L-304處理器構成,具有8個容量8192 byte的記憶體(可擴充為10個),此外有獨立的顯示用記憶體,容量為4096 bytes),而RT-988敵我識別收發機接收的信號則經赫茲爾坦公司OL-76/AP敵我識別探測/處理器餽送到中央處理機。
APS145雷達
APS-145的雷達波束掃瞄範圍涵蓋水平半徑570km、垂直高度24.4km的範圍,總共達2500萬立方公里,雷達掃瞄面積則約102萬平方公里,將近為APS-138的三倍。APS-145的碟型天線的旋轉速率由6轉/分降至5轉/分, 最大偵測距離增至650km左右。由於使用新型環境處理器(Environmental Processor)以及三脈衝複頻技術(Triple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APS-145偵測陸地目標的能力較以往提升不少 。利用高速數位處理器,APS-145後端能模擬出4000個以上的都卜勒濾波器,在不同的回波長度與寬度上運作,可以根據與地面的相對速率過濾掉局部的強大地面雜訊,因此無論是的電子反反制能力與對抗地面背景雜波的能力 都比過去大幅提升,能有效追蹤地面上空戰機大小的目標(然而對雷達回波薄弱、經常隱藏在地形雜波中的小型巡航飛彈仍力有未逮),同時也保有APS-138/139的MTI。APS-145的自動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藉由自動化的頻率選擇與顯示系統,AP-145能自動調整對地/對海掃瞄的最佳操作參數,不斷地變換掃瞄方式以及分割掃瞄區域,能完全自動處理而不需人力介入調整,大幅減輕操作人員的工作負荷。為了配合APS-145更遠的搜索距離,E-2C Group 2也換裝操作距離更長的APA-171敵我識別器,此系統能同時以多種模式操作,並具備自動干擾測頻器,當識別通道上出現電子干擾時立刻通知操作人員。與APS-145雷達搭配操作的仍為ALR-73電子截收裝置。在一般情況下,AP-145能在648km外偵測到大小如轟炸機的目標,在480km外偵測到戰鬥機大小的目標,在258km外偵測到巡航飛彈 ,並能同時監視空中與海上目標。拜後端處理能量大增之賜,APS-145雷達能同時追蹤/顯示超過2000個目標,並同時指揮超過40架在空戰機同時執行攔截接戰任務。
除了雷達之外,E-2C Group 2還有其他改良,例如換裝彩色的新型加強主顯示單元(Enhanced Main Display Unit,EMDU),具有一具內建的微處理器,能以視窗方式運作,並在地圖上顯示地形曲線,訊號處理能力較以往E-2C的顯示單元增加10倍;機上三個戰管人員面前 各有一具相同的AN/APA-172彩色顯控台,每個操控台都能執行所有的機能,因此當其中一個顯控台因故無法執行任務時,其功能便可立即調整至其他顯控台來遞補。AN/APA-172使用10吋(25.4cm)主顯示器顯示來顯示目標平面位置、速度向量等相關數據,並以5吋(12.7cm)輔助顯示器來顯示文字資訊,而人機介面包括鍵盤與光筆等。此外,E-2C Group 2的L-304中央任務電腦中增加一部強化型高速處理器(Enhanced High Speed Processor,EHSP),能增強真時(Real Time)追蹤能力,檔案處理能力也增加四倍,此外也在任務電腦中新增數位資料紀錄/複製器。E-2C Group 2還配備改良後的航艦用航空慣性導航系統二型(Carrier Airborne Inertial Navigation Sysgem,CAINS II),相當於在原本的AN/ASN-92 CAINNS一型中整合入GPS全球定位系統。機上其他導航系統包括AN/APN-153多卜勒導航儀、CP1085/AS大氣電腦、太康(TACCOM)導航儀等設備。。通信方面,E-2C Group 2配備聯合戰術資訊分配系統(Joint Tactic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System,JTIDS)等,整合了HF/VHF/UFH波段的通訊設備,包括柯林斯無線電公司的AN/ARC-51A雙向超高頻無線電、AN/ARQ-158超高頻無線電、AN/ARQ-34高頻資料鏈和AN/AIC-14A機內通話系統等,並納入空軍Link-4A(對空軍軍機或空軍地面單位)、海軍Link-11(對艦艇、其他E-2C預警機等)及三軍共同的Link-16資料鏈,同時也整合了許多反反制設備,無論進行語音通訊或資料傳輸時都具有更強的抗干擾能力。E-2C Group 2新增的其他航電還包括標準中央大器資料電腦(Standard 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等。為了使機上新增的諸多航電系統順利操作,E-2C Group 2換裝功率更大的12ton機內空調系統。E-2C Group 2仍使用T-56-A-427發動機,起飛距離564m,降落滑行距離439m,航程為2852km。
AN/ALR-59被動偵測系統包含四組接收天線,分別位於機首、機尾與水平尾翼兩端,可接收來自空中、海上、地面電磁訊號,由中央處理器控制進行同步掃瞄;接收到電磁信號時,處理器比對不同接收天線的信號強度與時間差,自動計算出信號來源的精確方位,同時也能自動分析信號的相關參數並進行判別。 而ALR-73是一種能同時以多頻段同步進行掃描作業的可變電子偵察系統,結合多部雙波束天線、數位式閉環快速調諧本機振蕩器、專用邏輯處理機等技術,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特點,有效接收距離達740km以上,是機載雷達的兩倍,能在蘇聯海上長程偵察機的雷達有效偵測距離以外就截獲其信號;ALR-74採用比振幅和干擾儀相結合的方法測向,作業頻率範圍涵蓋0.5~18GHz,分4個頻段,結合高功率信號、數據處理機和資料庫,可探測來自空中、地面、海上武器系統的雷達,能快速截獲敵方信號、進行分選、目標識別等作業,並且使E-2C在不發射雷達波的情況下進行電磁來源定位。由於加裝ALR-59/73,E-2C機鼻也因為加裝PDS的天線而增長53cm。
E-2C鷹眼2000
在1990年代末期,E-2C又推出新的改良型,稱為E-2C鷹眼2000(Hawkeye 2000);而前述原為美國海岸防衛隊操作、後來移交美國空軍的NC-130H,便作為鷹眼2000研發工作的測試用機。E-2C鷹眼2000的主要改良項目包括提升型任務電腦 (Mission Computer Upgrade,MCU)、先進顯示控制工作站(Advanced Control Indicator Set,ACIS)、CEC聯合接戰能力中的AN/USG-3機載終端設備、新的整合式衛星通訊系統 (SATCOM)、電子支援裝備等,並具備改良後的航電冷卻循環系統、導航系統、自動飛行控制系統(AFCS)、座艙航電與顯示等等,此外也改進了可靠度與維修能力。
鷹眼2000的新任務電腦以雷松(Raytheon)公司的940型中央電腦為基礎,採用開放式架構並大量應用民間商規組件(COTS),此外也應用了與E-8C聯星指管機相同的DE2100 A500MP處理器。新任務電腦採用以COTS組件構成的戰術計畫資料/處理錄製單元(Loader/Recoder Unit),能紀錄任務過程的所有參數,所有戰術計畫及任務資料均儲存於抽換式卡莢(Removable Media cartridge,RMC)中,卡莢在執行任務前插入即可;事後進行任務歸詢時,便可透過卡莢紀錄反覆檢討任務得失。相較於L-304,鷹眼2000的新任務電腦無論在處理速度、資料傳輸速率與記憶體容量均比以往的L-304電腦大幅增加,運算能力提升15倍,系統重量卻只有L-304的1/2,體積減少1/3,而且後續的維修升級更為便利。 至於ACIS顯控台則是一種應用COTS技術的開放架構工作站,整合了海空通用的AN/UYQ-70先進顯控台,所有處理器、輸出/輸入介面及記憶裝置均安裝於一座全空調式模組機櫃中。ACIS的原型系統使用16吋高解析度彩色平面顯示器,正式量產型則改用20或21吋平面顯示器。AICS強大的顯示與運算能力,使鷹眼2000的管制人員能獲得更具彈性的顯示管理與影像控制能力。通信方面,鷹眼2000除了原有的HF/VHF/UHF通信設備及JTIDS外,還整合了新型整合衛星通訊系統,此系統擁有迷你型多工存取任務指派通訊器(Mini-DAma)及多重任務先進戰術終端機(Multi-mission Advanced Tactical Terminal,MATT),整合各波段的通信工作並透過衛星傳輸,使鷹眼2000具備超水平線的寬/窄頻語音通訊與數位傳輸能力,能與遠距離外各單位、載台進行通訊和資料交換;此外,JDITS的反干擾能力也進一步提升。
鷹眼2000另一項重要提升是增加協同作戰能力(CEC)中的部分功能,機上配備聯合接戰傳輸處理組(CETPS)中的機載版本,編號為AN/USG-3,又稱協同作戰空中通用裝備套件(CES),整套系統包含資料分配系統(DDS)、協同作戰處理系統(CEP)以及位於機腹的EFA電子導引集端發射天線,可執行CEC的資料中繼傳輸功能,直接傳輸射控等級的資料,讓友軍載台不需要本身偵測、鎖定目標的情況就能立刻發射飛彈接戰,能充分發揮飛彈的最大有效射程;由於另有專文介紹CEC,在此不予贅述。為了因應新航電系統進一步攀升的功率,鷹眼2000的循環冷卻系統也經過改良。雖然鷹眼2000仍使用APS-145雷達,但由於其他配套航電與後端任務電腦的大幅強化,鷹眼2000能將APS-145雷達的功能發揮至極致,偵測範圍較E-2C Group 2的同型雷達增加40%,並能改變雷達天線的轉動速率。為了配合雷達搜索距離的增加,鷹眼2000也進一步改良敵我識別系統以延長識別距離。相較於原本的E-2C,E-2C鷹眼2000外觀上最大的區別有二,第一是新衛星通訊天線(位於雷達整流罩頂端)的外型為倒扣茶杯狀(舊系統為半球狀),第二是機腹中央增加一個圓盤狀的CEC用EFA圓盤陣列天線 (直徑1.37m)。
鷹眼2000的整體工作能力大增,強大的資料處理能量使其不再侷限於原本的早期預警及指揮管制功能,而達到了聯合作戰指揮管制的水平。美國海軍在1999年4月訂購了21架全新製造的E-2C鷹眼2000,此批飛機中尚包括 台灣 購買的2架與法國購買的2架。第一架E-2C鷹眼2000在2001年10月移交美國海軍,第一批鷹眼2000機隊在2004年達成初始戰備能力(IOC)。 此外,美國海軍也計畫將54架現役E-2C升級為鷹眼2000構型。至於外銷的E-2C鷹眼2000無論是新造整機或升級套件,一律不包括CEC相關設備以及新型整合衛星系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