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媒體報道中航集團專程型號總師劉樂泉同誌的先進事跡,文中首次提到國產新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研制進展,國產新一代發動機已經進入“關鍵技術整機驗證階段”,為殲-20改進和發展新一代戰鬥機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文章內容來看,國內新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已經經過了前期技術預研、部件試制、核心機研制等階段,進入到驗證機試驗階段,應該說這個進度還是非常快的,出乎外界意料。
我們知道戰鬥機主要依靠空氣動力優化來提高性能,不過到了第四代戰鬥機,戰鬥機設計者感覺憑借單一手段再次擴展戰鬥機飛行包線已經非常困難,需要采取多種手段才能繼續對戰鬥機性能進行升級,其中最關鍵就是發動機性能,對於發動機來說,戰鬥機許多方面性能自相矛盾,巡航階段需要發動機省油,以提高航程和作戰半徑,在空戰之中又要求飛機具備較好高空高速性能,但是現在使用的發動機涵道是固定的,不能改變,很難兼顧兩者之間的性能,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的涵道是可變的,發動機可以在渦扇、渦噴發動機之間進行轉換,從而戰鬥機能夠以最佳狀態執行任務,有效提高了戰鬥機作戰能力,國內外航空工業特別是航發技術人員都認為下一代發動機應該是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就是這個原因。

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結構示意圖
筆者註意到文章之中提到國產新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重點攻克了“高負荷、高效率、高穩定壓氣機”、“高升溫、高穩定環形燃燒室”、“高耐溫、高效率渦輪氣動和冷卻”等技術,並且廣泛采用了新材料、工藝,解決了核心機部件匹配技術,從一個側面表明國產新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已經完成前期技術預研、部件試制和核心機研制,進入發動機技術驗證機研制階段,同時它也表明國產新一代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氣動設計更加先進、結構也更加簡單,推力更大、重量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