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台灣空防看招 論殲擊機"無人機化"對台海與中美未來戰爭的可能影響 (第二章)

一直很想要來解析解放軍的秘密武器「無人殲擊機」改造計畫,感謝還有人來願意關注這個問題,接下來就來想法子瞎子摸象來講一講殲擊機「無人機計畫」的一些環節問題,這葫蘆裡到底賣得是甚麼藥,由於個人能夠找到的資料實在是鳳毛麟角也不是這個計畫的參與人員,更沒有辦法派甚麼情報特工去蒐集重要資料,目前只能依照以前學到的一些知識來推斷這個計畫的狀況。

大概七,八年前從蘋果日報看到這個新聞之後就很好奇這個武器的真實模樣,雖然早就有風聲而解放軍藏了許久終究還是曝了光,當初有人目擊到「殲六無人機」的模樣用畫畫的方式公諸於世並引起大家的興趣,那時候已經先幫這架「殲六無人機」的用途定了調,這些無人機就是發展來以大規模「蜂群攻擊」的方式來消耗台灣的空防武器這個用途,希望在載人殲擊機飛到台灣本島上空前先耗損掉解放軍最怕的各式天弓與愛國者等防空導彈。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大陸的軍工產業搞「無人機」技術歷史悠久,早在1960年代美軍運用火蜂機(BQM-34 Firebee)飛進中國大陸領空進行空拍偵測的任務時,那時有些美軍火蜂機被解放軍擊落後,這些被擊落後的殘骸都送去各研究機構山寨改造成為解放軍版本的火蜂機,另外有一些資料也提到「殲六無人機」並不是第一種被改造的無人殲擊機,早在1990年代前就有「殲五無人機」的存在,而且在1996年台海危機當中「殲五無人機」完成戰備待命攻擊作為第一波橫越台灣海峽進攻的武器,所以「無人殲擊機」的思維在大陸軍工產業與解放軍的作戰理念與戰術早有相當長遠的歷史並非是最近幾年期間因為世界各國對於UAV(無人飛行載具)的研究成為顯學後這些解放軍才在那裏湊熱鬧,坦白講這是台灣國防建軍幾十年來沒有好好去鑽研的一個領域,雖然「無人機」的技術是台灣的軍工產業可以辦得到的,但台灣的軍事單位確把重點一直擺在各式飛彈與其他武器,終於導致「無人機」的技術在海峽右岸的實力無法與左岸相比的。

感謝其他軍友找的資料,根據平可夫的漢和防務評論中2013年1月號刊文首次系統地介紹了解放軍殲6無人機的部署和應用情況,該媒體稱「在福建連城基地,有越來越多的殲-6無人戰機進駐,2011年7月31日的衛星圖片顯示出至少55架殲-6。該報導稱,連城應該是福建地區殲-6無人機最多的機場,因為這裡還進行了重修,顯示空軍相當重視殲-6無人機的攻擊作用,美國空軍2007年發表的《中國米格19無人機計劃》的分析報告警告,中國大陸改裝近1000架殲-6,安裝了衛星導航系統、自動駕駛控制系統,自動飛彈發射系統,把過時的有人戰鬥機成為遙控無人戰機,中國的改裝無人機部隊通常稱作無人機團為空軍單位編制,另外網友提到對岸資料一架殲六無人機改裝費用約50萬美元,就用這個金額來評估殲六無人機改裝工程可能具備的項目。

「衛星導航系統」:這種技術很簡單,實際上也會使用支援多種衛星導航的系統,「GPS」與「北斗」都是基本選項,至少這架無人機飛到會被干擾或收不到訊號的定點前應該都可接收「GPS」或「北斗」的訊號來做為導航,另外「俄羅斯GLONASS」與「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也會視狀況來運用,未來兩岸電磁大戰當中,若防守方的干擾若漏了一個缺口,只要能夠收到一種衛星的訊號當然就可輕易的直搗黃龍命中目標。

許多導航晶片其實能夠支援各主要衛星導航系統,但發生戰爭後戰區內的衛星訊號如果不是被蓋台或干擾的問題甚至會被餵了一些錯誤資料而誤導了導航系統,除了衛星導航系統之外還需要一個不受到外界干擾並持續提供資料的複合導航系統。

最好的複合導航系統就是使用「慣性導航設備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來作為輔助,航空世代在沒有GPS之前「慣性導航設備」早已是長程越洋導航的基本配備,其實航空界並沒有因為GPS的普遍而將「慣性導航設備」INS束諸高閣,相反研發了精度更高的「慣性導航設備」作為GPS導航失去衛星訊號後的主要備用導航設備,

「慣性導航設備」的精度是跟操作時間有關,也就是操作越久就會越不準確,目前INS的操作會運用衛星導航的資料來更新座標設定,一但導航的資料被更新後,慣性導航設備的誤差值就可以從頭開始計算,新一代民用「慣性導航設備」INS的導航誤差值約一小時0.6個海浬(NM)約1.1公里(千米)左右,軍用「慣性導航設備」INS的導航誤差值可達到一小時0.2個海浬(NM)約0.37公里(千米)左右,這個誤差值大概是目前「慣性導航設備」INS技術與實用性的上限,由於「慣性導航設備」INS是用來作為航路導航的工具,因此無法運用在機場起降或是精準度更高需求的導航操作,若需要更高的導航精度則需要其他導航方式或是駕駛員的肉眼來執行。

假設一架「殲六無人機」飛越台灣海峽來攻擊右岸的目標,在低空接近海平面飛行速度為每小時一千公里約Mach 0.82,假設最後能夠更新衛星導航資料的位置在台灣海峽左岸大陸沿海附近,缺乏衛星導航資料的航程至少200公里(千米)需飛行12分鐘,假設「慣性導航設備」INS的導航精度一小時0.6個海浬(NM)時大概會產生0.22公里的導航精度誤差,這個誤差或許比起二戰的時候那些B-17與B-24的諾頓轟炸儀要來得精確一些,但是現代戰爭用來精準攻擊想辦法不傷及無辜的做法來比較,使用「慣性導航設備」INS來作為無人攻擊機的終端導航系統這個精準度是完全不合格,本來「慣性導航設備」INS本來就無法用來當作飛機降落的導航儀器,要說裝設「慣性導航設備」INS的無人機的導航精度不足以來攻擊精準目標其實是不合理的,解放軍當然沒有透漏會使用何種導航設備作為終端攻擊來瞄準使用,但肯定有可以拿來執行精確攻擊的做法,這些推測會等到後面的章節會再來說明。

「自動駕駛控制系統」:這應該算是殲擊機無人化工程最麻煩的技術項目,先提一下美國無人機的歷史還有QF「將退役戰機改裝為靶機」改裝計畫,全世界不管是「原裝無人機」或是「改裝無人機」美國航空界才是真正的祖師爺爺,當年史派里(Sperry)所發明的自動飛行與控制系統就是裝在全世界第一架無人自殺攻擊機Kettering Bug當中作為飛行控制及任務操作使用,後來Sperry也變成了自動飛行AUTO PILOT的代名詞,算一算Kettering Bug首次試飛成功到現在竟然也超過一百年了,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而人類才發明飛機十幾年後就已經想要運用無人機來進行自殺式的攻擊。

回到現在,美國軍方執行QF計畫將原來載人的戰機改裝為無人靶機從二戰結束後至今已經超過七十年的歷史,當初從BQ-17(B-17改裝為無人靶機)到現在最新的QF-16都是把原先載人的戰機改裝為無人靶機作為各式武器的測試運用,不過美國的QF戰機改裝計畫跟現在講的這個主題有很大的差異,美國的QF計畫仍然保留戰機的大多數設備,甚至這些QF戰機平常是有人在駕駛的只有擔任危險的靶機任務才改為遙控操作,所有的操控系統與大部分的電子設備都完整保留下來而沒有拆除,QF-16是有把原先配置的雷達與機砲這些武器拆下來(QF-4甚至連雷達都沒拆),基本上美國QF戰機改裝計畫與殲擊機無人化的運用及用來作戰的想法是完全不同。

殲擊機"無人機化"的「自動駕駛控制系統」的核心飛行控制單元的架構應該與「長劍」巡航導彈系列的自動飛行系統或是民航機的自動飛行AUTO PILOT系統類似,只要把這些無人殲擊機送上天空後,無人機的「自動駕駛控制系統」就會按預設的程式與指令依照預先規劃的航線來飛行並進行攻擊,這套系統的真正技術挑戰在於連結到戰機的飛行控制系統應該是相當複雜,曾經查過很多資料後發現殲六或是MIG-19似乎沒有裝用AUTO PILOT(這要左岸的軍友釋疑),殲七或是MIG-21的自動飛行AUTO PILOT只有維持平飛的能力主要是減少飛行員在平飛時的操作負擔而無法依循WAY POINT也就是按照預設航線來進行飛行的能力,幫殲六與殲七另外造一個按照預設的程式與指令依照所規劃的航線來飛行並進行攻擊的AUTO PILOT都是在無人化時所需要解決的工程問題,由於當年火蜂機(BQM-34 Firebee)就是依照預設航線來執行飛行任務,既然一堆火蜂機都被繳獲而這些無人機上裝的「自動駕駛控制系統」應該早就被左岸給摸透了更何況民航界運用這套系統已經四十年以上,大陸的軍工產業應該早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架當作巡弋導彈的殲六無人機裝用這類的「自動駕駛控制系統」應該不是甚麼問題。

只是無人機的使用上若要求多功能並可執行複雜任務時,此時需由操作人員在地面的控制中心將「無人操作」若改為遠端有人操控所需的控制介面,這種控制才是無人化改造工程當中最大的挑戰,所謂Telepresence技術可譯作「網真」或是「遠端監控」要如何把駕駛艙的環境完整的重現在地面的控制中心才是一件很難的事,殲六與殲七都是使用傳統液壓與鋼纜來控制飛行控制面例如方向舵、升降舵、襟翼與副翼等等,這個問題在進行QF-16的改裝時反而輕鬆愉快,因為F-16是FLIGHT BY WIRE的設計由機上的電腦來全權負責飛行操作,只要讓飛行控制電腦留一個後門可以由遠端來操控QF-16的操作這項改裝作業就算完成,原本F-16載人時原本就沒有Feedback反饋的機制,就算F-16無人化後地面上的飛行員只管下命令不用親臨現場,飛機上的電腦就會依照命令來操作並自動修正飛機的控制來完成飛行員的指令。

但殲六與殲七的操作完全倚賴飛行員的認知來進行各項飛行操控,一但脫離簡單的平飛自動駕駛的模式之後在缺乏Feedback反饋機制與Situation awareness狀況認知或態勢感知的狀況下,此時要如何將地面飛行員的指令Telepresence「網真」或「遠端監控」到無人操作的殲六與殲七的駕駛操作的方法肯定不簡單,雖然裝設FLIGHT BY WIRE由機上的電腦全權負責飛行操作可以完全解決殲六與殲七的操作問題,而瀋飛與西飛早在1980年代都利用殲六與殲七搞過ACT的實驗機,所以FLIGHT BY WIRE由機上的電腦全權負責殲六與殲七無人機的飛行操作在技術上應該可行,只是一個拿來擔任自殺攻擊或是執行高風險任務的武器若要搞那樣大的工程規模應該不太容易,FLIGHT BY WIRE的硬體建置成本不是那樣高但所需要的軟體與工程測試驗證那才是真挑戰,或許未來「殲十」也拿來無人化後這個問題就不是真正的問題了。

「自動飛彈發射系統」看起來像是最沒有營養的部分,既然寫了,當然是考慮到這些無人機的多種用途的一種那就是當做轟炸機與戰鬥機來使用,若是如此幫這些殲六與殲七無人機裝設火控系統(Fire Control System)來作為發射空對空導彈與空對地導彈、炸彈等武器的管制與瞄準應該是一個合理的結果。

但是有些系統這些專業的論述並沒有寫到但不代表這些無人機沒有裝用或許是真正關鍵的所在,當然也跟航空電子裝備的發展與運用有關,等待下一個章節再來詳細討論。
2018-11-12 10:30 發佈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一直很想要來解析解...(恕刪)


洋洋灑灑確實有心! 公開的理性討論值得稱許。文組半桶水老頭笨鳥先飛搶先獻醜。

先不論目前技術能否如願達成, 請先考慮成本效益。 改裝已非常老舊的殲六殲七 (恐怕引擎全要先大修過) 做為 "多次用的戰轟機" 一類, 個人很擔心那些老東西會不會空中解體摔機? 花了大錢能堪多次操勞嗎?

若改為一次性的戰轟機或炸彈機, 那成本因素應會限制她們只能依照規劃航路走, 無法空戰。 如此如何避免守方機炮屠殺?

須知: 這種改裝的無人殲擊機飛行特色就是 "呆板" 及 "量大密集"。 因呆板, 很容易遠遠的就被攔截飛行員與管制官辨別出來; 因為量大密集, 這般改裝機難以空戰 (無空間) 及做出如有人機般的戰術動作, 甚至難以發射空-空飛彈反擊攔截機 (先打光自家無人機)。 '密集機群' 與一般 '4機編隊' 是截然不同的戰術概念, 對威脅的處置方式也不同。

如果捨棄密集機群操作方式而改用 '4機或8機可空戰模式',花費絕非小錢。 為什麼不把這些資源拿去新造無人戰鬥機或轟炸機就好了?

giga giga wrote:
若改為一次性的戰轟機或炸彈機, 那成本因素應會限制她們只能依照規劃航路走, 無法空戰。 如此如何避免守方機炮屠殺?
須知: 這種改裝的無人殲擊機飛行特色就是 "呆板" 及 "量大密集"。 因呆板, 很容易遠遠的就被攔截飛行員與管制官辨別出來; 因為量大密集, 這般改裝機難以空戰 (無空間) 及做出如有人機般的戰術動作, 甚至難以發射空-空飛彈反擊攔截機 (先打光自家無人機)。 '密集機群' 與一般 '4機編隊' 是截然不同的戰術概念, 對威脅的處置方式也不同。
如果捨棄密集機群操作方式而改用 '4機或8機可空戰模式',花費絕非小錢。 為什麼不把這些資源拿去新造無人戰鬥機或轟炸機就好了?


是的 這些就是根本問題...

老舊又不常飛的戰機 妥善率本身就是極大問題..

編隊飛行我相信中國是做得到的...
但.. 要做出實際戰機的飛行性能 是不可能的事..

這類完全過時戰機 又缺乏飛行員進行戰術機動能力..
即便以"當代"的防空系統應付 一般對空機砲或防空飛彈 都幾乎只有被屠殺的份..
更何況現代空防指揮體系?

當然有人會說 這些本來就是犧牲打 消耗台灣防空火力的...
但要搞清楚 你改裝這些戰機成本 跟台灣用以硬對的火力來比 根本不成比例...
幾十枚機砲或一枚老舊快退休的鷹式飛彈 就可以打下你一架戰機..
對台灣而言 並不太吃虧..
J6 無人機 應該已經退場了
當時是混淆 台灣雷達用的 減少J10 被防空飛彈擊落的機會
現在連隱形無人機都出來了 還有J20
這些J6 應該已無作用 單維護成本就太高了

長程火砲洗機場 雷達站 J20 踹門後 台灣上空應該就沒飛機了
台灣海軍應該比空軍死得更快
再來N波隱形無人機當炸彈卡車 台灣應該只剩陸軍
再來就是圍島就好了 反正台灣糧食自給率實在太低

不過這些都不會發生 因為台灣只有被賣的分
連老馬都出來倒跑宣傳統一 DPP卻沒反應
想也知道 DPP後台主人的打算了
台灣算命好的 以前靠美國 以後靠中國 戰爭與台灣不靠邊
YC_Jiang wrote:
你改裝這些戰機成本 跟台灣用以硬對的火力來比 根本不成比例...
幾十枚機砲或一枚老舊快退休的鷹式飛彈 就可以打下你一架戰機..
對台灣而言 並不太吃虧.....(恕刪)

1、早就改好了,錢早花了,不用白不用。
2、鷹式飛彈系統不用維護費?操作人員不用養?跟對岸維護殲6比起來那個更貴?
國外討論與照片

若要說類比無人戰機控制, 早在QF106, QF104 美國就發現量產飛行控制參數的問題。

因此許多黑盒子式的適應性控制在當時伴隨著發表。

因此老實說, 若阿共那邊稍微長進, 飛的像不像人,應該不是問題。 (別幹我, 去看完所有NASA測試後再說。)

而我認為NASA當時做過最讓人訝異的實驗, 是貨機『拖著』(TOW) QF106飛行試驗

拖曳無人機飛行

自由工作者 wrote:
1、早就改好了,錢...(恕刪)


台灣的飛彈及防空系統一直都是現役
連改都不用改.. 還有更便宜的?
鷹式飛彈台灣也快淘汰了 但買的也就買了..
再怎樣25萬美金跟你500萬美金比 便宜太多了吧...

你J-6/J-7改好了 什麼時候? 改了幾架?
改完後要保證這些飛機10年 20年後還能飛..
要多少錢維護? 哪怕是遙控飛機..
你試試2~3年不去動它 看要飛時 它到時會怎樣?

別鬧了 維護一架戰機 成本遠比維護一枚飛彈高太多了...
道理也很簡單 飛機跟飛彈構造及成本 哪個複雜?

kch008 wrote:
長程火砲洗機場 雷達站 J20 踹門後 台灣上空應該就沒飛機了
台灣海軍應該比空軍死得更快
再來N波隱形無人機當炸彈卡車 台灣應該只剩陸軍


什麼長程火砲? 有多少?
用講的很快 用實際數據與數字推一下 這樣才科學 理性不是嗎?

J-20連性能都沒公開 給全世界認證..
踹什麼門? 用宣傳跟嘴砲能踹門嗎?

你真飛到台灣領空 直接追熱飛彈就能收拾你了 有雷達匿蹤又如何?

萬一不成功 台灣大部份防空及反艦系統都存活
中國就不打仗了?

事實上 台灣現在的防空力量已經大幅機動化
什麼洗地 一波致勝 都是笑話而已..

沒看到連美國去打無還手力量的敘利亞 IS
實戰中都沒這麼樂觀? 60枚飛彈打一個小小機場
敘利亞基本上一枚都沒攔下... 人家機場第二天照樣正常起降
中國是想用幾枚飛彈去洗台灣20幾個大小機場及差不多數目的固定雷達站?

kch008 wrote:
台灣算命好的 以前靠美國 以後靠中國 戰爭與台灣不靠邊


靠什麼中國? 台灣用的是中國武器? 台灣軍事上是美國下線還是中國?

國軍的假想敵是美軍 還是共軍?
美國敢把戰機停到台灣機場 中國敢嗎?

我不是說台灣絕不可能未來親中 但凡事有順序 沒有發生上面的徵兆
中國沒法在軍事及政治上完全取代美國在台灣的地位前
不用講什麼台灣靠中國 敢問那個國家會去"靠"一個打算消滅自己的國家?

你想投降? 我還不想 大部份台灣人也不想啊!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一直很想要來解析解放軍的秘密武器「無人殲擊機」改造計畫(恕刪)



又是文組的小白想些有的沒的

建議多看點AV情報

比較健康又快樂

catherin wrote:
又是文組的小白想些有的沒的
建議多看點AV情報
比較健康又快樂


我們這位大大是從那裏看出我是文組的??

這輩子最遺憾的就是沒有念過文組 享受過眾家美女環伺 還搞個班對來玩玩

所以現在淪落到學哈拉伯上網看看AV情報 學習一下日本異能界的新知識

至於懂不懂寫的事情 這些年來寫的這些文章內容應該會讓很多人有感的

至於師承何方與曾在哪裡幹過活 教過一些甚麼樣的人 當年之勇就不用提了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