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美商洛馬任國造潛艦總監構型歐洲設計、建造日本技術

朱明 2018年09月20日


首艘IDS構型採用歐洲設計 日本建造技術

潛艦國造專案小組己確定首艘IDS構型採用歐洲設計,明年2019年3月進入細部設計的階段。

IDS建造時所需要的技術顧問團,目前台船傾向由日本團隊擔任建造技術總顧問,其模式就如同高鐵的模式。



美商洛馬任系統總顧問 負責統合國際團隊造艦

整個IDS的系統整合總工程顧問是由美商洛馬來擔任,加上紅區戰鬥系統也是由洛馬來統籌的配合,自然能把建造風險降到最低。

總顧問不負責設計與施工建造,但建造所有工程施作與主系統、次系統裝備能不能結合,都要先經過總顧問的檢視與認可後才能進行,若其中發生問題,也是由系統總顧問來解決。



IDS採歐日混合技術造艦 洛馬評估「沒問題」

IDS構型已確定採歐洲設計進行合約設計與細部設計,未來建廠的規劃是由日本團隊提出,建造時的焊接、鋼材檢鑑、裝備運轉測試等多項目的技術顧問也考量由日本三菱重工退休的資深技師來擔任,

這樣的組合台船內部曾提出質疑,畢竟歐規與日規的潛艦在設計與實作部分多有不同,日籍技師未來是否能克服這些的不同。

美商洛馬總顧問的檢視評估,加上海軍本身的潛艦小組的外籍顧問的評估都認為是可以克服,

並以國內高鐵為例,採用歐洲系統,但是使用的卻是日本製造的列車,因此只要在系統整合上強化,IDS歐洲設計、日本建造技術支援,加上美商在系統整合的嚴格管控,建造首艘IDS採混合技術就不是太困難的問題。

2021年進入IDS建造階段

IDS在第一個歐洲團隊在進入初步設計後,因今年4月美政府對IDS開綠燈後,在美商的主導與歐日商的串連上,才能IDS的後續設計工作加速,並同時進入建造工程的準備,

因此不但可在2019年3月進入細部設計階段,將合約設計圖發展成詳細建造藍圖,包含如裝備表,材料表及相關製造所需資料,並在2020年底完成所有的設計。

同時在2019年底潛艦廠區也將動工興建,配合在2020年底完成設計標案後,2021年進入IDS建造階段。
2018-09-26 8:30 發佈

nt24759 wrote:
朱明 2018年09...(恕刪)


感覺是拼裝貨
台船沒經驗無可厚非
只是除船殼外
所有船上主要系統、裝備、動力等
台灣似乎無法自製
完全要進口
因此可想自製率很低
不知是否可要求技術轉移?(合約規劃)
未來是否可外銷(學韓國)
降低成本?
猶記得核四最被反核人士詬病的,就是“拼裝”。高鐵營運伊始,種種毛病,病根子,還是“拼裝”。潛水艇,小則牽涉到上百條人命,大則關係到海防、國防。這樣子搞真的好嗎?
雖然是洛馬做統包,
但是看這樣子是逃不出拼裝貨的命運,
而且潛艇最少要用20年以上,
如何確保商源?
還有未來國內的政治口水?
感覺很不樂觀!!
現在的客機好像也是各國分段製造後再組合。

當然要經過像空巴這種有能力做的壓陣會比較沒問題。

不過我對老美沒信心,洛馬有整過歐洲和日本的團隊嗎?

就是那個獵雷艦模式....慶富與洛馬
把資金玩大一點

nt24759 wrote:
朱明 2018年09...(恕刪)


很棒,台灣加油!第一艘自製潛艦就AIP的話,將可以一舉進入世界一流的柴艦中。

拼裝貨?世界哪一項知名產品不是拼裝貨,連iphone也是拼裝貨(晶片台積電,面板三星,組裝鴻海.....),重點是整合能力,IDF經國號證明台灣有自製的潛力,後續只是看政府決心,不須特別唱衰~
可以,這潛艇很台
(這時候又想放一下伍佰的那首台灣製造)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nt24759 wrote:
朱明 2018年09...(恕刪)


三方都照顧到, 中國的壓力也由三方分擔


難道是複刻劍龍級(據說我們有藍圖...)
日本施工,美國儀裝...??

若是這樣,AIP恐怕就沒指望了。
"若是這樣,AIP恐怕就沒指望了。" 我到是沒那麼悲觀! 老美會提醒海軍的保守派,這個技術已經成熟,沒有它的話,在戰術上就太吃虧了。

按照這些外行的說法,這個就有趣了,這世界上所有的潛艦都是拼裝貨,生產的船廠哪一家是有能力設計製造魚雷,魚叉飛彈,聲納,雷達,AIP,引擎或是做戰系統,荷蘭,德國,日本,美國? 最重要的是主承包商必須要有能力設計潛艦所有細節,怎麼靜音,怎樣配置各種設備才能產生最佳的運作與作戰效率。這個Know how才是最重要的知識,當然台灣的設計團隊沒能力,就要整合有能力設計的人才,結果當然還是要煩勞老美,表面上是中科院統包,不管新聞怎麼說,大家都知道,一定是要靠老美幫忙尋找與整合這些人與台灣簽約執行設計工作,所以次承包商就是洛馬,洛馬的轉包就執行上由中科院進行。這些參予的廠商當然都是有明顯利益所以參加,國家支持當然也有戰略聯盟的國家利益考量。最嘔的大概就是法國了!
台灣的工程師大量參與該計畫的細節與程序藉以了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就如同當年的IDF計畫,學會整個流程與操作的細節,才能著手改設計下一代潛艦。
我猜第一代應該只會建2艘,然後就是小改成下一代3艘,這之後再大改加防空飛彈成第二代3艘,然後又小改再做2-3艘淘汰劍龍級成訓練艦,始終維持12艘潛艦。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