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震懾
在伊拉克戰爭中,聯軍將大規模轟炸伊拉克、地面部隊快速挺進的作戰行動命名為震懾(shock and awe)。1996年,美國國防部出版的壹本書--《震懾:實現快速征服》中首次提出了壹種被稱為"震懾"的軍事戰略。這種戰略的主要思想是通過對敵方要害目標實施猛烈、迅速的打擊以及對敵方所感知信息的全面控制,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脆弱和美國的不可戰勝,從而放棄抵抗。這種戰略所強調的是信息、火力、速度和基於效果的全維作戰,而不是傳統戰爭中所強調的優勢兵力。在伊拉克戰爭中,聯軍所進行的"斬首行動"、快速突擊和精確打擊都體現了震懾戰略的作戰特征。
2.全維作戰
所謂全維作戰,就是"在戰爭和非戰爭的各種可能軍事行動中運用所掌握的壹切手段,以最小的代價決定性地完成任何受領的任務"。"全維作戰"所稱的"全維"並不僅指時間和空間上的涵義,而且還包括行動的方式、具體任務和使用手段等更為廣泛的內容。
在伊拉克戰爭中,聯軍不但在戰場上向伊拉克發動了全空域、全時域的陸、海、空、天、電五維壹體的聯合作戰,而且還通過政治戰(例如:爭取聯合國、聯合伊拉克反對派)、外交戰、宣傳戰、經濟戰(例如:凍結伊拉克政府財產)和對伊拉克的人道主義援助等措施瓦解伊拉克的抵抗力量。
3.聯合作戰
美軍認為,在現代條件下,任何單壹軍兵種或武器系統都不具備在所有空間打擊敵人的手段和能力,無法單獨實施戰役級作戰。因此,美軍把聯合作戰作為其未來作戰的樣式,強調指出:在未來作戰中,美陸、海、空、特種作戰和航天部隊必須在統壹的聯合作戰行動計劃指導下,不遺余力地充分發揮各軍種的獨特作戰能力,在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對敵形成無懈可擊的從太空、天空到地面,從海上到水下各個層次、各個方向的同時全縱深進攻行動,要求參戰的各軍種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還是在作戰行動的各個級別上都要采取聯合行動,並力爭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或交替連續打擊敵人,壹舉震懾、擊潰和打敗敵人。
在伊拉克戰爭中,聯軍地面部隊和空中力量同時向伊拉克發起了進攻,由於地面部隊的出動,使得伊拉克軍隊不可能再像科索沃戰爭中的南聯盟軍隊那樣隱藏不出,而他們壹旦出動,就會立即遭到聯軍毀滅性的空中打擊。由於實施了聯合作戰,美英聯軍很快剿滅了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大大地縮短了戰爭的進程。
4.網絡中心戰
網絡中心戰是指利用強大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將分布在廣闊區域內的各種傳感器、指揮中心和各種武器合成為壹個統壹、高效的大系統,實現戰場態勢和武器的共享。在這種模式下,各軍種都可以融合來自偵察衛星、偵察飛機、預警機或其他飛機、水面艦艇、潛艇、通信情報和地面偵察部隊獲得的各種目標信息,並實時地提供給各級作戰人員和各武器平臺。作戰人員可以迅速、全面、可靠地洞察整個戰場的局勢,互相協同,指揮本平臺或其它平臺的武器,以更快的指揮速度和更高的殺傷概率實施連續作戰。
在伊拉克戰爭中,聯軍出動了E-2、E-3、E-8、U-2和"捕食者"等飛機對伊拉克實施連續監控,並且加強了各軍種之間的通信能力,不論是空中,還是地面,或者是情報人員發現了伊拉克境內的目標,都可以通過通信網絡和交戰網絡及時地傳送給作戰人員。從發現目標到實施打擊,整個過程僅需要幾小時,甚至幾分鐘。這極大地提高了聯軍打擊機動目標和時間敏感目標的能力。
基於效果作戰,是指以戰爭的最終目標為中心,用最有效的手段打擊敵人最敏感的部位,從而提高作戰效率。在伊拉克戰爭中,聯軍把推翻薩達姆政權和銷毀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為主要作戰目標,在制定打擊清單時,把伊拉克領導人、共和國衛隊和可疑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場所列為重點打擊目標,排除了傳統戰爭中重點打擊的橋梁、電站和重要工廠。當地面進攻受阻時,聯軍繞城而過,把主要兵力集中到巴格達。
為了實施基於效果的作戰,知己知彼至關重要。只有對自己的打擊能力和敵人的薄弱環節有壹個清楚的認識,才能使自己的每壹個行動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6.並行作戰
所謂並行作戰,就是把目標看作壹個整體,找到它的關節點並同時遂行打擊,而不是依次打擊每個組成部分。伊拉克戰爭爆發後,聯軍對薩達姆政權、共和國衛隊的打擊和開辟北方戰線的工作幾乎都是同時進行的。通過實施並行作戰,可以加快進攻的節奏,使敵人來不及做出反應,以小的代價贏得勝利。並行作戰的技術基礎是充分的信息保障和強大的快速機動及遠程作戰能力。
7.非對稱作戰
所謂非對稱作戰,是指交戰雙方由於在力量對比上存在著巨大差異,而導致雙方采用顯著不同的作戰途徑和作戰方式。在伊拉克戰爭中,美伊雙方力量懸殊。伊拉克試圖利用遊擊戰、巷戰、自殺性襲擊和地道戰等方式與聯軍抗衡。聯軍則充分利用其空中優勢、信息優勢和聯合作戰能力應對這些非常規的戰術,並最終以很小的傷亡贏得了戰爭。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首次實踐了三大作戰理論,分別是:“先發制人”戰略理論、“震懾”理論和“全譜作戰”理論。這不僅會影響到美國的軍隊建設和未來美國對外政策的走向,而且還會對國際安全環境、其他國家軍隊建設和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其具體的戰術又可細分為:“外科手術式”打擊理論、“火力圈外打擊”理論和信息戰理論。
“外科手術式”打擊是指陸軍不進入敵方的國土,海軍不進入敵方的領海,而只是使用空中力量或導彈武器對敵方的要害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火力圈外打擊”也是壹種高技術戰爭中經常使用的戰法,是指飛機在不進入敵方防禦火力射程之內就發射空對地或空對空導彈,對敵方的地面或空中目標實施打擊。這種在防禦壹方火力圈之外實施打擊的做法,壹則可以減少己方傷亡,二則可以增大空襲的突然性。極大的增加了防禦壹方的防禦難度,而對於攻方的襲擊則可以說是防不勝防。
信息戰是敵對雙方的軍隊利用各種手段在信息的獲取、傳遞和運用方面的較量,是敵對雙方削弱、破壞對方電子系統和設備的使用效能,同時保障己方電子系統和設備正常發揮效能。其采取的具體行動主要有電子戰偵察、電子進攻和電子防禦等。
中汲取教訓,如何應對美國擅長的“三非”模式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認為最驕傲的壹場戰爭。因為僅用壹個月時間,美軍就占領了伊拉克。美國打伊拉克戰爭,是三非模式,其戰場精確制導彈藥占60%。隱形飛機、戰斧巡航導彈、隱形戰略轟炸機
、航母編隊等是美軍作戰的主力武器。所以研究美軍的作戰模式,伊拉克戰爭是非常好的教材,對我軍作戰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戰例。
歷史上的戰爭,大多是決戰模式。所謂決戰模式,就是通過壹次戰鬥、壹次戰役、壹次戰略性決戰,來決定壹次戰鬥、壹次戰役、壹次戰略的勝負。或全面殲滅敵人,或使敵人損失慘重而失去繼續抵抗的能力,或使敵人全面投降。
現代戰爭
是三非戰爭模式,決戰模式是否有用?三非模式,就是非線式、非接觸、非對稱式作戰模式,這與壹戰、二戰、冷戰那種對峙模式完全不壹樣。三非戰爭,作為防守方來說,難以捕捉到進攻方的進攻重點,也就無法組織有效的重點防禦,雙方作戰重心不能匯合,就難以形成決戰模式。
決戰模式需要三個條件:壹是敵我雙方的戰場重合,才可能決戰。二是敵我雙方指揮員決心重合,才形成決戰。三是敵我雙方兵力重合,才形成決戰。而在“三非”作戰模式下,這三個條件很難形成重合,也意味著現代戰爭條件下,決戰模式難以實施。有朋友可能問:會否出現海上或空中決戰模式?會有這種模式,但更多體現的是火力決戰,而非兵力決戰。如對敵方航母編隊的突擊,會出現火箭軍、海空兵力集火打擊的局面,但非兵力集結而去摧毀敵方航母編隊
作為進攻壹方來說,期待壹次性癱瘓對手作戰體系。如伊拉克戰爭
為例,美國以自身高科技武器裝備優勢,對伊拉克的重要目標進行空中全面精確打擊,實現了非線式、非接觸、非對稱攻擊模式。作為伊拉克來說,因為缺乏空中反擊能力,無法對美軍的空中
精確制導武器
的載體、平臺進行攻擊,所以出於完全被動壹方,連防禦的能力都沒有。
從伊拉克戰爭可知,如果
伊拉克
壹方也是與美軍壹樣的高科技武器裝備,其反擊也肯定是非線式、非對稱、非接觸。壹是精確防禦。對來襲的美軍飛機、導彈進行精確攔截和摧毀。二是精確反擊,用己方的彈道和巡航式中遠程導彈,對美軍的航母平臺、空軍基地進行摧毀性打擊,使其失去第二次“三非”打擊能力。三是組織海
空軍
,將防線推向敵方本土,對敵方本土目標進行三非式打擊。
態勢感知
能力。特別是對敵方對我構成威脅的,敵方三非實施的海空軍作戰平臺,必須掌握其動態活動軌跡,為精確防禦、精確反擊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具備對敵方中遠程作戰平臺,乃至敵方本土進行毀滅性打擊的能力。這既是對敵懾戰能力,也是對敵反擊能力。三是我海空軍具備對敵本土實施三非作戰能力。在精確防禦和精確反擊之後,要擴
大勝利
成果,必須進行精確進攻,用三非模式對敵本土實施同等規模的報復,迫使敵方進行談判。
所以,在應對三非戰爭,不同於以往的戰爭。因為三非戰爭,無法確定決戰戰場、無法確定決戰兵力,惟有主動出擊,以其
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才能使我方不吃虧,逐步奪取戰爭的勝利,使敵方偷雞不成蝕把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