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對越作戰,50、60後絕對是戰場的主力,5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多數是連排級基層軍官,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基本是班長。班副兵頭將尾,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壹般是戰士,新兵。
我國建國已經快70年了,雖然建國後經歷過15次戰爭,大的有抗美援朝、中印戰爭,自衛還擊戰。有些規模小的稱不上戰爭,可以叫戰鬥。有戰爭體驗的只是參戰軍人,絕大多數人了解戰爭,都是從影視中得到的知識,不可否認,影視傳媒在普及戰爭常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那壹代人是看著英雄主義影片成長的,看《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老三戰。看《英雄兒女》,看《奇襲》等等老電影,有的電影臺詞都背的滾瓜爛熟。以英雄人物為偶像,從小就向往軍營,向往血與火的戰爭,在英雄的影響下,熱愛祖國,為祖國而戰成為我們的目標。
可是真正參加了戰爭,發現根本不是電影上那回事,我多次抨擊現在影視劇瞎忽悠,其實不僅僅是現在的年輕人對戰爭的了解片面,就是我們那壹代人也被電影給忽悠,誤導了,說到這里,可能會被狂噴,提前說明,我說的被誤導不是指英雄主義的精神,民族需要英雄,英雄主義是國家的立根之本。我主要特指戰術動作。電影上的壹些戰術動作,主要是為了拍攝需要,不是戰場需要。

電影《英雄兒女》這個經典的鏡頭,王成壹個人堅守陣地,端著機槍站在塹壕邊,向敵人猛烈射擊,看的我們熱血沸騰,真實的戰場是不允許的,因為站立姿勢,被彈面大,很容易被敵人子彈擊中,畢竟敵人也手拿武器,要向王成射擊,敵眾我寡,只有隱蔽射擊,才能保存自己。鏡頭只是拍攝需要,如果王成趴在地上,只露出腦袋射擊,拍攝出來就不能顯示英雄主義的氣概,看起來沒有視覺效果。
看戰爭電影,首推《南征北戰》,《上甘嶺》等幾部老電影。《南征北戰》電影是在1952年攝制的,是在建國後3年攝制,《上甘嶺》是1956年上映的。攝制時所用的戰士群眾演員,都是從部隊成建制抽調的,那些戰士都是身經百戰,經過槍林彈雨的老兵,所以,看壹下他們的單兵戰術動作,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隱蔽接敵,動作純熟,毫無做作之嫌,戰場上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多的消滅敵人。當然有的動作為了拍攝需要,也會出現違背戰術動作的現象,但是絕不會像現在的影視劇,戰士直挺挺的站在塹壕上抱著機槍,槍口大幅度左搖右擺的射擊,也不會出現炮彈在腳下爆炸,主人公照跑不誤的可笑鏡頭。
我再講壹下自己經歷戰爭的困惑。
1979年對越作戰時,我是偵察班長,在廣西水口關大炮臺,使用16倍炮隊鏡,40倍望遠鏡觀察戰場,壹直觀察到十幾公里外的越南復和縣城。這些高倍光學器材,清晰度非常高,整個戰場盡收眼底。敵方,我方的攻守都看的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