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題材的影片對我們那壹代人的誤導

來自越戰老兵的真實感受:



1979年對越作戰,50、60後絕對是戰場的主力,5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多數是連排級基層軍官,5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基本是班長。班副兵頭將尾,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壹般是戰士,新兵。
我國建國已經快70年了,雖然建國後經歷過15次戰爭,大的有抗美援朝、中印戰爭,自衛還擊戰。有些規模小的稱不上戰爭,可以叫戰鬥。有戰爭體驗的只是參戰軍人,絕大多數人了解戰爭,都是從影視中得到的知識,不可否認,影視傳媒在普及戰爭常識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那壹代人是看著英雄主義影片成長的,看《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老三戰。看《英雄兒女》,看《奇襲》等等老電影,有的電影臺詞都背的滾瓜爛熟。以英雄人物為偶像,從小就向往軍營,向往血與火的戰爭,在英雄的影響下,熱愛祖國,為祖國而戰成為我們的目標。
可是真正參加了戰爭,發現根本不是電影上那回事,我多次抨擊現在影視劇瞎忽悠,其實不僅僅是現在的年輕人對戰爭的了解片面,就是我們那壹代人也被電影給忽悠,誤導了,說到這里,可能會被狂噴,提前說明,我說的被誤導不是指英雄主義的精神,民族需要英雄,英雄主義是國家的立根之本。我主要特指戰術動作。電影上的壹些戰術動作,主要是為了拍攝需要,不是戰場需要。戰爭題材的影片對我們那壹代人的誤導
電影《英雄兒女》這個經典的鏡頭,王成壹個人堅守陣地,端著機槍站在塹壕邊,向敵人猛烈射擊,看的我們熱血沸騰,真實的戰場是不允許的,因為站立姿勢,被彈面大,很容易被敵人子彈擊中,畢竟敵人也手拿武器,要向王成射擊,敵眾我寡,只有隱蔽射擊,才能保存自己。鏡頭只是拍攝需要,如果王成趴在地上,只露出腦袋射擊,拍攝出來就不能顯示英雄主義的氣概,看起來沒有視覺效果。
看戰爭電影,首推《南征北戰》,《上甘嶺》等幾部老電影。《南征北戰》電影是在1952年攝制的,是在建國後3年攝制,《上甘嶺》是1956年上映的。攝制時所用的戰士群眾演員,都是從部隊成建制抽調的,那些戰士都是身經百戰,經過槍林彈雨的老兵,所以,看壹下他們的單兵戰術動作,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隱蔽接敵,動作純熟,毫無做作之嫌,戰場上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多的消滅敵人。當然有的動作為了拍攝需要,也會出現違背戰術動作的現象,但是絕不會像現在的影視劇,戰士直挺挺的站在塹壕上抱著機槍,槍口大幅度左搖右擺的射擊,也不會出現炮彈在腳下爆炸,主人公照跑不誤的可笑鏡頭。


我再講壹下自己經歷戰爭的困惑。


1979年對越作戰時,我是偵察班長,在廣西水口關大炮臺,使用16倍炮隊鏡,40倍望遠鏡觀察戰場,壹直觀察到十幾公里外的越南復和縣城。這些高倍光學器材,清晰度非常高,整個戰場盡收眼底。敵方,我方的攻守都看的明白。
戰爭題材的影片對我們那壹代人的誤導
2018-09-11 13:50 發佈
2月17日早上6,40分,萬炮齊鳴,大地在震動,空氣在燃燒,天空變紅了,任何影視劇也沒有這樣的效果,就算是攝影師在現場拍攝,再回放出來也沒有戰場的效果。震撼心扉我只有這壹次,以後84年炮戰雖然激烈,也沒有這種感覺。真實戰場炮火準備的情景,任何最好的煙火師也做不出來。影視劇中的炮火沒有真實戰爭震撼人心。


15分鐘炮火急襲射擊,天亮了,步兵開始進攻,我用儀器緊緊盯住戰場,想象著沖鋒號壹吹,我軍高舉紅旗“殺”聲震天,壹鼓作氣消滅敵人,可是,電影上的情景沒有出現,看到水路兩用坦克在平江、巴望河上反復尋找登陸地點,找了很久沒有找到,工兵用炸藥開辟登陸地點,反復幾次才開辟好登陸點,坦克從河里上岸。戰場上只聽到壹陣緊,壹陣疏的槍聲,壹個敵人也沒有看到,有時看到敵人工事里噴出的火舌。我軍人員也看到不多,更沒有使用人海戰術,有的人噴我軍在對越作戰中,集團沖鋒,那是看電視看多了瞎猜的。
雖然看不到激烈的戰鬥,但是壹會兒傷員,烈士擡了下來,距離水口大橋不遠就有壹個野戰醫院,傷員在此包紮。簡單處理後馬上後運,烈士在這里確認犧牲後,換衣服就地掩埋,這個地方以後就是水口烈士陵園,88年所有烈士遷至龍州烈士陵園。我在大炮臺上,調轉儀器看的很清楚,烈士們換下來的衣服在帳篷外面燒掉。

戰場上也沒有到處煙火彌漫,打諒山的時候,也沒有看到大量的煙火。偶爾看到有煙火,壹會兒就滅了。有時看到火光挺大,是我們的坦克被擊中,彈藥殉爆,看得我心疼的難受,心急如焚。有時看到甘蔗地著火,隨後有爆炸聲,那是我軍用火焰噴射器燒甘蔗地引爆地雷。戰場並不像影視劇壹樣槍聲不斷,四處火光沖天,當時覺得太不刺激了。我雖然覺得不像電影壹樣,並不會出問題,可是步兵就不壹樣了,如果學習電影上的英雄行為,可能會致命的。
在網上我看到壹個54軍的步兵班長寫的回憶,是壹個真實的事例:
在54軍某部有壹名戰士,江西豐城人葉林(化名),身形健碩,鼻正口方,步兵連隊里頂尖的高大威猛。77年入伍,78年被選送到單兵戰鬥動作示範班接受培訓。
葉林是壹個特別厚道、特能吃苦的人。單兵戰鬥示範班號稱“魔鬼集訓”,早上要跑5公里武裝越野,白天要在布滿鐵絲網、塹壕和雷區的模擬陣地上反復葡匐行進和躍起沖殺,耳邊是“敵人”不斷打來的空包彈,身後跟著兇煞般的教官,哪壹個動作不到位,情況處置不當,都要被罰再做十遍八遍。集訓幾天後,左膝、左胯、左肘和左手已是血肉模糊,睡上壹夜會結成痂子,第二天又重新開裂,漸漸就變成了厚厚的繭子。有人受不了這番苦,中途退訓了。能堅持到最後的,那就是寶塔尖上的精兵了。

葉林堅持到了最後,成為了武藝高強的強悍精兵。
1979年對越作戰中,葉林所在的步兵連在諒山戰役“坤子戰鬥”中被阻於兩山之間,於是連隊組成20余名戰鬥骨幹的突擊隊,冒著彈雨躍起突擊,其中的5位勇士最先突入越軍陣地,班長葉林便是其中之壹。

葉林縱身跳下塹壕,在拐角處與敵機槍手猝然相遇,機槍手當時還伏在壕邊,並沒有發現他。葉林並沒有壹槍將其擊斃,而是跨上前去,左手抓住敵人的槍身高高揚起,大喝壹聲:“諾布松空葉!”(越語繳槍不殺)。
就在這壹瞬間,塹壕另壹端的壹個越南步槍手,擡手壹槍,擊中了葉林的胸部……
說起來,抵近射擊正是葉林的強項,單兵戰鬥集訓中他出槍之快,命中之準,擡手斃掉幾步開外的越軍機槍手,葉林甚至都用不了半秒鐘。可是他偏偏沒有這樣做,該出手時未出手,結果反遭毒手。




對於葉林犧牲的原因,有各種說法,本人認為與過去戰爭題材電影的誤導有直接的關系,無論在哪部電影上,只要我們的戰士端著槍沖上敵人的陣地,大喝壹聲“舉起手來,繳槍不殺”!敵人就乖乖的繳了槍,我們取得了勝利。這樣英雄的鏡頭,深深印在我們那壹代人的心上。因為之前我們誰也沒有經歷過戰爭,以為電影上的鏡頭就是真實的戰爭。
其實,敵人哪有這麽容易束手就擒的,除非敵人被包圍,死傷慘重,突圍無望,困獸猶鬥之後實在無法,才會投降的,或者是兵敗如山倒,失去統壹指揮,彈盡糧絕,沒辦法繳槍投降。
在戰前我曾經看到壹個戰時立功標準,依稀記得其中有炸毀壹輛坦克立壹等功,活捉壹個敵人立二等功,消滅壹個敵人立三等功,。也就是提倡能俘虜盡量俘虜敵人,這樣也會造成戰鬥中戰士做出錯誤的決定。首先想到的是捉俘虜,我覺得與外軍作戰,俘虜敵人不如直接幹掉利索。
原來你還懂得反省喔?(雖然是別人寫的文章)
這些誇張電影牆外都不會相信,真不解怎麼有人會信?
不過這不重要,自從習包子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質疑狼牙山五壯士虛偽造假,即使是歷史刊物,證據羅列可受公評,法院一樣"識相"
判決有罪。
你好像誤會了什麼,這跟侮辱烈士是兩碼事情
杰夫jeff wrote:
原來你還懂得反省喔?...(恕刪)
我們真的完全不在乎你PO的內容
你回內地的論壇去討論吧
天災人禍我們避免不了,但車輛主被動安全,我們可以有選擇的權力!!!
你感不感興趣是你的事情,對我來說無關緊要,我要發什麼也是我的事情,你管不著
aaaomc wrote:
我們真的完全不在乎你...(恕刪)
我覺得內容還不錯啊,內容有樓主的親身戰爭體驗是比較難得的。

討論主題並沒有違反版區內容啊。

terrylaw wrote:
我覺得內容還不錯啊...(恕刪)


哪來樓主親身經歷? 都是複製貼上而已
本來就是轉述,沒看到開頭寫的是來自越戰老兵的感受
aaatsz wrote:
哪來樓主親身經歷? ...(恕刪)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