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马英九任内就规划15~20年间的国舰国造方案,包括了“新一代导弹巡防舰”(震海计划),“多功能人员运输舰”(讯能计划)等.震海计划中的“新一代导弹巡防舰”用来取代济阳、成功、康定级巡防舰,该舰计划采用台湾中科院与老美合作的垂直发射系统(“迅联计划”)故也会配置台湾版的小神盾。由于震海计划与讯能计划会采用相同的舰体,而讯能计划早在2016年5月即定标开展后续工作,此则新闻:“新造巡防艦不是「小神盾」 更下一代再說”是否意味着震海计划至少是延宕甚至于同20多年前的ACS一样会终止?震海计划:新一代导弹巡防舰模型当年ACS计划田单舰线图当年ACS计划田单舰模型当年被认为是ACS计划中的台湾小神盾的四面相控阵
這幾天 媒體一直說[小神盾 小神盾]的 實際上完全是透漏了台灣媒體的無知 他們認為所謂的神盾就是一艘船上有4片雷達就他X的叫做神盾 首先此次海軍的次世代巡防艦計畫[震海計畫] 海軍參謀長也說了 是為了取代成功級 濟陽級等即將達到壽期的海軍巡防艦(FFG) 從來都不是次世代驅逐艦的計畫(DDG) 結果台灣無知的媒體不斷誤導大眾說 國軍要造小神盾小神盾之類的(海軍參謀長也說了 等國造戰系成熟後 會提出海軍自己的神盾計畫 用以取代現今的紀德級)當年成功級8號艦的小神盾計畫 是為了將美軍的神盾系統裝載於成功級艦艇上的一個計劃 目的是為了讓海軍取得完整的區域防空指管作戰能力 但是受限於當年的技術 由於整套神盾作戰系統極為龐大 至少需要5-6千噸以上的艦艇才能裝載(如西班牙的F-100巡防艦 滿載6300噸 澳洲的霍巴特級飛彈驅逐艦 甚至達到7000噸級)*注1 這早就遠遠超過成功級的升級餘裕了(成功級滿載也才4100噸左右) 勢必得全面更動艦體甚至可說是重新設計一個船型也不為過 因此當年海軍並未繼續執行下去而此次的新式巡防艦來看 大約就是接近南韓KDX-2 或是 俄國高西可夫上將級飛彈巡防艦 的艦體規模(當然詳情勢必得等到今年9月海事展才會有比較清楚的模型 因為海軍的設計案也是今年執行結束[海軍司令部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第一階段合約設計計畫總經費49,050千元,106-107年執行,以前年度已編列24,525千元,本年度編列24,525千元]) 而且新一代的巡防艦搭載的是中科院設計 採用開放式架構的[迅聯系統] 重點在於該系統是採用開放式架構*注2 所以能依艦體的大小跟需求來縮減或是擴充(就像沒人會要求沱江級具備完整的區域指管能力吧 或是要求一艘4-5千噸級的艦艇負擔全艦隊的作戰指管吧 ) 以巡防艦來看 其目標就是採防空配置時 具備區域防空的能力 足以協助艦隊執行防空任務 採反潛配置時 具備自身的點防空或有限的區域防空能力 搭載ASROC 負責艦隊的反潛 或是能視其任務搭載不同設備 海軍也不可能要求一艘巡防艦18般武藝同時樣樣精通吧 連驅逐艦都做不太到了 何況噸位只有一半的巡防艦至於雷達 相位陣列雷達可說已經成為各國新一代軍艦的標配了 但根據該艦定位需求不同 所需雷達也不同 首先是波段 根據波長的長短有不同的波段 每種波段有其特性 像是L波段(L-Band 波長300.00 - 150.00 mm) 或是波長更長的波段 由於搜索距離遠 因此常用於預警雷達或長程搜索(我國的鋪路爪使用的是UHF波段 AN/FPS-117 使用的是L波段) 但問題是波長越長的波段其定位精度就越差(無法導控半主動的飛彈) 如果要提高精度則其雷達孔徑要越大(雷達要越大顆就對了) 陸基也許還好 但是海基就容易導致雷達過重 使得小船重心過高 或勢必得加大船體 像採用S波段的AN/SPY-1D 其體積重量就是必得需要6000噸以上的船體才有足夠的能力來搭載 但也受益於其強大的功率和大孔徑 擁有了遠程的搜索距離及高精度的探測能力(像是具備反導能力 要從數百浬外辨認出彈道飛彈的彈頭絕非易事 沒有足夠精度是達不到的)而像是荷蘭的七省級 德國的F-124 薩克森級飛彈巡防艦 就採用了2種不同波段的雷達配置 前半是採用X(I/J)波段的(37.50 - 25.00 mm) 的9600-M APAR相位陣列雷達 由於採用X波段 其體積重量都可以縮小(使其能至於全艦最高的位置來增加對掠海目標的搜索距離 卻不會大幅影響船身重心) 並且具備較高精度 能更精準的定位目標 但是其搜索距離較短(對空約150KM 對海約75KM) 因此後方的SMART-L長程 對空監視雷達(採用L波段)就負責長程搜索(搜索距離可達400KM) 同時採用單面旋轉式設計(因為近距接戰以及飛彈照射是由APAR負責 就不需要採用4面設計)而國軍次世代巡防艦 參考目前海軍所公布的草圖 並未看到第二具雷達或是負責照射的雷達 因此可大略判斷我國次世代巡防艦應當是採用S波段或是C波段的雷達(若採用X波段 擇其搜索距離恐怕無法應對海弓三超過200KM的射程 但也因巡防艦無須進行反導 因此可推測其雷達孔徑應該比弓三雷達的面積小 這樣重量也較輕)注1:南森級雖然滿載只有5300噸 但是其雷達採用的是縮小版的AN/SPY-1F 其移相器的數量僅有原本AN/SPY-1D的40趴 體積重量減輕 功率也較低 但是因此偵測距離也縮短注2:不像傳統的集中式或半分散式,運算機能集中在少數計算機硬體之上,每台中央電腦都被賦予某些固定的工作,只要有一台失效,就會有許多重要作戰機能乃至於全線停擺;此外,未來要擴充或新增裝備時,戰系主要軟硬體就必須大幅更動,計算機資源也要重新分配。而全分散系統則以多台比較小的電腦透過網路連結成一套運算系統,分攤戰系的運算功能,其中如果有部分電腦失效,其他機能也仍能正常運作;此外,由於分散式戰系具有協調多台計算機共同連網運作的特性,日後擴充增加新系統時,也只需要將新增的計算機連入既有的網路,不需要更動戰系核心的軟硬體架構,便利性大為提高。而全球第一套實用化的分散架構作戰系統就是國軍海軍的H-930 MCS注3:美軍的神盾系統採半分散式架構 而DDG-1000則採用更新的艦上共通運算環境(Total Ship Computing Enviroment,TSCE-I)任何一個子系統被破壞失去功能時 其功能能被其他子系統接手運算 比早期的開放式架構更先進(各系統互相獨立 無法接手對方的工作 只是因為採分散式 不會因為少數中央電腦失效而失去所有功能而已 但各系統之間的互補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