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哥看到台灣民報2017年的報導
報導中說:
總統蔡英文今宣示潛艦國造啟動,儘管台船方面樂觀應對8年下水、10年內成軍的目標,但仍有極大挑戰和不可知的風險。面對潛艦的實測與內部系統整合,中科院道出潛艦國造究竟是難在哪裏:包括動態模型測試,系統整合掌握在大國手中、缺少海洞的測試,以及「數據黑洞」:實測數據都必須自己來等等。未來仍有漫長的路要走。
中科院首席副院長杲中興受訪時提到:
「基本上的目標是劍龍潛艦(海龍、海虎)雷同的性能,不會去超越它」,針對媒體詢問國造潛艦等級,杲中興如此表示,「因為我們現在要先建一個基本的技術,我們過去從來都沒有做過。我們做過IDF(經國號戰機),我們做過AT-3(自強號教練攻擊機),所以你說要做飛機,我們有數據,但造個潛艦,我們很多數據是黑洞,我們需要去實測」。
「那你現在如果訂一個時程,就工程人員的眼光來看,我要花多少時間來補這些資料」?杲中興直言造潛艦的難處何在,「在實驗室裏面我們可以吹『風洞』,但是我們吹『海洞』的設備,台灣比較少」,雖然台大、成大都有海洞的設備,但不適合,「因為它都是做水面艦」。
「Submarine呢?算沒有問題。我們都是去計算,初估它的性能,評估它的重心、浮心,這個都沒有問題。但是動態的狀況,它裏面會用到一些風洞的技術,那這個我們用。水洞的技術將來可能船模出來以後,我們要去國外做船模實驗,但是一定會跟我們數學model去比,因為這東西、這工程,尤其是危險性的東西,下去不一定起得來,飛上去會掉下來的,風險高的東西,全部是在裏面的控制系統」,杲中興補充說
============================================
台灣人承認所謂的國艦國造基本上的目標是劍龍潛艦(海龍、海虎)雷同的性能,不會去超越它,但是海龍 海虎
那已經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技術,台灣耗費巨資完成一台新骨董
更慘的是連個基本的海洞實驗設備都沒有
那台灣人現在就在談什麼(台灣潛艦性能與規格的推算)會不會太早了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