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哥在台灣某個軍事論壇找到的一份材料文章中稱
航太工業的發展,需要國家長期的支持與投入資源,但台灣在研究F-CK-1型戰機成功之後
先是由於獲得美國軍售F-16A/B型戰機而將量產總數腰斬,接著再全部交機 成軍之後
因缺乏後續計畫導致辛苦建立起來的研發能量逐漸流失,甚至部分航空工程師還被南韓的業界挖角
而從航發中心改組後的漢翔公司,多年來也被迫代工外國民航客機的零部件以求生存

這位是前漢翔公司董事長邢有光,空軍官校四十八期畢業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航空工程博士
曾任航發中心IDF氣動力構型設計工程師 IDF計畫總工程師及飛機製造廠廠長
邢有光在二十年前接受訪問曾說:所謂完整的航空工業 並不是為其他飛機製造廠代工製造零組件
就是航太工業了,最重要的是具有飛機設計 製造改良 飛試 驗證等整個飛機製造流程經驗的這群人
如果政府能夠重視因歷來設計製造F5E AT-3 IDF等珍貴經驗所培養的這些人才的話
不但我們發展航空工業的經驗可以傳承下去 如果國家有任何需要的時候也就不會發生人員流失
找不回來的情形了
==========================================
邢有光早在二十年前就對台灣的航空工業提出了建言:所謂完整的航空工業
並不是為其他飛機製造廠代工製造零組件就是航太工業了,最重要的是具有飛機設計
製造改良 飛試 驗證等整個飛機製造流程經驗的這群人
結果台灣人的航空工業在二十年後竟然真的淪為西方資本家的低階打工仔,甚至部分航空工程師還被南韓的業界挖角
台灣果然真的是人才墳場,真是慘不忍睹 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