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蘭德報告《與中國開戰》46000字全譯本

全文太長我只po文了一部分,要閱讀全文的請點擊此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qPIE736-48afca22-PHuzg


序  言

隨著美國的軍事優勢減弱,美國對與中國的戰爭是否能符合其既定的計劃並不自信。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特別是其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A2AD),意味著美國難以在戰爭爆發時掌握控制權,摧毀中國的防禦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考慮到這一點,本報告將分析中美之間戰爭的可能形式,對雙方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影響,美國應該做好的準備,以及戰爭爆發後美國如何在戰爭目標和戰爭成本上取得平衡。

我們假定中美戰爭是常規的、區域性的,主要由水面和水下艦艇、空中戰機和導彈等發動,以及空間和網絡對抗。我們假設戰爭在東亞地區進行,包括中美之間潛在的熱點地區以及所有中國部隊的駐在地。而雙方的遠距離軍隊部署和不斷增強的追蹤打擊能力會將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區都變為戰場,並帶來嚴重的經濟後果。雙方不大可能使用核武器,即便是發生了激烈的武裝衝突,雙方都不會認為其損失和前景慘烈到要冒險首先使用核武器來打擊報復。考慮到中國有限的軍事實力,我們假設中國不會攻擊美國本土,除網絡戰外。相反,美國對中國的非核武器打擊覆蓋面會很廣。我們限定以2015至2025為研究時間段。

思考與中國的戰爭,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軍事實力的發展。傳感、制導、數字網絡和其他用於鎖定敵軍的信息技術,已經先進到中國和美國的軍隊都能嚴重威脅到對方。這促使雙方發展出能先於對手打擊的手段。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從一開始就傾向於雙方互相進行猛烈的攻擊,但雙方都無法完全制服對方,而且雙方在軍事和經濟上都具有豐富的資源和持續作戰的能力。

中美間的衝突不大可能會涉及大規模的陸地作戰。此外,中美雙方軍隊強大的常規反擊能力,會在幾個月內消耗雙方的軍事力量。在這之後,雙方將在工業技術補給和人口動員上展開競賽,這一結果取決於多個因素,有一點肯定的是,雙方的投入會不斷攀升。

儘管這份研究報告主要是提供給美國的決策機構,然而我們也希望中國的決策者能仔細思考與美國戰爭可能產生的結果,包括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破壞和對中國內部平衡與凝聚的威脅。我們在公開信息中並沒有發現中國領導層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

 
四個案例分析

影響戰爭類型的因素主要來自兩個變量:強度(從溫和到嚴峻)與持續時間(從幾天到一年甚至更久)。因此,我們會分析這樣四個關於戰爭類型的案例:短期低強度型、長期低強度型、短期高強度型以及長期高強度型。關於強度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中美政治領導人在一開始就是否授權予軍方為實現其計劃而對敵對力量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而關於持續時間的決定因素如下:假設雙方都擁有足夠的物質力量來打一場持久戰爭,是否有一方在某一時刻喪失戰鬥意志或者估算繼續這場戰爭將得不償失。

我們將各個案例的影響分為軍事、經濟、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幾類。軍事損失包括飛機、水面艦艇、潛艇、導彈發射器和儲備,以及在面對網絡和反衛星戰時顯得日益脆弱的信息通訊指揮攻擊系統(C4ISR)。經濟損失包括貿易萎縮、消費以及海外投資的收入(能源通道被封鎖已計入了貿易萎縮當中)。一旦網絡戰爭從軍事領域擴展到民用領域並影響關鍵的信息基礎設施,那麼經濟活動將進一步被擾亂。國內政治影響的範圍包括從反對戰爭政策和威脅國內穩定。國際上的反應包括支持、反對和搖擺不定。

近年來軍事科技進步的步伐,尤其是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雙方的網絡戰與太空站水平,預示未來十年可能出現的巨大變化,使得2015年與2025年的情形截然不同。到2025年,經濟領域同樣會出現巨大變化:中國可能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中國海外投資持續增長以及兩國經濟都將比以往更加依賴計算機網絡。儘管這還不足以從性質上改變戰爭對經濟的影響。想要嘗試說明十年之後戰爭對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的影響則需要更多的深思熟慮。因此,2025年與2015年的分析僅僅在軍事領域有所差別。

 
四個案例及其代價、影響等如下所示:

短期高強度型
如果中美的任一方領導人授權他們的軍事指揮官為實現戰略計劃對敵方採取有力的軍事打擊,一個高強度的武裝衝突將可能爆發。在2015年,美國海空軍力量將會損失重大,包括受損的航母和地區內的空軍基地。但中方的損失將會更大,包括內陸地區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不用多久,雙方都將會清楚地意識到,隨著戰爭的持續,在戰爭早期就已對美軍有利的戰損比將會繼續擴大。

到2025年,儘管美方的損失會因為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的提升而擴大,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的損失會減小,但中國的損失最終還是會比美國大。屆時,持續的戰爭最終是否還有贏家將不得而知。在經濟方面,即使是短期高強度戰爭也會對中國的全球貿易帶來巨大衝擊,要知道中國的貿易絕大部分都要路經作為戰場的西太平洋地區。而美國的經濟損失將很大程度上被局限於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國際和國內政治影響將非常有限。

長期高強度型
在2015年,高強度戰爭的時間拖得越長,對中國的影響會越糟。到2025年,戰爭前期的不確定結果可能會促使雙方不計損失地投入戰鬥。雖然那時美軍取勝的前景不如現在,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必然會取勝。隨著戰爭的持續深入,從黃海到南海,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區會給海運和空運帶來危險,隨之而來的貿易量和能源供應的大幅縮減,會嚴重損害中國的經濟。戰爭的時間越長、強度越高,則越有可能將其他國家牽扯進來,特別是美國在這一地區的盟友——日本。

短期低強度型
考慮到難以迅速取得軍事勝利、失去控制權的風險和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中美雙方的領導人也許都不大會授權全面打擊對方,因此戰爭將會是以最小的軍事損失的形式,有限的、低強度的、零散的和沒有結果的。假如雙方的領導人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且都有相互妥協的傾向,那麼這場衝突能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以及國內國際政治震蕩之前結束。

長期低強度型
如果戰爭是可控的且損失是可以接受的,那麼雙方將會持續低強度的對抗以避免需要妥協的政治代價,由於雙方都無法在軍事上取得上風,這種對抗會持續一段時間。與此同時,儘管雙方戰鬥是有限的,但經濟的損失會不斷攀升,尤其是對於中國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和國際的政治壓力會加劇,儘管其必然性不如長期高強度型的那麼高。

這些案例表明,中美雙方強大的常規反擊力量將會在戰爭初期通過毫無約束的(儘管還是非核的)敵對行動造成主要的軍事損失。一旦某一方軍隊得到授權可以進行軍事打擊,那麼雙方管控衝突的能力將會大打折扣。雙方都會把先發制人的打擊視為減少戰爭損失和保持優勢戰力的最佳方法。這凸顯了雙方在常規打擊力量和作戰概念上內在的不穩定性。

到2025年,中國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將會大幅降低中美間的戰損比。不過屆時中國的損失仍將是慘重的,而美國方面,儘管會比中國少,但必將比2015年時要慘重。即使美國取得軍事勝利的可能性在降低,但中國要取得勝利卻仍然遙不可及。因為雙方都有能力持續重創對方,任何一方都不願意接受失敗。歷史經驗表明,具有極大破壞性但卻陷於僵局的戰爭不會促使任一交戰方同意停戰。一個高強度、漫長且望不見尾的戰爭會讓雙方都陷於衰弱,無力應對其他威脅。


非軍事因素的重要性

軍事對峙的形勢意味著戰爭可能最終由非軍事因素決定。這些因素在當下和未來都有利於美國。雖然戰爭會損害雙方的經濟,但對中國的破壞可能是毀滅性的和持續的:在長達一年的戰爭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大約會下降25%至35%,相比之下,美國的GDP會下降大約5%至10%。即便是低強度的衝突,除非及時結束,否則依然會削弱中國的經濟。一場長期和高強度的戰爭,可能會破壞中國的經濟,拖慢它來之不易的發展,並引起廣泛的困難和混亂。

這種經濟損失可能會轉而加劇中國的政治動蕩並鼓勵中國的分離主義分子。
雖然其政權和國防力量可能可以承受住這樣的挑戰,但這樣做可能會在一場非常艱難的戰爭中增加壓力、加重生產負擔並破壞中國政權的合法性。相反,美國國內的黨派紛爭可能會影響其作戰能力,但只要是常規的衝突,不管多長時間和多嚴重,就不會危及社會穩定,更不會危及國家生存。不斷升級的網絡戰,雖然對雙方都有害,卻可能惡化中國的經濟並削弱政府控制群眾不安的能力。

總的來說,在一場長期和高強度的戰爭中,國際反應也可能有利於美國。美國的東亞盟國的支持可能降低中國的軍事把握,俄羅斯、印度和北約的反應可能影響較小,並且北約能抵消俄羅斯在歐洲的機會主義威脅。日本的捲入是可能的,如果它成為潛在爭端的當事國;而假如其領土(美國軍事基地所在地)被襲擊,日本的加入就幾乎是確定的。隨著東京對憲法限制武力使用的解釋更加寬松以及在日本軍事能力上程序的改進,到2025年,日本的加入可能在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中都發揮作用。中東的加劇動蕩對中國和美國的利益都是有害的。

這些分析強化了一個共識,即中美間戰爭將是災難性的,以至於雙方都應高度重視避免這種戰爭。對巨額代價的預期使得有預謀的戰爭變得不太可能,這也要求雙方政府強有力的危機管控能力和對軍隊的政治領導。考慮到對方先發制人帶來的嚴重後果,在戰爭一開始保持相互克制可能既關鍵又困難。實際上,它需要雙方都有合作的能力,即便是在戰爭開始之後。因此,領導人之間緊急和直接的對話,在可能導致敵對行為的危機時期以及戰爭已經開始的時期都非常重要。

由於美國可能無法在一場高強度戰爭中實現完全控制、獲勝,或避免重大損失,它必須防止自動發起(如果不主動發起)一場激烈和迅速的衝突。這就要求最終要由總統批准實行軍事計劃的安全保證,而這反過來又要求軍事指揮官們為總統提供一系列可行的選項。

儘管A2D2能力得到提高,中國在一場高強度戰爭中仍會損失更多,並且它在高技術、快速戰爭中軍民協調的經驗還很少。中國領導人認為軍事現代化的未來是指向一場短暫和成功的戰爭,這種想法是不明智的。更可能的是一場嚴重的、曠日持久的、軍事上沒有結果的戰爭,而經濟、政治和國際影響都可能有利於美國。中國有跟美國一樣多的理由,去阻止對一場迅速而激烈的衝突的軍事計劃的自動執行,包括做出政治決策的明確要求。


美國軍事行動建議

當中美衝突爆發時,中國對美國軍隊的打擊程度取決於中國對美國行動的預期估計。美軍不應指望在中美髮生衝突時,能夠按計劃第一時間摧毀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力量。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不僅會削弱危機穩定性,讓中國先發制人,還增加在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地自動爆發激烈戰爭的危險性。而且,美軍不應預判或限制美國總統的選擇,比如只提供一個計劃來應付突發的常規戰爭,也不應讓美國毫無準備地執行預備計劃。這樣做有利於增加危機穩定性,並且至少可以在大體上提醒美國軍隊重視對於長期高強度戰爭的準備,同時讓中國知道美國對此的重視。如果意圖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能夠對抗美國之前對其進行打擊,美國就須承擔更大的風險,因為可能在摧毀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之前,美國就要應對它的攻擊。

美國在採取措施以免危機惡化和避免使用暴力手段的同時,應設法削弱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影響,如投資建設生存性更強的武器平台和增強美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導彈、潛艇、無人機、無人機發射平台、信息技術 、反衛星武器。美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可以打擊中國獲勝的信心,同時增強危機穩定性以及衝突中關鍵初始階段的穩定性。但這種能力並不能恢復美國的軍事統治地位和控制力,或減少美國在激烈衝突中的大量損失和經濟成本。


考慮到全面備戰可能需要的高成本和與中國發生的戰爭的低概率,美國應謹慎做好一定的準備:

提高對於高強度軍事行動的維持能力和在其中的生存能力
提高同盟和鄰近中國的夥伴的核心軍事能力,以及與他們協作的能力
與日本和其他東亞盟友制訂應急計劃
和北約協商關於與中國衝突的突發事件,包括俄羅斯和伊朗的預期反應
採取措施減輕中國對關鍵產品的干擾
採取措施以阻止中國進口戰爭關鍵物品(如石油)

美國軍隊借助於《美國法典》第十卷和共同合作,可以通過以下行動發揮作用:

投資發展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如,機動陸基導彈和綜合防空以擴大中國海陸空三軍的預期損失
估算需求武器和貨物以應對長期高強度戰爭

由於美國的以上行為可能會被中國理解為敵意,美國和美國軍隊同時也應提高中美軍事理解的廣度和深度,採取措施以降低誤解與誤算的風險。


結 論

儘管精准優勢增強了中國反擊作戰能力並削弱了美國軍事領域的統治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就取得統治地位或勝利。中美戰爭可能爆發於雙方的毀滅性打擊下,且戰爭難以控制,將會持續多月或數年。在這場中美戰爭中不僅沒有贏家,還會給雙方的軍事力量帶來巨大損失。這場戰爭持續越久,經濟影響、國內影響和國際影響就越重要。

然而這些非軍事影響在嚴重影響中國的同時,也大幅削弱了美國經濟以及應對國際挑戰的能力。美國要為與中國爆發長期、高強度戰爭做好合理準備,但同時也應計劃好控制戰爭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強化文官對軍隊的控制;並且不論在和平時期、危機時期、戰爭時期,都要擴大與中國的交往。
2018-04-03 22:40 發佈
La_dante wrote:
全文太長我只po文...(恕刪)


2016的研究報告。
2017年中國試射全世界第一枚極音速導彈。不到一個月又再度試射成功。跌破美國眼鏡。

時代轉很快,報告要重修,
不但要加入航母災後重建,
更由於美國辛辛苦苦建設的大量飛彈防禦系統完全被突破,
美國沒有安全的城市,
已經不像報告中所述,不會打到美國本土,
事實上,
可能一個小時就到華盛頓了。
快速攻擊的優勢已經不在美國手上。

La_dante wrote:
全文太長我只po文...(恕刪)


蠻失望的,光那些設定就很不實際
從美國目前的全球戰略來說,順序和緊迫度當基準,能在西太平洋投入的軍力有限,非常短期有機會,但現實面上很不現實
真比較大規模打起來不會只有美、中,附近相關國家都會捲進來,尤其是俄羅斯
不管中、俄關係如何,當美國可能打垮中國時,俄羅斯不可能冒這種風險的,唇亡齒寒
在西太平洋靠中國的海岸打起來,也沒覺得美國能佔據多大便宜,這包含算日本在內
打仗需要消耗的資源又大又快速,除非戰爭時間極短,且中國海軍一下子被打崩潰,不然美國說打贏太過樂觀
對美國來說,距離遙遠的海外作戰是航母為主的海軍當主力,那碰到接近大國的國土作戰,航母能發揮的效力沒那麼大

經濟貿易那一短更是水準很低
一個製造大國缺少出口,需求怎滿足
現在貿易牽扯的太過複雜,這麼大的出口國少了出口,美國不可能影響不大

更現實面一點來說,美國現在有那個財政能力打一場大的區域戰爭?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economic wrote:
蠻失望的,光那些設...(恕刪)


美國以為是在打超大型伊拉克。
伊拉克是武器購買大國,
中國則是武器製造大國。
美國以為有能力慢慢在四週部署500架以上戰機,
真是活在伊拉克時代。

航母一旦被攻穿,
美國耀武揚威的海軍,
頓時成為廢鐵。
economic wrote:
不管中、俄關係如何,當美國可能打垮中國時,俄羅斯不可能冒這種風險的,唇亡齒寒


這是錯的:

美國並沒有入侵亞洲或俄羅斯的準備 這是天下皆知的事..
憑美國現在的軍力 根本不可能深入亞陸作戰

以俄羅斯的幅源來講 只有白癡才會想用戰爭手段消滅它
過去有兩個大白癡幹這種蠢事 大家都知道是拿破侖跟希特勒...
俄羅斯在軍事上 即便被擊敗 也不可能被消滅的..

這種前提下 俄羅斯最有利的手段 就是過去對中國搞的那套:
趁你病要你命 直接吞併中國東北/內蒙/東土 這些臨近土地...
把國防線與疆域再往外延伸方是上策...
而美國也會像過去親中抗俄的政策一樣 用一切手段拉攏俄羅斯...
只是這次被針對的對象換人了...
俄羅斯絕對很樂於接受"瓜分中國領土"這個任務..
全世界沒有比它更適合的了 過去不早就這麼幹?

事實上 中國也不會被消滅
同樣理由 美軍或聯軍 不可能深入中國
只是大敗後的結果 會失去控制罷了...
中國現在的榮景與控制 是建立在經濟力及相對穩固的集權控制上..
與美國撕破臉又打了大敗仗 就無法維持下去了...

economic wrote:
打仗需要消耗的資源又大又快速,除非戰爭時間極短,且中國海軍一下子被打崩潰,不然美國說打贏太過樂觀


同樣的道理 中國也經不起消耗... 何況美國控有全球海權
可以有效封鎖中國資源取得 一場整體戰打下來 中國下場只會比過去日本更糟...
日本當年還有一支可以直接與美國海軍對抗的聯合艦隊
中國至少20年內養不出這等實力...

更大的問題是: 海空戰都是"技術活" 不是搞人海戰術那套...
沒有一個海空強權
是不靠大量的戰爭經驗 甚至失敗經驗 才能做到有效的組織運用...
美國今天的海空強權 不是"只有"建立在國力資源 更大的因素
是長久以來不斷地實戰養成... 全世界任何國家望塵莫及...
中國到現在為止一仗未打 不管手中再多錢 再多兵器 都無法取代經驗的養成
這就和任何工程或技術 與其要個優等生 不如要個有經驗技工道理一樣..

美國不需要把大量彈藥拿去深入中國 只要重點擊敗或大敗中國海空軍即可...
光這樣的戰果 中國沒個十幾二十年 不可能恢復 難道你還會希望這種局勢下..
美國還會給中國繼續賺逆差的機會?

只要美國有決心 目前的中國絕無勝算....

economic wrote:
現在貿易牽扯的太過複雜,這麼大的出口國少了出口,美國不可能影響不大
更現實面一點來說,美國現在有那個財政能力打一場大的區域戰爭?


同樣的 美國若有決心 問題就只有勝敗 沒有計較影不影響....
當年美國對日本也是盡力避免戰爭 但若戰爭無可避免 你再考慮軍事外的影響
那就是把戰略主動權交給對手了
別以為老美都是民主政治下 到處遷就的白癡!

美國是這樣的國家 就沒有今天的世界霸權存在...

請記得一件事: 美國固然重視人命 但卻是全世界最勇於作戰的國家..(以主要強權國家來論)
每年在戰場上都是上千人以上死亡.... 沒有任何主流國家有這種信念與勇氣 包括中國..
對美國來說...
只要它判斷戰事不可免.... 它就絕對全力以赴 沒有第二句話...
珍珠港事變後 美國確實被日本壓著打一陣 但你看過美國認輸投降了?
這世界上 真敢"認真"嚇美國人 或甚至攻擊美國人的國家或團體 幾乎都死得差不多了...
沒死的 也幾乎被老美一路壓著打....

我講過 只要中國敢對美國或其盟友(包括台灣)動手 事情就沒有善了可能...
不說投降 中國只有付出更大代價 讓老美滿意 才可能讓美國不認真動手...
就台灣身上 絕對不會是花個幾千億美金美國就可以算了... 如果可以..
美國早把台灣賣了....

Lei123 wrote:
美國以為是在打超大型伊拉克。
伊拉克是武器購買大國,
中國則是武器製造大國。
美國以為有能力慢慢在四週部署500架以上戰機,


什麼武器製造大國?
向俄羅斯購買飛彈與戰機的製造大國?

再者 為什麼不能佈署500架以上戰機?
你以為中國有能力攻下第一島鏈嗎?
連大軍兵運過台灣海峽都還沒玩過 不是嗎?

全中國的飛彈 加起來能轟炸的範圍也不過10幾平方公里
你要去炸廣達數萬方公里的日本領土/美國基地?
想到哪裡去了.....

事實上 如果光為了支援前線作戰
而還未進入戰略攻勢階段 美國只需動用核子潛艦上面的戰斧飛彈
就能有效對中國登陸艦甚至中國沿海重要軍事設施發動攻擊了...

記得一件事:

論動員 戰爭 全世界沒有比美國更有效率的...
不為什麼 經驗而已

戰爭專家都是"磨"來的 沒有任何一個強權
不是從失敗中掘起 包括美國 俄羅斯 以及過去的中國..
中國現在有吞敗準備了嗎?
我從沒看過哪個中國網民 認真研究 中國吞敗後要如何善後?
一個沒打算失敗的戰略 就是純幻想的戰略 能拿來指揮更下層的作戰?

只有真正在作戰的國家 才會對手上資源做最合理運用及分配..
以及優先順序及細節的改進.. 這些都不是沒打過仗的中國軍隊可以馬上學來的...

中國現在除了滿手硬體及兵器外 對作戰是一竅不通 看看版上中國紙上談兵的網軍..
就知道有什麼樣的國民 就會有什麼樣的軍隊...
結論沒提到和中國持續相互交往依存的隱憂,
想藉由相互依存讓中國不要和美國衝突,
但美國自己也被綁住
一旦與中國交惡,
內部反對聲音立刻出現(如這次貿易衝突立刻一拖庫人跳出來反對),
美國又是民主制度比極權制度更難對抗國內反對聲音
這會不會讓中國認為可以再製造一個韓戰或越戰以戰逼和?
這次貿易衝突可以看到中國有以戰逼和的心理

YC_Jiang wrote:
這是錯的:美國並沒...(恕刪)


你的部分說法,中美打不起來那邊我還算認同
抓幾個我覺得跟現實差異大的

YC_Jiang wrote:
同樣的道理 中國也經不起消耗... 何況美國控有全球海權
可以有效封鎖中國資源取得 一場整體戰打下來 中國下場只會比過去日本更糟...


現實是美國目前的海軍是海權霸主沒錯,控有全球海權就太過了誇張了
以美國11艘航母艦隊來說,光維持以前固有的區域利益就很艱難了
封鎖中國資源這點跟現實面差異也大,中國一直佈局歐亞非大陸的路上交通網,就是避免海上風險,打起來中國會有很大影響,但沒那樣艱困
日本海權那個不是同一件事
在中國近海部分,美國海軍沒那樣有優勢,又不是到太平洋跟美國打
潛艇那個說法也不實際,以中國目前近海護衛能力,潛艇離中國海岸很近難度太高,被抓到潛艇幾乎跑不掉,而太遠威脅減少

YC_Jiang wrote:
美國今天的海空強權 不是"只有"建立在國力資源 更大的因素
是長久以來不斷地實戰養成... 全世界任何國家望塵莫及...


大型戰役打的是資源,那是綜合國力,不然美國不會是現在和未來起碼20年以上的霸主
但美國的現實面是,只有面對中國,那不會是問題,現實是需要維持利益的區域太多,要每一個都維持,美國現在的國力做不到

YC_Jiang wrote:
俄羅斯絕對很樂於接受"瓜分中國領土"這個任務..


戰略上來說,俄羅斯要那麼大的領土做啥,他有那個能力保住?
保持一個戰略空間才是現實作法

然後我個人絕對你對美國國內太過樂觀,民主國家要統合內部意見沒這麼容易,二戰有整個國際的因素,那時剛開始美國根本不想介入
現在國際狀況不一樣,得看當時狀態選擇

YC_Jiang wrote:
看看版上中國紙上談兵的網


那和正式軍隊不同的
中國官方對外除政治性發言外,整體對自己理解還是知道能耐的,不然多年前美國想逼中國負擔點國際責任的時候,中國不會一直閃
中國目前也間接開始對外實戰,名義和規模都還很小
部隊還是訓練

但時間拉長對中國有利,畢竟沒那麼大的地區利益需要維持

美國的問題愛在於選擇,要同時保有會拖垮美國,但怎選太過困難

中國短期內不具備遠洋海軍實力,最多潛艇打打突擊,要挑戰美國海權起碼得20年起跳(這樣屬非常樂觀),比較現實看可能要40年以上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屁屁祥 wrote:
美國又是民主制度比極權制度更難對抗國內反對聲音
這會不會讓中國認為可以再製造一個韓戰或越戰以戰逼和?
這次貿易衝突可以看到中國有以戰逼和的心理


貿易戰是美國挑起,中國有立場強硬
中國不具備主動權外,也不符合中國利益
國力還持續往上階段,沒必要找麻煩
以中國利益來說,如果美國挑起貿易戰,那是一定不能退的,退還不如打
美國貿易戰的作法不是好方法,這會牽扯太多國家的複雜利益,對引發者很不利
政治面上做點動作有必要性,不然選舉怎辦,但鬧大了可就另外一回事

貿易戰美國因為民主要面對的財政承受壓力會非常大,本來未來兩年就每年超過一兆美元的當年赤字,消化這些債務從財政經濟面上就非常困難了(這個可以觀察美債利率變化),打大型貿易戰,財政支持會有困難

宣布、談判、執行,起碼要六月才會知道實際狀況,我預判是一定會有項目,但整體規模不會太大,準確率等到時看就知道,我不一定正確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YC_Jiang wrote:
這是錯的:美國並沒...(恕刪)


小粉粉自以為中共無敵
說他是義和團剛剛好
才一艘破療養號就想對已經十一幾艘
每艘都比他先進的航母挑戰

中國是大.可是重要城市都在沿海
想出個海都被日本南韓台灣控制著
想開戰還早咧
只有小粉粉不懂戰爭會給他們帶來什麼
傻瓜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