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天,俄羅斯高超音速導彈是個非常熱的話題。有人在誇,也有人在貶。誇的人認為這是俄羅斯實力的良好展現;而貶的人認為這就是個陸基版戰術彈道導彈上天,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這裡本炮霸想說的是,甭管這個高超音速導彈性能如何,只要有了這個東西就是極好的。隨著技術的進步,其實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場新的變革。雖然這一變革看似悄無聲息,但其重要程度足以改變未來世界海軍發展的走向。
這場變革的開始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彈道導彈打航母。當堪用的觀通定位系統技術成熟之後,一種在航母編隊防空圈之外發射,且速度快過絕大部分艦載攔截手段的彈道導彈想想就有點小激動。攔截這樣的導彈,也就美帝這樣的實力才能勉強應付的來,但也得事先把具有中段反導能力的力量撒出去。如果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躲在內陸發射,且中段飛行的大部分都在中國境內的話,那留給美國人的只剩下末段硬扛了。當然反艦彈道導彈的末段大部分是不小於六十度的角度向下俯衝的,這樣留給諸如標6的反應時間更是沒多少了。

這樣的反艦彈道導彈固然是個好武器,不過其只能陸基發射,且射程也有局限。如果未來中國海軍的艦隊在超出陸基反艦彈道導彈射程範圍的區域進行作戰的話,還是無法與人家進行對抗。因此,研發陸基以外的高超音速導彈是十分必要的。

於是這就有了艦載和機載高超音速導彈。比如傳說中我國的某新型艦載高超音速導彈,先發射到一個誰都夠不著的高度,然後向下俯衝打若干個水瓢,在接近敵人的區域一頭扎下去。由于飛行過程中大部分都在3萬米甚至更高的高度飛行,所以一般的艦載遠程防空導彈是沒有用的。等導彈落下來的時候,由於角度刁速度快,所以一般的中近程防空導彈也是沒有用的。這樣一來,歐洲一大票的注水防空艦都得被淘汰,美國的沒有標六的宙斯盾也基本上就沒啥用了。更可怕的是艦載高超音速導彈的射程足夠其在航母編隊艦載機的打擊範圍之外進行發射,所以如果你的航母不夠大,艦載機不夠強,一樣的都是渣渣。

機載高超音速導彈也是如此,很多人嫌棄俄羅斯的平台是米格-31,嫌棄導彈長得像伊斯坎德爾,但是即便是這樣,這種導彈也足夠歐洲人和美國人喝一壺。只要他飛的足夠高,足夠快,就行了。機載高超的大小雖然受制於載機,但是載機可以帶著它飛到15000米的高度,加速到接近2M的速度再進行發射,可以省掉不少的助推器重量,所以機載高超和艦載一樣可以有足夠的威力。之前據傳說去年新試飛的轟-6N具備了這個能力,未來還可能發展出更加靈活的型號,由更小的飛機進行搭載。
當然說了這麼多高超的好處之後,再來說說若果對手有了高超怎麼辦。首先,目前各國手裡的只能用來攔截飛機和掠海反艦導彈的遠中近程防空導彈統統的不管用了。過去那些不便宜的,或者為了圖便宜的閹割版宙斯盾艦基本都得被淘汰。艦隊防空起碼也得用標-6往上起的傢伙,並且防空系統雷達可能越來越大,未來堪用的防空艦也許會開始往大了發展。其次,在傳統手段失效之後,電磁炮和激光武器等黑科技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開始大規模應用。第三、由於艦載或者機載高超可以在1000公里或者更遠的距離上發射,一般的小型航母,或者艦載機能力不強的航母都將成為靶子。對於大國海軍來講,要麼發展大型航母,超級艦載機,高性能遠程機載反艦導彈、遠程空空導彈,要麼就乘早離航母遠遠的,想都不要想。第四、發展高超或者應對高超都是個成本的問題,目前也就是中國、美國、俄羅斯邁入了高超的門檻,其他國家連門都沒摸到。除了彈本身的技術門檻之外,有沒有能力建立起有效的觀通定位系統也是個很大的門檻。等到這三個國家高超實用化之後,其他國家再想應對的話,基本上是來不及,也沒錢搞得。對於大部分國家來講,現在的處境是好不容易湊錢買了幾條炮艦,然後人家戰列艦就出來了,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