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殲20多個軍內對抗結果的消息在軍迷圈幾乎刷了屏。在對抗中,面對由地面雷達、防空導彈、空中預警機、3代/3.5代戰機組成的強大的現代化防空體系,殲20依然以絕對壓倒性的優勢取得了勝利,對方基本沒有多少抵抗能力。在殲20總師楊偉所著的介紹F22戰機的一書中稱,美國空軍認為,相對於3代戰機,F22戰機的綜合性能提高了8倍;同樣,殲20以自己的實際戰績,也證明了自身面對3代機的強大威力。
此前有人稱,4代機太貴了,難以大量裝備,所以應該少量生產4代機,以3代、3.5代機為主。現在對抗結果表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面對4代機的巨大性能優勢,3代機的數量優勢根本就難以發揮,基本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對於軍費每年快速增長的我軍來說,錢的問題是一個看起來很關鍵,但實際有些“偽命題”的東西。在殲20交付之前,面對我軍大量存在的需要替換的2代機,有人說,3代機太貴了,無法1:1的替換2代機,只能2:1,甚至是3: 1的替換。然而實際上,我軍就是那樣豪氣的以接近1:1的方式在快速的替換著,如今說沒錢換3代機的人怕是不多了。
這幾天,美國2018、2019年軍費預算的大幅度增長引起了國人的關注,但實際上,增長後的預算只是達到了2010年左右的水平而已。2010年,美國的軍費就已經達到了7000億美元的檔次,隨後基本一直處於下降的態勢。但即使是這樣的美軍,其依然制定了大規模的4代機生產計劃,準備1:1的替換掉3代戰機。美軍都可以,我軍當然更能。
而實際上,大批量生產的4代機的價格,比目前的3.5代戰機的價格並沒有貴多少,甚至是差不多。根據美軍最新的採購資料,目前F-35A的採購價格是9500萬美元/架,而F/A-18E/F的這幾年的採購價格約為9000萬美元/架。兩者同為最大起飛重量32噸級的戰機,但價格卻基本相同,這顯然與一些流行說法完全不同
這種形勢同樣適用於我軍,殲20、殲16同為最大起飛重量35噸上下的戰機,同樣大批量生產情況下,殲20的價格可能沒一些人想像的那麼高,而殲16的價格也沒有一些人想像的那麼低,兩者的價格很可能差別不是很大。這樣的話,該以誰為優先就很明顯了。
當然,殲16作為一款雙重任務戰機,其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是我軍現在急需的。只是,必須要說明的是,殲20同樣具有大掛載能力。儘管外掛後殲20就不再隱身,但他隨時可以轉換成隱身作戰狀態,而殲16卻不能。
實際上,面對隱身戰機內彈倉掛載能力不夠強的問題,美軍就是這樣處理的:美軍提出了“首日隱身”的概念,就是在前面幾天採用隱身模式作戰,等基本獲取了製空權時,大部分的隱身戰機就可以採取非隱身的外掛模式,從而大大增加對地攻擊能力。這種方式,殲20同樣可以採用。
可能有人說,對於一些低烈度任務,比如平時的巡邏任務,也許使用3代機的性價比更高一些——這種說法也許對於使用單發的殲10B/C戰機更合適,因為其採購成本要低不少,平時的使用成本更是低的多。但實際上,已有的3代、3.5代戰機,在其壽命未用盡的時候,是不會、也沒必要退役的,所以執行低烈度任務的戰機數量已夠多。
目前我們要考慮的是,對於戰機新訂單數量的規劃中,要把資金、資源盡量往殲20的生產上面傾斜,對於殲10C、殲-16要考慮逐漸減少生產數量;而殲-11D,作為一種升級套件,而不是新機生產,或者只少量生產也許更合適。
至於未來,我國軍費大幅度增長後,以4代機為主力是個必然的選擇,那時就沒有必要再生產3代、3.5代戰機了,就像現在沒必要再生產2代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