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德軍一號/二號戰車考證

一號戰車C型,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第155預備裝甲師,1944年三月下旬匈牙利瑪格雷特作戰

tin449 wrote:

...(恕刪)

一號戰車C型(PzKpfw I Ausf. C/VK6.01)雖以一號戰車B型為本開始發展,且冠以一號戰車的名號,但卻是幾乎全然不同的車款。




本車1938年中設計之初本預計作為偵察戰車使用,但推遲到1942年七月開始生產之時,其輕裝甲、高速、有限穿甲能力的設計概念就已經實戰證明難以在戰場存活。此外,因德軍傘兵在1941年五月下旬希臘克里特島之役蒙受重大損失後轉為地面作戰之用,故本車型作為空降部隊裝備的設計考量也無從實現。因此直到1943年四月生產結束時,只有區區40輛量產車和先前的六輛原型車。




本車由Krauss-Maffei廠開發,並以自廠生產的底盤組裝Daimler-Benz廠設計製作的砲塔,裝備7.92 mm Mauser EW 141半自動固定式戰防機槍與7.92 mm MG 34同軸機槍。EW即Eibauwaffe的縮寫,指需要架設在砲座的固定式槍械。EW 141為Mauser廠以15/20 mm MG 151空用機砲為本所發展的半自動縮減車載版,前身為未量產的7.92 mm MG 141實驗性全自動戰防機槍。該機槍使用與德軍主流戰防步槍Panzerbüchse 38/39相同的7.92 x 94 mm Patrone 318穿甲彈。EW 141除一號戰車C型外,也預計裝設在二號戰車G型(VK9.01)以及奧地利Saurer廠設計製作的輪履複合驅動RK裝甲偵察車A型(Panzerspähwagen RK Ausf. A/Saurer RK-9),但這兩款車型皆未量產。也因此EW 141從1940年至1942年為止僅僅生產了60支,堪稱德軍最不為人所知的戰車武器裝備。



量產的40輛一號戰車C型中,兩輛於1943年三月配發給刻正在法國西北部雷恩(Rennes)整補的第一裝甲師戰車一團二營,在此同時該營也接收八輛一號戰車F型重裝步兵突擊輕戰車(PzKpfw I Ausf. F/VK18.01,只生產30輛),皆預計用作實戰測試。其餘38輛一號戰車C型則在同年八月配發當時也在雷恩,新近編成的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LVIII. Reserve-Panzerkorps)第155預備裝甲師(155. Reserve-Panzer-Division,1944年四月用以補充第九裝甲師後即解編)。第一裝甲師隨後在1943年四月開赴希臘整補,並於同年十月中旬劃歸南方集團軍第四裝甲軍團節制,前往東線參與第二次基輔會戰。這兩輛第一裝甲師的一號戰車C型在1943年十二月初因戰損塗銷;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的38輛則留在法國作為訓練之用,在1944年夏季投入諾曼第戰場後全部損失。



本模型為戰術編號15的一號戰車C型。實車應為全車鐵灰色塗裝,亦即1943年二月三色迷彩規範頒布前,德軍裝甲車輛出廠時的標準塗裝。砲塔左側的7.92 mm Mauser EW 141半自動戰防機槍已卸除。




這輛15號車隸屬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但照片中圍繞此車的軍人應為武裝親衛隊成員,因其鷹章(Hoheitszeichen,即德國的國家紋章)置於左袖,有別於置於右胸的國防軍。以此研判,照片拍攝時間是1944年三月下旬,德國發起佔領匈牙利的瑪格雷特作戰(Unternehmen Margarethe)期間。當時武裝親衛隊第16裝甲擲彈兵師「黨衛隊帝國領袖」(16. SS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 SS",缺續留義大利安齊奧(Anzio)戰場的武裝親衛隊裝甲擲彈兵35團與武裝親衛隊高砲16營)、裝甲教導師以及第21裝甲師皆劃歸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節制,參與瑪格雷特作戰。此作戰於1944年二月依希特勒之命開始籌劃,於3月19日發動。而武裝親衛隊第16裝甲擲彈兵師參戰單位在3月25日作戰結束後,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閱兵遊行,四月即班師返回義大利。
2018-02-08 10:13 發佈
二號戰車J型,特種戰車66營一連,1942年八月下旬於列寧格勒

solomon206 wrote:

...(恕刪)

二號戰車J型(Panzerkampfwagen II Ausf. J/VK16.01) 重裝偵察輕戰車(上)的設計概念類同於同時期的一號戰車F型(Pz.Kpfw. I Ausf. F/VK18.01)重裝步兵突擊輕戰車(下),乘員出入口也同在車身兩側。二號戰車J型的三名戰車乘員都是由車體兩側的圓蓋出入,圓蓋在車體中央,因此無法安裝履帶蓋板。



二號戰車J型其實已進入量產,但僅生產區區22輛而已。這22輛二號戰車J型中的七輛、12輛新銳長砲管四號戰車F2(G)型、若干一號戰車F型以及若干俘獲的俄軍戰車(Beutepanzer)在1942年四月底配屬於甫成軍的特種戰車66連(Panzer-Kompanie z.b.V. 66),連長為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Hans-Günther Bethke中尉。該連戰車砲塔戰術編號即以連長的姓氏首字母虛線框B開頭,附帶兩碼實線框數字(排/車)。




z.b.V.是zur besonderen Verwendung(作為特殊用途)的縮寫。特種戰車66連是德軍為準備入侵馬爾他島的赫克力斯作戰(Unternehmen Herkules)所籌建的單位,後在1942年五月底擴編為特種戰車66營(Panzer-Abteilung z.b.V. 66)。該營一連操作原有的德軍戰車;二連則操作俘獲的俄軍戰車。



1942年六月隆美爾上將所統領的非洲裝甲軍團在加查拉之役(Battle of Gazala)大勝,進而佔領戰略要港托布魯克(Tobruk),赫克力斯作戰因此遭擱置。特種戰車66營一連即在同年七月底派赴東線北方集團軍列寧格勒戰場;二連則劃歸中央集團軍。一連本預計劃歸第十二裝甲師節制,但直到1942年10月30日改稱第十二裝甲師戰車廿九團二營八連之前,皆作為軍團直屬預備兵力,依情勢需求投入列寧格勒週邊的衝突點。在此期間,特種戰車66營一連的二號戰車J型損失四輛,連長Bethke中尉也在9月14日作戰負傷後傷重不治。

以此研判,這輛戰術編號B25的二號戰車J型當隸屬於特種戰車66連或特種戰車66營一連,時間點在1942年四月底至十月底之間。此時德軍裝甲車輛的三色迷彩規範尚未頒布,而「光與影」突擊迷彩(Licht und Schatten-Tarnung或Hinterhalt-Tarnung)則更要等到1944年八月之後。以實車照片以及預計前往北非戰場推論,這時期的塗裝應為暗黃底色附加橄欖綠條紋(即沙漠迷彩)。在1942年七月底轉隸東線北方集團軍後,該連戰車可能重新改漆為全車鐵灰色。


下列照片中,視察二號戰車J型的是當時北方集團軍第十六軍團轄下的第二軍軍長Otto von Knobelsdorff裝甲兵上將,導覽的是剛劃歸第二軍節制的特種戰車66營一連連長Bethke中尉。時間點在1942年八月下旬。本連戰車砲塔戰術編號以B開頭,即連長的姓氏首字母。實車應為暗黃底色附加橄欖綠條紋的沙漠迷彩,





下列照片為1943年底東線戰場第十二裝甲師所屬二號戰車J型的身影。


第十二裝甲師的二號戰車J型最後一次出現在歷史照片中是1944年六月底,於白俄羅斯明斯克南方約130公里的斯盧茨克(Slutsk),砲塔戰術編號31。此時第十二裝甲師正受命馳援於東方約120公里處比拉羅斯(Bobruysk)遭俄軍包圍的第九軍團。同年十月後該師即陷於拉脫維亞的庫爾蘭(Kurland)半島遭俄軍包圍直至終戰。


此外二號戰車J型在1943年亦有八輛配發部署於法義及克羅埃西亞執行反游擊任務的武裝親衛隊14警察團(SS Polizei-Regiment 14)第13警察戰車加強連(13. verstärkte Polizei-Panzer-Kompanie)。其餘尚有若干輛配發執行敵後滲透及反游擊任務的221俘獲戰車連(Beute-Panzer-Kompanie 221)以及350警衛戰車連(Panzer-Sicherungs-Kompanie 350)。




二號戰車J型的武裝為一門2 cm KwK 38機砲及一挺7.92 mm MG 34同軸機槍。如此薄弱的武裝與其重裝甲防護力不成比例。因此後繼試作款VK16.02「花豹」(Leopard)偵察戰車沿用J型車體,但改採新式砲塔以搭載5 cm KwK 39/1 L/60戰車砲。VK16.02本預計取代二號戰車L型「山貓」(Luchs)偵察戰車,但1943年初原型車尚未完成時,開發計畫即已取消。已製作完成的砲塔轉而搭載於Sd.Kfz. 234/2八輪重型裝甲偵察車,即大戰結束後才開始為人所習稱的「美洲獅」(Puma)。
德軍戰場偵察教範

二次大戰德軍與美英軍對戰場偵察的戰術思惟並不相同,不應混為一談。相對於美英軍被動隱密盡量不與敵接觸的情報蒐集,德軍偵察部隊的角色則類同於尖兵(vanguard),傳承於騎兵戰術。其戰鬥教範為武力偵察(Gewaltsame Aufklärung),亦即主動強力索敵,對敵軍潛藏位置發動有限攻擊後以敵軍反擊強度研判敵情,遲滯敵軍行動,並在可能獲勝的情況下自力擊退敵軍。因此德軍在師/團層級皆有直屬偵察營/偵察排的編制,配備重型輪式裝甲偵察車、二號戰車、三號戰車,甚或1943年後的四號戰車擔當武力偵察矛頭,用以突破敵軍防線;再以輕型裝甲偵察車、半履帶裝甲車載步兵、摩托車或騎兵機動迂廻。這也就是德軍偵察部隊部份裝甲車輛強調火力及防護力的原因。
兩次大戰間法國的軍備

1920至1938年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並無劇烈變化。若以法國對德國的GDP比例而言,1920至1934年約為70-75%。1933年德國納粹黨掌權後極力擴展國力重整軍備,故此比例在1935至1938年間降至60%左右;且在1938年三月德國合併奧地利、同年十月兼併捷克蘇台德區(Sudetenland)以後又再更低。

以軍費支出佔GDP比例而言,法國在1920至1929年逐步由4-5%降至2-3%,1930年起由5%升至1938年的7%;德國在1934年前都在0-1%,1934年起由5%逐年大幅擴張至1938年的15%。因此就實質軍費支出而言,1920至1933年間法國約為德國的200-300%;1934年德國戮力重整軍備後才驟降至65%,隨後逐年大幅縮減至1938年的25%。

兩次大戰間法國的問題在於戒懼軍方的左派政黨長期執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所沿用的典型戰術思維,遲滯了機械化新戰術觀念的導入與演練。在1936年前法國的戰術教範還是以壕溝靜態防禦戰及步兵為主體,砲兵、飛機、戰車的功能與戰術都是以輔助步兵作戰而設計。發動作戰前必經縝密參謀計畫,以期減少傷亡。這些前次大戰延續而來的靜態防禦作戰模式與因應而生的戰術教範及武器,已經歷史證明無從應對德軍的閃擊戰。

1940年五月德國征法之役展開時,雙方的裝甲武力主要如下:

• 10噸級:德軍二號戰車約1100輛、法軍Renault R35及Hotchkiss H35/H39約1700輛。法軍同級戰車的火砲口徑比德軍二號戰車大一級,德軍得靠之前由捷克接收的500輛35(t)/38(t)戰車才能在數量與火力上稍微打平。

• 20噸級:德軍三號及四號戰車約700輛、法軍Char D2及SOMUA S35約600輛。其中法軍的260輛S35更被譽為當時最佳中戰車。

• 30噸級:法軍Char B1約300輛;德軍無同級戰車。



當時法國在戰車設計和戰術運用上也許不如德國有革命性的進展,但卻是僅次於蘇聯的戰車生產國。法國戰車種類繁多,任務分工也細,絕非只有小口徑火砲的輕戰車而已。
redshoulder wrote:
兩次大戰間法國的軍...(恕刪)


我記得國軍好像有配備14輛德制一號坦克
中國的一號戰車

國民政府在1936年下半年以一百零三萬帝國馬克(Reichmark)向德國購置一批一號戰車A型,數量有10輛(部份文獻)、13輛(部隊官兵回憶)、15輛(德國出口紀錄及杜聿明回憶)、17輛(編制數)等說法,莫衷一是。此款項約合今日三千四百萬美元。這批一號戰車因國民政府採購作業遲緩而在1937年六月才經海運抵達南京,而第二次中日戰爭在一個月後就已爆發。然而海運過程未作特別防護,以致車體內積水、機電零組件受潮鏽蝕受損,一度使國民政府認為德國以二手戰車混充新品交貨。

德國陸軍車輛在1927年至1937年7月19日期間遵循「多彩塗裝」(Buntfarbenanstrich)規範,以消光土黃(Erdgelb-matt)、消光褐(Braun-matt)、消光綠(Grün-matt)等三色區塊噴塗於車體;區塊之間偶間以消光黑(Schwarz-matt)條紋。1937年7月19日德軍通令將車輛塗裝改為鐵灰(Dunkelgrau)及暗褐(Dunkelbraun)雙色迷彩,已塗布三色塗裝者則維持不變;翌年再通令以鐵灰為底色,附加三分之一區域暗褐。1940年六七月間才因節省塗料考量而改採鐵灰單色。

因此這些1937年六月運抵中國的一號戰車應具戰前德軍的三色迷彩塗裝,但現存照片中似乎皆呈現單一色調。這可能是因為塗料劣化所致,也可能是因運送過程產生鏽蝕,在翻修中經打磨而以現地深綠色塗料重新塗裝。

這批一號戰車編為1937年5月16日於南京方山營房成軍的陸軍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少將)戰車營第三連,連長為趙鵠振少校。編制為連部兩輛指揮戰車,下轄三排,每排五輛戰車,總計17輛;並附屬搜索班(春達浦機車12輛)與運輸排(汽車10輛)。另據該連官兵回憶,實際編制為連部一輛指揮戰車,下轄三排,每排四輛戰車,總計13輛。至於何種編制為真,現已不可考。國軍使用的一號戰車慣常以俄製7.62 mm Degtyaryov (DP)輕機槍替換原有的德製7.92 mm MG 13機槍,可能是基於械彈補給的考量。

實際演練時發現一號戰車並不適用於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溼熱氣候易使發動機過熱,加上車內溫度動輒高達攝氏60度,因此無法長時間操作。同時因履帶接地面積小,容易陷入南方常見的大片水田中,且無法翻越逾1.5公尺的田堤。


裝備一號戰車的第三連並未參與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上海淞滬會戰,而是在11月8日淞滬總撤退後,緊接著於十一月底展開的南京保衛戰中,受蔣介石委員長嚴令死守南京,因而在12月11日南京撤守後全軍覆沒。


此時日本裝甲部隊由八九式中戰車及九四式輕裝甲車構成,但不論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或後續中國戰場的數次戰役,皆無中日雙方戰車對戰的場合。直到1939年六月諾門罕事件爆發後,日軍才與俄軍發生首次戰車對戰,但日軍在十天內損失四成戰車而慘敗收場。


1937年12月8日南京保衛戰期間,裝甲兵團戰車營第三連三排的四輛一號戰車集結攻擊朝日新聞社的三名戰地記者,後為馳援的日軍步兵擊毀三輛。照片為遭擊毀的其中一輛。


部份一號戰車為日軍俘獲,包括車體前方漆有314編號者。此編號似同於德軍三碼編號,意指三連一排四號車,與裝甲兵團戰車營的編制相符。但國軍當時是否採行此種編碼方式則不明。此外,下方照片中站在車上歡呼的日本軍隊應是篡改過的複合照片,作為宣傳之用。



1939年1月8日至15日,於中國戰場俘獲的戰車集體展示於東京靖國神社。一號戰車上的青天白日徽為日軍所塗繪:車旁的告示牌則稱此為俄製戰車,避稱同盟的德國。至於國軍是否曾在一號戰車上塗繪青天白日徽,若有的話塗繪於何處,至今仍無明確的答案。



1939年二月間,這些俘獲的戰車再送至兵庫縣西宮市阪神甲子園球場展示。照片左至右為國軍在第二次中日戰爭初期裝備的法製Renault FT-17 (奉系軍閥張作霖於1922年購置,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後即已退為訓練用)、兩輛德製一號戰車(裝甲兵團戰車營第三連裝備)、兩輛俄製T-26 (1938年一月成軍的第200師裝備)、英製Vickers Mk. E Type B (裝甲兵團戰車營第一連裝備)。T-26仿自Vickers Mk. E六噸戰車,而國軍兩者皆有。


日軍亦將俘獲的一號戰車用以測試。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