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449 wrote:
...(恕刪)
一號戰車C型(PzKpfw I Ausf. C/VK6.01)雖以一號戰車B型為本開始發展,且冠以一號戰車的名號,但卻是幾乎全然不同的車款。



本車1938年中設計之初本預計作為偵察戰車使用,但推遲到1942年七月開始生產之時,其輕裝甲、高速、有限穿甲能力的設計概念就已經實戰證明難以在戰場存活。此外,因德軍傘兵在1941年五月下旬希臘克里特島之役蒙受重大損失後轉為地面作戰之用,故本車型作為空降部隊裝備的設計考量也無從實現。因此直到1943年四月生產結束時,只有區區40輛量產車和先前的六輛原型車。



本車由Krauss-Maffei廠開發,並以自廠生產的底盤組裝Daimler-Benz廠設計製作的砲塔,裝備7.92 mm Mauser EW 141半自動固定式戰防機槍與7.92 mm MG 34同軸機槍。EW即Eibauwaffe的縮寫,指需要架設在砲座的固定式槍械。EW 141為Mauser廠以15/20 mm MG 151空用機砲為本所發展的半自動縮減車載版,前身為未量產的7.92 mm MG 141實驗性全自動戰防機槍。該機槍使用與德軍主流戰防步槍Panzerbüchse 38/39相同的7.92 x 94 mm Patrone 318穿甲彈。EW 141除一號戰車C型外,也預計裝設在二號戰車G型(VK9.01)以及奧地利Saurer廠設計製作的輪履複合驅動RK裝甲偵察車A型(Panzerspähwagen RK Ausf. A/Saurer RK-9),但這兩款車型皆未量產。也因此EW 141從1940年至1942年為止僅僅生產了60支,堪稱德軍最不為人所知的戰車武器裝備。


量產的40輛一號戰車C型中,兩輛於1943年三月配發給刻正在法國西北部雷恩(Rennes)整補的第一裝甲師戰車一團二營,在此同時該營也接收八輛一號戰車F型重裝步兵突擊輕戰車(PzKpfw I Ausf. F/VK18.01,只生產30輛),皆預計用作實戰測試。其餘38輛一號戰車C型則在同年八月配發當時也在雷恩,新近編成的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LVIII. Reserve-Panzerkorps)第155預備裝甲師(155. Reserve-Panzer-Division,1944年四月用以補充第九裝甲師後即解編)。第一裝甲師隨後在1943年四月開赴希臘整補,並於同年十月中旬劃歸南方集團軍第四裝甲軍團節制,前往東線參與第二次基輔會戰。這兩輛第一裝甲師的一號戰車C型在1943年十二月初因戰損塗銷;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的38輛則留在法國作為訓練之用,在1944年夏季投入諾曼第戰場後全部損失。


本模型為戰術編號15的一號戰車C型。實車應為全車鐵灰色塗裝,亦即1943年二月三色迷彩規範頒布前,德軍裝甲車輛出廠時的標準塗裝。砲塔左側的7.92 mm Mauser EW 141半自動戰防機槍已卸除。



這輛15號車隸屬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但照片中圍繞此車的軍人應為武裝親衛隊成員,因其鷹章(Hoheitszeichen,即德國的國家紋章)置於左袖,有別於置於右胸的國防軍。以此研判,照片拍攝時間是1944年三月下旬,德國發起佔領匈牙利的瑪格雷特作戰(Unternehmen Margarethe)期間。當時武裝親衛隊第16裝甲擲彈兵師「黨衛隊帝國領袖」(16. SS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 SS",缺續留義大利安齊奧(Anzio)戰場的武裝親衛隊裝甲擲彈兵35團與武裝親衛隊高砲16營)、裝甲教導師以及第21裝甲師皆劃歸第五十八預備裝甲軍節制,參與瑪格雷特作戰。此作戰於1944年二月依希特勒之命開始籌劃,於3月19日發動。而武裝親衛隊第16裝甲擲彈兵師參戰單位在3月25日作戰結束後,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閱兵遊行,四月即班師返回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