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德軍突擊砲/驅逐戰車考證

三號突擊砲B型,突擊砲226營,1941年四月

powerpcb wrote:
二次大戰德軍突擊砲/驅逐戰車考證
...(恕刪)

三號突擊砲(Sturmgeschütz III的首款量產型A型從1940年一月到五月總計生產卅輛,其中廿四輛裝備國防軍640、659、660、665突擊砲兵連(Sturmartillerie-Batterie,1941年二月統一改稱突擊砲連Sturmgeschütz-Batterie);六輛則裝備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LSSAH)機械化步兵團的突擊砲兵連。每個突擊砲兵連下轄三個突擊砲兵排,每排兩輛。這些突擊砲兵連皆投入法國以及後續的巴爾幹、俄國戰場。

後來因波卡基村(Villers Bocage)戰鬥震懾盟軍的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虎式戰車王牌,當時LSSAH突擊砲兵連的Michael Wittmann下士即在1941年七月十二日於烏克蘭基輔地區擊毀六輛T-34/76,並因此戰功獲頒二級鐵十字勳章。他當時的座車是三號突擊砲A型,暱稱Buzzard (鵟/獵鷹)。
二次大戰德軍突擊砲/驅逐戰車考證

自1940年六月起,三號突擊砲的第二款量產型B型即開始生產至1941年五月,總計生產三百輛。除履帶加寬、發動機與變速箱更換外,B型與A型在外形上最顯著的差異在於B型將前方履帶支輪改向更前方,以避免履帶沉降過度而在轉動時敲擊驅動輪。因此三號突擊砲B型的三個支輪間距不一致。由模型的支輪間距來看是B型,但驅動輪的外形卻是A型。

由於突擊砲的戰術效益頗高,因此自1940年八月起,獨立突擊砲兵戰術組織的編制即擴大為突擊砲兵營(Sturmartillerie-Abteilung,1941年二月統一改稱突擊砲營Sturmgeschütz-Abteilung):每個突擊砲兵營下轄三個突擊砲兵連,總計十八輛。之前陸續成立的突擊砲兵連則併入不同的突擊砲兵營運作:

• 突擊砲兵640連:1940年三月成立,1940年四月配屬大德意志步兵團運作,1942年擴編為大德意志突擊砲旅
• 突擊砲兵659連:1940年三月成立,1940年八月擴編為突擊砲287營
• 突擊砲兵660連:1940年三月成立,1941年春季併入突擊砲600營
• 突擊砲兵665連:1940年四月成立,1941年夏季併入突擊砲600營
• 突擊砲兵666連:1940年五月成立,1940年八月併入突擊砲184營
• 突擊砲兵667連:1940年七月成立,1942年三月擴編為突擊砲667營

本車隸屬1941年四月成立的突擊砲226營(Sturmgeschütz-Abteilung 226),營徽為一輛突擊砲。

二次大戰德軍突擊砲/驅逐戰車考證

突擊砲226營與1940年成立且可能配發三號突擊砲A型的早期突擊砲兵連沒有交集,加上A型僅生產卅輛,因此本營成立初期應只配屬三號突擊砲B型。
二次大戰德軍突擊砲/驅逐戰車考證
二次大戰德軍突擊砲/驅逐戰車考證
二次大戰德軍突擊砲/驅逐戰車考證
2018-02-06 12:55 發佈
三號突擊砲G型早期量產型,突擊砲286營復原塗裝,1944年底於烏克蘭基洛夫格勒

達斯維達 wrote: 三號突擊炮早期型,看那炮盾...(恕刪)

這輛Littlefield的收藏品原是芬蘭於1943年夏季向德國購買的三十輛三號突擊砲G型之一,屬於G型的早期量產型。G型後期量產型的豬鼻砲盾(Saukopfblende, 正式名稱是Topfblende)在1944年二月才開始使用。然而G型已經是三號突擊砲的最終系列車款,自1942年十二月至終戰之際總共生產了約八千輛,為三號突擊砲的主流。若要說三號突擊砲的早期型,那應該指的是A型至E型裝備7.5 cm StuK 37 L/24短砲管戰車砲作為步兵火力支援的衍生型;後續的F型、F/8型、G型都已換裝不同倍徑的7.5 cm StuK 40長砲管戰車砲作為戰防用途,因此也稱為四〇突擊砲Sturmgeschütz (StuG) 40。

原車序號Ps.531-16,由三號突擊砲主要生產工廠Alkett (Altmärkische Kettenwerk GmbH)廠製造,在芬蘭服役時並無擊毀敵戰車的紀錄。Littlefield購置後即改換成全車暗黃色的德軍制式塗裝。

1943年2月18日,德國陸軍總部頒布新的裝甲車輛三色迷彩塗裝規範。此規範要求車輛出廠時為暗黃底色,並統一配發桶裝深橄欖綠及紅棕兩種標準塗料色漿,由各單位維修保養部門自行以溶劑調製塗料,並根據現地環境與氣候狀況以此兩色繪製迷彩條紋。因此從1943年起,德軍裝甲部隊車輛展現了林林總總各式迷彩。這輛三號突擊砲G型早期量產型實際服役的時間點應是三色迷彩實施期間,但不代表野戰部隊必須在出廠時的暗黃底色上塗佈迷彩。

大嘴盧魚 wrote: 世界上什麼都有人收藏...(恕刪)

車尾左側紅白底雙十字徽章為德國國防軍獨立突擊砲286營(Sturmgeschütz-Abteilung 286)的營徽。該營於1943年10月1日成軍,1944年2月14日擴編為突擊砲286旅(Sturmgeschütz-Brigade 286)。1943年十二月間突擊砲286營隸屬南方集團軍第一裝甲軍團第五十二軍,在第二任營長Albert Bausch上尉率領下,於烏克蘭基洛夫格勒(Kirovograd)地區擊毀逾70輛敵戰車與21門敵戰防砲。Bausch上尉個人累計擊毀29輛敵戰車,也因此功勳在1944年2月10日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並在擴編後晉升少校旅長。


1944年8月29日Bausch少校於羅馬尼亞陣亡,旅長遺缺則由一營營長Paul Dahms上尉(右)暫代。此照片在1943年與1944年之交攝於基洛夫格勒,當時Dahms仍為中尉。背景的突擊砲286營車輛即具備方形砲盾的三號突擊砲G型早期量產型。該車具斑點狀迷彩塗裝,也可能是在暗黃底色上覆蓋的白色冬季雪地迷彩隨機剝落所呈現的斑駁外觀。前景左方著圓形頭盔者隸屬第二空降獵兵師(2. Fallschirmjäger-Division),該師當時抽調至第五十二軍與突擊砲286營協同作戰。Dahms上尉於1944年11月3日亦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
烏曼會戰Michael Wittmann戰績

德國侵俄之役初期的烏曼會戰期間,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機械化步兵團突擊砲兵連Michael Wittmann下士在1941年7月12日以三號突擊砲A型伏擊俄軍戰車的事蹟可參考 The Story of Point 65.5。針對當日的戰績,德軍紀錄也是六輛T-34/76。


關於Wittmann擊毀的俄軍戰車型號仍有諸多爭議。此網頁雖未交代資料來源,但其他文獻如Kurowski與Agte等較權威的著作也未指稱當時的俄軍戰車型號。T-26的說法散見於中文網頁以及小林源文的漫畫,也有說是BT系列高速輕戰車。當然以1941年中的時間點而言,蘇聯的戰車骨幹為近萬輛T-26及近七千輛BT-2、BT-5、BT-7,這些也是早期三號突擊砲較易對抗的俄軍戰車。然而Wittmann在1941年7月12日在基輔西方區域遭遇的俄軍戰車部隊到底為何,看來還是需要更多的文獻資料來解疑。

烏曼會戰德軍欲圍殲的是蘇聯第六軍團與第十二軍團殘部,其中第六軍團下轄的第四機械化軍擁有當時最多的T-34。在1941年6月22日侵俄之役發起時,蘇聯總計有近一千輛妥善可用的T-34,其中約六成配發在基輔特別軍區,而此軍區第四機械化軍下轄的第8與第32戰車師就擁有三百餘輛。當時要在戰場上遭遇T-34,就屬基輔附近的機率最高,而這也是Wittmann所屬的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機械化步兵團的作戰區域。

三號突擊砲A/B/C/D/E型皆裝備24倍徑短砲身7.5 cm StuK 37,標準攜行彈藥包括高爆彈(HE)、穿甲彈(AP)、煙幕彈以及高爆戰防彈(HEAT)。裝備43倍徑長砲身7.5 cm StuK 40的三號突擊砲F型在1942年三月才開始生產。此照片應該是1942年夏秋之際德軍突擊砲縱隊開赴史達林格勒時所攝。縱隊之首即L/43長砲身F型,其餘為L/24短砲身型號。


至於早期的短砲身三號突擊砲能否對抗俄軍重/中戰車,根據突擊砲185營(Sturmgeschüz-Abteilung 185)的紀錄,該營自1941年6月22日侵俄之役開始到當年年底此役結束為止,總計擊毀俄軍91輛各式戰車,自身損失9輛突擊砲。自1942年2月20日至4月9日止,總計擊毀2輛KV-2、29輛KV-1以及27輛T-34,自身損失8輛突擊砲。這些擊毀紀錄只統計交戰後起火或嚴重損毀的敵戰車,不包括戰損而可修復者。因此雖然三號突擊砲初始的任務規劃並非專職戰防,但因對戰車表現優異且生產簡易,戰爭中後期以突擊砲構型衍生的驅逐戰車甚至有取代戰車的趨勢。

第一代7.5 cm Granate 38 HL高爆戰防彈(HEAT)在1939年六月就已服役,也在東線戰場使用。該彈種理論上有45 mm的穿甲能力,且因使用金屬噴流穿甲,穿甲力並不隨距離而有差異。第二代具70 mm穿甲能力的Gr. 38 HL/A則要到1941年底才服役,而這也可能是前述突擊砲185營在1942年初對蘇聯重/中戰車取得高交換比的部份原因。
易混淆的四號戰車底盤改裝車款

四號突擊砲(Sturmgeschütz IV)和四號驅逐戰車(Jagdpanzer IV)及其衍生的70倍徑長砲管四號戰車(Panzer IV/70 "Lang")雖然都使用四號戰車底盤,但卻是不同的裝甲車輛。

Jagdpanzer IV專職戰防,皆配發於裝甲師/旅轄或獨立戰車驅逐營(Panzerjäger-Abteilung). 本型車是1943年八月庫斯克突出部的衛城作戰結束後,Vomag廠依希特勒之要求開始發展以替代四號戰車(雖此目標從未成真)。本來準備搭載與豹式戰車戰車砲同型的7.5 cm PaK 42 L/70,但因庫存不足而先採用7.5 cm PaK 39 L/43 (Jagdpanzer IV預量產型)以及7.5 cm PaK 39 L/48 (Sd.Kfz. 162 Jagdpanzer IV Ausf. F - 表示使用四號戰車F型的底盤,但將正面的垂直裝甲改為斜面裝甲)。


搭載48倍徑戰防砲的初期量產型Jagdpanzer IV自1944年一月到十一月共計生產近八百輛。使用過程中除前方裝甲增厚外,外觀上較大的變化是1944年五月開始廢除砲口制退器以避免貼近地面的火砲射擊時揚塵過大遮蔽乘員視線或暴露位置。此外與四號戰車相同,自1944年九月後出廠時不再附加防磁塗裝(Zimmerit),履帶支輪也由四個改為三個。

之後搭載70倍徑長砲管戰防砲的兩種衍生型即為Sd.Kfz. 162/1 Panzer IV/70 (V)與Panzer IV/70 (A)。其中V為Vomag廠;A為Alkett廠,即三號突擊砲的生產廠。(V)構型僅將底盤換為四號戰車H/J型,正面維持斜面裝甲的改裝;(A)構型則直接使用四號戰車H/J型的原始底盤,正面不改為斜面裝甲。如此可在犧牲車體總高五十公分的代價下節省製造時間,也因此(A)構型的上部結構與底盤在外觀上有明顯的段差。




搭載70倍徑戰防砲的Panzer IV/70 (V)自1944年八月到終戰共計生產近千輛,而Panzer IV/70 (A)在同期間只生產約三百輛。與初代量產型相同,自1944年九月後出廠時不再附加防磁塗裝,履帶支輪也由四個改為三個。

Sd.Kfz. 167 StuG IV則是多用途突擊砲,自1943年底至終戰總計生產千逾輛,大部份皆配發步兵師。本型車是Krupp廠將三號突擊砲G型的上部結構(搭載7.5 cm StuK 40 L/48)與四號戰車底盤結合,以填補1943年十一月Alkett廠遭空襲損失的三號突擊砲產能。因此1944年二月之後三號突擊砲G型後期型特有的豬鼻砲盾(Saukopfblende, 正式名稱是Topfblende)也一併轉嫁到StuG IV身上了。StuG IV雖使用三號突擊砲G型上部結構,但其駕駛室改為方形突出於左前側,為外觀辨識的特徵之一。


在外形上,四號突擊砲和四號驅逐戰車都使用四號戰車底盤,也都具有鑄造式豬鼻砲盾。但從車身正面裝甲、上部結構以及砲身長度還是足以分辨。
玩SEGA 5代大戰略2時,如果沒錢,我都會生產驅逐戰車和突擊砲來替代主戰車,最常用的是 3號突擊砲F 型和黃鼠狼
其實4號的底盤比3號更適合拿來改成突擊砲,雖然3號也有裝但4號拿來裝105mm炮支援步兵絕對是無敵大殺器。
不反中 不反共 專打SB開腦洞
三號突擊砲G型早期量產型,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裝甲擲彈兵師武裝親衛隊突擊砲營,1943年三月初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



此輛三號突擊砲G型早期量產型隸屬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裝甲擲彈兵師(SS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武裝親衛隊突擊砲營(SS-Sturmgeschütz-Abteilung),時間點在1943年三月初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當時該營編制三個突擊砲連,總計廿二輛:九輛搭載7.5 cm StuK 40 L/43的三號突擊砲F型以及十三輛搭載7.5 cm StuK 40 L/48的三號突擊砲G型,且整場戰役全未損失。
kruppag123 wrote: 其實4號的底盤比3號更適合拿來改成突擊砲,雖然3號也有裝但4號拿來裝105mm炮支援步兵絕對是無敵大殺器。

你講的是Sturmhaubitze (StuH) 42突擊榴彈砲,以三號戰車F/G型底盤,搭載由10.5 cm leFH 18榴彈砲改造的10.5 cm StuH 42 L/28榴彈砲。此突擊榴彈砲是因應三號突擊砲F型及後繼衍生型改換長砲管戰車砲轉職戰防而生,以彌補應付軟性目標的火力缺口。除了延續三號突擊砲作為步兵支援的原始用途外,亦使用相同車體以簡化野戰部隊的維修保養。


StuH 42首先配發突擊砲185營三連,並在1942年11月22日開始實戰測試,而後在1943年中起開始配發獨立突擊砲營/旅,與長砲管三號突擊砲相互搭配。也因其特有的發展應用思維而極少配發師屬突擊砲營。StuH 42在實戰中幾乎皆作為對付軟性目標之用,但亦配發少量成形裝藥彈以攻擊碉堡或裝甲車輛。 

此外,四號戰車底盤衍生的車款本就比三號戰車底盤衍生者多,應用比較廣泛,搭載的火砲等級也較高。只是三號突擊砲的高性價比及長期持續大量部署形塑既定印象而已。

三號戰車底盤衍生攻擊用途車款:

• Sturmgeschütz (StuG) III突擊砲: 7.5 cm StuK 37 L/24; StuK 40 L/43; StuK 40 L/48戰車砲




• Sturmhaubitze (StuH) 42突擊榴彈砲:10.5 cm StuH 42 L/28 (leFH 18改)榴彈砲 



• Sturm-Infanteriegeschütz 33B突擊步兵砲:15 cm sIG 33/1重步兵砲


四號戰車底盤衍生攻擊用途車款:

• Sturmgeschütz (StuG) IV突擊砲: 7.5 cm StuK 40 L/48戰車砲,作為遭盟軍大規模空襲後三號突擊砲生產受阻的替代方案


• Sturmpanzer IV (Brummbär)突擊砲:15 cm StuH 43 L/12榴彈砲


• Jagdpanzer IV; Panzer IV/70驅逐戰車:7.5 cm PaK 39 L/43; PaK 39 L/48; PaK 42 L/70戰防砲,預計作為四號戰車替代品



• Nashorn戰車驅逐車:8.8 cm PaK 43/1 L/71戰防砲


• Hummel自走榴彈砲:15 cm sFH 18/1 L/30重榴彈砲

redshoulder wrote:
你講的是Sturmhaubitze...(恕刪)

您應該是誤會我的意思了4號戰車在本質上是一種3號戰車的簡化體,將3號使用的扭力桿(當時算新科技)式懸吊改成一般大型載重車輛普遍使用的板簧式懸吊(現在路上跑的大卡車承重輪差不多也都是這種的)。這種懸吊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耐用、承重大、不占車內空間(不用插十幾支鐵棍穿過車體底部)、相對造價低,但缺點是避震行程很短而且很硬所以越野能力差而且坐起來很癲(有沒有座過卡車的後斗)。

也因此4號戰車的車體承重極限大約在28-30噸而3號戰車大約在25噸左右。而也就因為底盤本身就是沉重的格局所以4號戰車對於大口徑火炮的後座力承受能力就大於採用主要是針對機動性設計的3號戰車,而且由於車身比3號長了大約40公分底盤又沒有占了一定空間的扭力桿所以4號戰車的改進幅度比3號大了很多。

也因此如果4號戰車搭載105mm榴彈砲的話前方的裝甲版一定能再增厚而且車室更大能塞更多的砲彈,這對於支援步兵作戰而言效果會高於3號突擊砲,像灰熊就改的太過了但支援步兵作戰效果巨大,這對於從42年以後因為大量生產戰防砲與砲彈嚴重壓縮了野戰砲兵彈藥與火炮產能的德國步兵有很大的幫助(庫斯克戰役中缺乏足夠的野戰榴砲砲彈讓德國人吃了不小的虧)。
不反中 不反共 專打SB開腦洞
kruppag123 wrote: 也因此如果4號戰車搭載105mm榴彈砲的話前方的裝甲版一定能再增厚而且車室更大能塞更多的砲彈,這對於支援步兵作戰而言效果會高於3號突擊砲,...(恕刪)

四號戰車底盤設計確實如您所言有利於搭載較大口徑火砲。但四號戰車因需求孔急,並無搭載10.5 cm榴彈砲突擊砲化的過渡構型,而是直上已達底盤承載極限,搭載15 cm StuH 43 L/12榴彈砲的Sturmpanzer IV (Brummbär)突擊砲。


撇開三號戰車底盤StuH 42突擊榴彈砲的特殊發展需求,以戰略生產考量及結構簡化性而言,10.5 cm leFH 18榴彈砲最佳的載台其實是二號戰車底盤,亦即胡蜂式自走榴彈砲(10.5 cm Leichte Feldhaubitze 18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 “Wespe”)。


直到胡蜂式自走榴彈砲位於波蘭華沙的生產工廠在1944年六月為俄軍佔領後,才有將10.5 cm leFH 18榴彈砲改裝於四號戰車底盤原搭載15 cm sFH 18重榴彈砲的Hummel自走榴彈砲者,稱為Hummel-Wespe,但在終戰前僅生產十輛左右。


四號戰車底盤用於搭載10.5 cm leFH 18榴彈砲的嘗試僅見於1942至1944年同場競標的Alkett/Rhinemetall-Borsig廠10.5 cm leFH 18/40/2 L/28 (Sf) auf Geschuetzwagen III/IV (上)與Krupp廠10.5 cm leFH 18/1 L/28 auf Waffenträger IVb (中二)。Krupp廠的原型車先使用縮短的四號戰車底盤,由八個路輪減少至六個,但輪徑增大以增加承重;之後再改為與Alkett廠原型車相同的Geschüetzwagen III/IV底盤(下)。此底盤為四號戰車底盤保留發動機與懸吊機構,但改換三號戰車驅動與轉向系統而成的混合體,並移除車體前側機槍。




然而這兩者都是預期由機械化部隊使用的榴彈砲載具(Waffenträger),設計特點在於火砲可裝置於車上發射,亦可卸載後在地面上發射,以避免車載時的射角限制;卸載後的火砲亦可拖曳,以便騰出車體空間容納更多彈藥。為此Krupp廠的設計還包括車體後方兩側的液壓折疊式吊臂以操作火砲裝卸,也因吊臂伸展外形類似蚱蜢後腿而獲得「蚱蜢」(Heuschrecke)稱號。



然而在1943年底、1944年初的時間點,四號戰車的生產有其戰略優先性,加上搭䵧15 cm sFH 18/1 L/30重榴彈砲的Hummel自走榴彈砲(Geschüetzwagen III/IV底盤)、搭載10.5 cm leFH 18/2 L/28榴彈砲的Wespe自走榴彈砲(二號戰車底盤)以及搭載15 cm sIG 33步兵砲的Grille自走步兵砲(38(t)戰車底盤)皆已量產,以四號戰車底盤搭載10.5 cm leFH 18榴彈砲的設計終遭擱置。



此外,自走榴彈砲實戰中並非在第一線接敵,而是與野戰砲兵相同於後方依標定座標間接射擊。其機械化的目的是為了跟上機械化部隊的行進速度,同時使馬匹無法拖曳的大口徑火砲也具有機動性。因此自走榴彈砲的裝甲至多為抵禦噴濺砲彈碎片或小口徑槍械的程度;其開放式戰鬥室頂部也可用帆布覆蓋以排除部份外物。

四號戰車底盤除了搭載10.5 cm leFH 18榴彈砲未能量產之外,搭載10.5 cm K 18重加農砲(schwere Kanone)的10.5 cm K gepanzerte Selbstfahrlafette “Dicker Max”原型車亦未量產。


此車款因搭載的10.5 cm K 18重加農砲彈道較平直且射程較遠,因而作為戰車驅逐車使用,但因後續搭載8.8 cm PaK 43/1 L/71戰防砲的Nashorn戰車驅逐車(Geschützwagen III/IV底盤)表現更佳,因此兩輛原型車自1941年五月至翌年底在戰車驅逐521營(Panzerjäger-Abteilung 521)實戰測試後即取消開發。該營亦在1943年二月隨德軍第六軍團於史達林格勒遭圍殲。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