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二次大戰德軍四號戰車考證

四號戰車G型,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裝甲擲彈兵師武裝親衛隊戰車一團,1943年二月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

kwang411 wrote:


...(恕刪)

這輛戰術編號615的四號戰車G型為武裝親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簡稱LSSAH)裝甲擲彈兵師武裝親衛隊戰車一團「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SS-Panzer-Regiment 1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二營六連一排排長座車,時為1943年二、三月間東線戰場第三次卡爾可夫(Kharkov)戰役期間。


有鑑於東線戰場裝甲部隊面對俄軍中/重戰車火砲效力不足的窘境,德國自1942年三月開始量產首款裝備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戰車砲的四號戰車F2型,並自六月起改稱四號戰車G型。G型歷經數次小改款增加裝甲厚度,最後在1943年四月開始裝備7.5 cm KwK 40 L/48戰車砲,亦即後繼四號戰車衍生型的標準武裝。G型可謂四號戰車由初始7.5 cm KwK 37 L/24短砲管步兵支援構型演進至長砲管對戰車構型的過渡款。

LSSAH裝甲擲彈兵師在1942年十月由LSSAH機械化師(SS-Divison (mot.) LAH)擴編成立。下轄的武裝親衛隊戰車一團也由營級單位擴編為兩營七個戰車連(八連未編成)。其中四連為重戰車連,配屬虎式戰車H1初期量產型以及作為對軟性目標火力輔助的三號戰車J型。此虎式重戰車連在1943年七月底衛城作戰結束後即獨立擴編為武裝親衛隊第101重戰車營(schwere SS Panzer-Abteilung 101)。LSSAH裝甲擲彈兵師在編成時刻正於法國整補。1942年十一月底參與佔領南法維琪政權自治區的軍事行動,隨後於1943年1月11日劃歸東線南方集團軍,參與馮•曼斯坦元帥所籌劃的「反手拍」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以緩解1942年底史達林格勒大敗之後,德軍在東線南方戰場幾近全盤崩潰的險峻局勢。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的LSSAH戰車團並未滿編:
• 團部配屬三輛三號指揮戰車(Befehlspanzer III,戰術編號554、555、556)以及三輛二號戰車(戰術編號557、558、559)作為偵察之用。



• 兩營部各配屬一輛四號戰車G型以及三輛三號指揮戰車,下轄四連(缺三連與八連)。
• 除虎式重戰車(四)連外,各連(X)連部配屬兩輛四號戰車G型(戰術編號X05、X04),下轄一、二兩排(缺三排)。三連未參與此戰役、四連則有九輛虎式戰車H1型以及十輛三號戰車J型。




• 各排(Y)配屬四輛四號戰車G型(戰術編號XY5、XY6、XY7、XY8)。













因此在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LSSAH戰車團在編制上的裝甲主戰力為52輛四號戰車G型、九輛虎式戰車H1型與十輛三號戰車J型。在此之後,虎式重戰車連於1943年五月由四連換為13連、八連於同年七月衛城作戰前編成;在此同時,一營的四個戰車連轉隸新成軍的武裝親衛隊第12裝甲擲彈兵師,戰力缺口後續以豹式戰車連補齊。

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LSSAH戰車團的塗裝形式至今仍有爭議。一派的說法是在暗黃底色上施以冬季白色塗料,戰術編號為實心紅字。底色為暗黃色或鐵灰色尚無定論,因為四號戰車G型由1942年三月至1943年六月的生產區間,絕大部份正處於全車鐵灰色塗裝以及北非與俄羅斯南部區域指定的全車暗黃色或熱帶迷彩(暗黃底色附帶四分之一以下區域橄欖綠)並存的時期,而三色迷彩規範在1943年2月18日才頒布。然而以該團先前在法國整補時的照片可知其戰術編號的呈現方式是在底色上加白框。該團派赴東線前雖接收新戰車,但應仍維持原本的戰術編號形式。施以冬季白色塗料後,字體外緣白框與之混為一體,因此使底色的字體變得纖細。



這項說法可以團部戰術編號555的三號指揮戰車砲塔後方貯物箱編號作為證據,然而就部份白色塗料剝落後的照片卻也不易研判戰術編號是底色抑或底色之外的色彩。



此外,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的LSSAH戰車團四號戰車G型皆在車體左側置放的兩個預備路輪後方設置一貯物箱。十字國徽繪在箱上,而非車體上。樓主模型在這點上與史實有所出入。

戰爭中後期常見的裝甲側裙(Schürzen)間隙裝甲在此時尚未成為標準配備。裝甲側裙發展之初是為了抵禦俄軍慣用的戰防步槍,因此戰車在垂直裝甲薄於40公釐與30度傾斜裝甲薄於30公釐的部位皆以裝甲側裙防護。裝甲側裙在1943年二月底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剛完成測試,三月即由希特勒下令加裝於突擊砲、三號戰車、四號戰車及豹式戰車。因此以四號戰車而言,僅有G型後期量產批、H型及最終的簡化版J型在出廠時附掛裝甲側裙(1944年九月起車側改為輕量化網狀側裙Drahtgeflecht)。戰場現地加裝裝甲側裙則由1943年六月開始進行,正好趕上七月的衛城作戰。由於裝甲側裙也能藉提早引爆彈頭干擾金屬噴流而有效抵禦二次大戰時期的高爆戰防彈(HEAT),因此在不使用戰防步槍的西線戰場仍持續存在。
2018-02-05 17:23 發佈
四號戰車J型最終生產款,第二裝甲師戰車三團,1944年底突出部之役

貝克伍德 wrote: 

...(恕刪)

本模型為四號戰車J型的最終改款,時間點為1944年十二月之後。三叉戟為第二裝甲師在1944年以後所採用的師徽。

第二裝甲師在1943年七月參與衛城作戰後,於東線連串撤退防禦作戰中損失不輕,最終在年底派赴北法亞眠(Amiens)整補。1944年一二月間該師戰車三團(Panzer-Regiment 3)開始接收新戰車。戰車三團下轄兩營共八個戰車連:一營為豹式戰車營,共配發79輛豹式A型(或夾雜少數修復後的豹式D型);二營則由98輛四號戰車H型後期量產批以及J型初期量產批所組成。此時期第二裝甲師也開始採用三叉戟師徽,而戰車三團所屬的四號戰車車身與砲塔皆有防磁塗料,砲塔裝甲側裙上的戰術編號為白框字,也具備特定斑駁條紋模式的三色迷彩。





四號戰車J型為此系列戰車的最終衍生型,將H型大幅簡化以提升量產速度。四號戰車J型取消砲塔電動旋迴系統改採手動,因此車身尾部位於圓筒狀發動機排氣消音器旁的砲塔旋迴系統發電機排氣消音器也不復存在。這是J型與H型在外觀上的最大差異。


以此判斷,1944年初至諾曼第戰役期間,第二裝甲師戰車三團二營八連的825號為四號戰車H型。此外834號為J型,因其車體序號89589清楚標示於右前方(自86394至86573以及89541之後的車體序號皆屬於J型)。而802號則不明。

第二裝甲師參與了1944年夏季的諾曼第戰役,在連串撤退防禦作戰後於同年九月撤至近德比邊境的比特堡(Bitburg)再次整補。隨後在同年十二月劃歸第五裝甲軍團第四十七裝甲軍,投入突出部之役,與第26國民擲彈兵師及裝甲教導師共同作為巴斯通(Bastogne)攻略作戰的主力。此時該師的裝甲戰力為58輛豹式戰車、27輛四號戰車及48輛突擊砲,

本模型應為第二裝甲師於比特堡整補或突出部之役以後所接收的款式,也是四號戰車J型的最終改款。四號戰車J型於1944年八月起將圓筒狀發動機排氣消音器改為雙管式排氣消音滅焰器;九月起取消防磁塗料並改用網狀裝甲側裙;十月起將外翻式車長瞭望塔蓋改為平移式;十二月起將履帶支輪由四個改為三個以提升量產速度。這些特徵除網狀裝甲側裙以外,都可見於本模型。


然而本模型車側裝甲側裙掛架有齒狀突起,這是延續1943年十月起為防止裝甲側裙脫落而採用的改良設計,但並非搭配網狀裝甲側裙的長桿狀掛架形式。此外,當時的車輛塗裝與戰術編號形式是否與模型相同仍待考證。

初始裝甲側裙掛架(1943年三月至十月)



齒狀突起裝甲側裙掛架(1943年十月起)





網狀裝甲側裙長桿掛架(1944年九月起)


四號戰車H型最終生產款,前敘利亞陸軍捷克T-40/75戰車



2009年過世的美國億萬富翁兼戰車迷Jacques Littlefield收藏的四號戰車,就是以色列在1967年六月上旬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俘獲的敘利亞戰車,前身為捷克T-40/75,亦即二次大戰德軍四號戰車。本車車體序號89457,屬四號戰車H型的最終生產批。四號戰車車體序號自86394至86573之間以及89541之後者皆屬於J型。

1945年五月德國投降之後,蘇聯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東北方四十公里的米洛維采(Milovice)設立貯放場存放繳獲的德國戰車,其中以大戰中後期德軍裝甲部隊的骨幹四號戰車為數最多。在1946年一月此貯放場已有可運作的四號戰車各衍生型達165輛,同時大量備份零件也存於布拉格西北方九十公里特普利采(Teplice)的前德軍戰車維修廠。由於戰利品數量龐大,捷克陸軍便以四號戰車作為補足T-34/85數量前充實軍力的過渡方案。因此1946年在境內各處蒐集殘留的彈藥,並將境內102輛四號戰車殘骸從中拼裝復原了八十輛。於是到1947年一月已有245輛可運作的四號戰車各衍生型,陸續編入捷克陸軍操作,並一直使用至1954年末為止。

捷克陸軍使用的四號戰車全為裝備不同倍徑7.5 cm KwK 40長砲身戰車砲的四號戰車G型、H型與J型;由殘骸拼裝復原者也有底盤與砲塔分屬不同型號的混合,但遇7.5 cm KwK 37 L/24短砲身戰車砲則皆換裝為7.5 cm KwK 40 L/48長砲身戰車砲。這些在捷克陸軍使用的德製四號戰車從此不分型號、亦無稱謂,直到1949年才賦予T-40/75名稱。T-40/75在車長頂塔上可裝置半月形軌道以安裝俄製12.7 mm DShK重機槍,並如德軍一般在砲塔周圍安裝裝甲側裙(Schürzen)。但裝甲側裙對冷戰時期的戰防武器已無效用,只是聊備一格。

除四號戰車之外,三號突擊砲也是捷克米洛維采貯放場為數龐大的車款,且前德軍三號突擊砲專門維修廠就設在布拉格以北九十五公里的傑欽(Děčín)。這些戰利品也為捷克陸軍所用,巔峰期曾編制126輛三號突擊砲,直到1953年十一月除役為止。

敘利亞在1950至1951年間從法國購得四十輛各式德製戰甲車,包括十輛左右的長砲身四號戰車各衍生型與拼裝車、九輛三號突擊砲G型與F型、六輛四號驅逐戰車(Jagdpanzer IV)、五輛Sd.Kfz. 165熊蜂式(Hummel) 15 cm自走榴彈砲車。但這些向法國購買的車輛數年後多因機件老化維修不易而狀況不良,因此當捷克剛除役德製武器時就向其接洽購買。1955年四月底捷克同意出售四十五輛T-40/75 (每輛4500英鎊,約當今日十一萬美元)以及十二輛三號突擊砲G型(每輛3250英鎊,約當今日八萬美元)予敘利亞,並在同年十一月初運達。1965年十二月敘利亞再由西班牙購得十七輛四號戰車H型及六輛三號突擊砲G型,皆為德製原裝且出廠後運抵西班牙即未曾用以作戰者。


敘利亞西境與以色列東北境隔約旦河及戈蘭高地相接壤。敘利亞在1964至1965年間企圖將約旦河引流改道藉以切斷以色列灌溉飲用水,於是引發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衝突。敘利亞將部份四號戰車部署於戈蘭高地的固定陣地中,凌空砲擊騷擾以色列屯墾區。這些四號戰車中有兩輛為以色列裝備105 mm戰車砲的英製百夫長(Centurion)主戰車所擊毀,其它若干棄置。


1967年六月上旬的六日戰爭中,敘利亞乘以色列突襲埃及時,由後方突入以色列國境,但終被迅速擊敗埃及而回防的以色列軍隊所擊敗,連帶使戈蘭高地落入以色列之手直至今日。戰役當時敘利亞的裝甲部隊主力為T-54/55,搭配二戰時期的T-34/85與德製戰甲車。由於敘利亞軍隊的指管通情體系實在過於落後,在以色列裝甲部隊於1967年6月10日戰役最終日由北方黎巴嫩邊界迂迴包夾全力反擊時,敘利亞裝甲部隊就在十五小時內被殲滅了四分之一。

參與六日戰爭的敘利亞德製戰甲車包括四號戰車及三號突擊砲各約廿餘輛、四號驅逐戰車六輛。四號戰車中,新近由西班牙購得者因狀況佳,應皆參戰;由捷克購得者應佔部份,而最早由法國購得者應已老舊不敷戰鬥需求。戰役期間以色列陸軍及空軍摧毀十輛四號戰車、至少三輛三號突擊砲、一輛四號驅逐戰車;同時繳獲四輛四號戰車、一輛三號突擊砲。其餘由敘利亞部隊自行破壞棄置者數目不明。


許多敘利亞德製戰甲車殘骸至今仍棄置於戈蘭高地,甚至在層層塗料風化後還能看到原始德軍十字國徽。



繳獲者則持續公開展示。



六日戰爭也是二次大戰德製戰甲車的謝幕演出。在二次大戰結束廿二年後,最後一輛德製四號戰車於1967年6月10日為以色列Sherman M-50戰車所擊毀。該型戰車換裝法製AMX-13輕戰車的75 mm M-50戰車砲,為世稱「超級薛曼」戰車之一款。同時敘利亞的德製戰甲車也未能擊毀任何以色列戰車。六日戰爭後敘利亞即將所有老舊德製戰甲車除役,在蘇聯協助下全面升級為華沙公約組織一線蘇聯製裝備。
redshoulder wrote:
六日戰爭也是二次大戰德製戰甲車的謝幕演出。在二次大戰結束廿二年後,最後一輛德製四號戰車於1967年6月10日為以色列Sherman M-50戰車所擊毀。該型戰車換裝法製AMX-13輕戰車的75 mm M-50戰車砲,為世稱「超級薛曼」戰車之一款。同時敘利亞的德製戰甲車也未能擊毀任何以色列戰車。六日戰爭後敘利亞即將所有老舊德製戰甲車除役,在蘇聯協助下全面升級為華沙公約組織一線蘇聯製裝備。


在近年的敘利亞內戰中,三號突擊砲似乎再次亮相了...

四号作为战前定型的型号,升级空间偏小。胜在消耗工时短,比六号性价比高得多。
虎斑貓 wrote: 在近年的敘利亞內戰中,三號突擊砲似乎再次亮相了... ...(恕刪)

這輛三號突擊砲G型在車頂左側車長艙口前方附加裝甲板,作為12.7 mm Breda SAFAT重機槍座總成,確實是敘利亞陸軍的改裝形式。



但照片這輛車似乎鏽蝕嚴重,感覺是棄置已久的殘骸或合成照片。若真的是從展示場或訓練學校拿出來的舊裝備,彈藥來源也是問題。
讚讚讚,樓主寫的很考究,期待也有苦命的三號戰車考證
獨立戰車21營四號戰車F1型及第505重戰車營虎式戰車早期量產型,1943年七月衛城作戰期間於庫斯克突出部北側



此照片攝於1943年7月5日至16日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期間。照片中砲塔戰術編號114的虎式戰車早期量產型隸屬第505重戰車營(schwere Panzer-Abteilung 505);砲塔戰術編號334的四號戰車F1型則隸屬獨立戰車21營(Panzer-Abteilung 21)。這兩支部隊皆劃歸莫德爾(Walter Model)一級上將統帥的第九軍團(9. Armee)下轄第四十七裝甲軍(XLVII. Panzerkorps),於庫斯克突出部(Kursk salient)北側並肩作戰。

此時第505重戰車營、突擊砲245營及突擊砲904營皆劃歸裝甲21旅(Panzer-Brigade 21)指揮,而裝甲21旅為同年6月25日以第20裝甲師(20. Panzer-Division)戰車21團(Panzer-Regiment 21)團部所成立的指揮單位。獨立戰車21營於稍早前的4月26日編成,包括第20裝甲師戰車21團三營營部以及原戰車21團的一、二、九、十二等四連。四連編制的獨立戰車21營在衛城作戰中仍附屬於第20裝甲師運作。

獨立戰車21營的營徽為昂首站立的大象,可見於照片中四號戰車砲塔後方的貯物箱。此外以虛線輪廓描繪的砲塔戰術編號亦是該營戰車的特徵。

根據The Elephant Army饒富趣味的推論,此象徽是因戰車21營營長Wolfgang Darius上尉而來。此Darius姓氏似與波斯裔有所關聯,且令人與西元前五世紀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王朝全盛期的君主大流士大帝(Darius I)產生聯想。而波斯戰象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西元前四世紀開始應用的特種武器。Darius上尉在1943年8月22日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隨後晉升少校。  


1943年春衛城作戰前,這輛由四號戰車G型戰場現地加裝框式天線(frame antenna)的指揮戰車,露出車長頂塔的就是獨立戰車21營營長Darius上尉。本車虛線輪廓描繪的戰術編號I指營部1號車;車體左前方繪有第20裝甲師的師徽,為衛城作戰時該營所屬之上級單位。 砲塔後側則繪有象徽及同樣的戰術編號。



同時期(上二)及1944年一二月間於東線北方戰場(下二)的四號戰車砲塔裝甲側裙(Schürzen)上可見該營象徽及虛線輪廓描繪的砲塔戰術編號。





1944年5月1日Darius少校轉調第四裝甲師裝甲偵察四營(Panzer-Aufklärungs-Abteilung 4)營長,而由Paul Schulze少校接任獨立戰車21營營長。同年六月間隸屬中央集團軍的該營於白俄羅斯比拉羅斯(Bobruysk)遭圍殲;Schulze少校則因指揮部屬突圍成功而獲頒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此時遭擊毀的兩輛四號戰車砲塔裝甲側裙上亦可見該營象徽及虛線輪廓描繪的砲塔戰術編號。


該營殘部後編為戰車21團一營。Schulze少校則在1944年9月25日轉任位於法靈博斯特爾(Fallingbostel)的裝甲教導師教導編成營(Aufstellungsstab Lehrtruppe)營長,統籌第一裝甲兵學校(Panzertruppenschule I)訓練與撥補裝甲教導師(Panzer-Lehr-Division)事宜。1945年四月終戰前,Schulze少校指揮僅有五輛豹式戰車的戰鬥群(Kampfgruppe Schulze)以及增援的Rudolf Fehrmann中尉六輛以戰損車輛零件拼裝而成的虎式戰車群(Tigergruppe Fehrmann),在漢諾威西方約五十公里的比克堡(Bückeburg)與盟軍戰鬥,為其最後一役。
四號戰車的備用路輪

有鑑於東線戰場裝甲部隊面對俄軍中/重戰車火砲效力不足的窘境,德國自1942年三月開始量產首款裝備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戰車砲的四號戰車F2型,並自六月起改稱四號戰車G型。G型歷經數次小改款增加裝甲厚度,最後在1943年四月開始裝備7.5 cm KwK 40 L/48戰車砲,亦即後繼四號戰車衍生型的標準武裝。G型可謂四號戰車由初始7.5 cm KwK 37 L/24短砲管步兵支援構型演進至長砲管對戰車構型的過渡款。

在車款衍生的過程中,車體構型、驅動系統、武裝等主要變更較能清楚界定,而其它細部附屬零件裝備的變化,在不斷現地改裝的情況下就可能很混雜。

四號戰車攜行備用路輪始於G型,但款式在G型生產的中後期才定型。F1/F2型原本不具備用路輪(上二),但後來亦有現地以固定桿加裝的形式(下五)。








備用路輪即使成為G型的標準配備,其安裝形式也曾歷經連串變更。初期有每箱三輪或每箱兩輪附帶固定桿一輪的形式。



而後定型為每箱兩輪,箱壁斜削的標準款式。








G型之後的H型、J型又將備用路輪箱壁提高,以便在兩壁安裝備用路輪固定桿,使其不致在崎嶇地形越野時移位掉落。






前期衍生型亦曾戰場現地加裝。照片中的四號戰車D型即裝備此後期款式備用路輪箱,顯示該車自出廠後至少已存活三年以上。


<blockquote>銀河邊緣的塵埃 wrote: 
原本是想做成沙褐色,但老婆覺得德軍灰比較帥,只好從善如流了...

...(恕刪)</blockquote>
樓主的備用路輪箱屬於箱壁提高、具橫跨兩輪固定桿的後期款式。因此這輛四號戰車F2型應已在戰場存活一年以上,抑或在1943年下半年之後修復回役,才有現地加裝此種後期備用路輪箱的機會。這時間點也與1943年三月後才開始現地加裝的裝甲側裙(Schürzen)相符。

然而德國陸軍總部在1943年2月18日已頒佈三色迷彩規範:暗黃底色上噴塗橄欖綠及紅棕色斑點或條紋。在1943年下半年的時間點尚維持鐵灰色塗裝似乎頗突兀。
拖架與備用履帶

拖架(towing bracket)除了作為曳引用途,也常用來直接懸掛備用履帶,或以插銷連結橫桿固定備用履帶。








亦有現地改裝截斷拖架後,再銲接備用履帶固定橫桿(上),或直接將備用履帶固定架銲接在車體者(下)。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