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潘建偉入選《自然》雜誌2017十大科學人物 獲稱「量子之父」


《自然》雜誌新聞特寫代理主編Brendan Maher表示,《自然》雜誌選出的十大科學人物,是過去一年里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個人,從量子通信到基因組編輯,這些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2017年的科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他們將繼續影響科學。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雜誌為每一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FATHER OF QUANTUM)為題報道了潘建偉,開頭這樣寫道:「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潘建偉入選《自然》雜誌2017十大科學人物 獲稱「量子之父」
今年6月,潘建偉領銜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團隊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打破了此前國際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級」紀錄,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時隔一個多月,這支團隊又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至此,潘建偉團隊已提前完成預先設定的「墨子號」三大科學目標。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當時評價道,「墨子號」系列成果贏得了巨大國際聲譽,標誌著我國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如今,《自然》雜誌的文章提到,潘建偉團隊在量子互聯網方面已遙遙領先。量子互聯網是由衛星和地面設備組成的網絡,可實現在全球共享量子信息,這將使牢不可破的全球信息加密成為可能。就目前而言,潘建偉團隊計劃發射第二顆衛星,並將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展一項新的太空量子實驗。
該雜誌還援引美國馬里蘭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Christopher Monroe的評價稱:潘建偉的過人之處在於能找到關鍵問題且敢於冒險,「擁有他是中國之幸(China is very lucky to have him)」。
2017-12-19 8:11 發佈
回這一篇文的套路,是要酸老共還是酸《自然》好呢?乾脆一起酸吧~

看下面的回復,諸位酸友如期而至
喔??那他造的墨子量子通信衛星白天能用了嗎??

不可能 根據本站z大說 大陸怎會有這技術 自然雜誌一定是被五毛收買了


La_dante wrote:
《自然》雜誌新聞特...(恕刪)
超越Max Planck耶,好了不起呀,何時拿Nobel Prize?啥,Father of Quantum沒被提名過?哈,原來是中國人自封呀。
我們酸友都不會看文章內容啦,看了也看不懂,酸中國人肯定沒差啦,酸完收工
mangchaocs wrote:
回这一篇文的套路,是...(恕刪)
100%会拿炸药奖巴拉巴拉的。但先堵死,炸药奖实际上就没合理过。入围标准和评选准则基本上就是西方那老一套。有兴趣你可以看看。当年中国设置了国内科技奖项就是看透了那群白皮的嘴脸。
La_dante wrote:
《自然》雜誌新聞特寫...(恕刪)

能夠得到諾貝爾獎在說吧、也不想想為什麼亞洲的諾貝爾獎都大部份都是日本人拿走。
OHMLDGG wrote:
我們酸友都不會看文章內容啦,看了也看不懂,酸中國人肯定沒差啦,酸完收工


會這樣回文的一定是量子物理沒學過的白人才敢這樣回。先去查查Max Planck是誰吧。再說,量子糾纏也不是這位自封為量子之父發現的,完成實驗證實的也不是他,拿不到是再自然也不過了。
不吃菜菜小娃 wrote:
能够得到诺贝尔奖在说...(恕刪)
诺奖有个很蛋疼的地方你知道不,在科学方面非得在它认定的几本学术杂志上发表并达到一定程度的认同才能入围。就这点说句实话真对中国方面卡的要死。虽然说这些杂志是西方主流高尖端科技杂志,但中国学术体系和这个有一定程度本质犯冲。不说学术报告经常性的国内封闭性和某些科技的隐藏处理。单单中文对外文翻译这块就干翻一批能通过国家审核可以投稿给他们的科研报告了。而日本说句实话也不多吃亏就吃亏在翻译上。但人家一入围早在话语权上占一席之地,二是成果发表受限少,封闭性低。
最后还有个最蛋疼的东西就是诺奖它不承认集体研发。而大陆科研必谈集体研发。当年胰岛素的事就是这么蛋疼。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