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根據國防部估計第一波的「戰耗動員」為十二萬八千人。
所謂的「戰耗動員」,一位官員說:「就是老共打我們後可能的傷亡數。」
陳肇敏說,目前國軍後備兵力約有三百萬人,只要發布動員令後,
即可在七十二小時內完成報到,「國防部在明年底前可以完成整個後備動員準備工作,
初期在編實動員可達十三萬六千人;擴編動員十三萬六千人;戰耗動員為十二萬八千人。」
那現在問題來了,戰鬥減員伴隨的是裝備的損失
台灣只能生產品質勉強合格的輕武器
像卡車 坦克 步戰車 火炮 飛機 軍艦 導彈 雷達 台灣都無法自產
那台灣在損失大量裝備的情況下,就算能動員三百萬後備軍人參戰,那損失的裝備該如何補充?
另外運輸工具不是被毀就是丟棄在戰場上,那這些三百萬後備軍人該如何機動到前線去堵住缺口?
遺留在戰場上的十多萬傷員,台灣該如何後送?野戰醫院能收容這麼多傷患嗎?
在防禦陣地已經被摧毀的情況下,台灣軍隊該如何在共軍第二波炮火攻擊下把防禦工事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