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嫦娥五號很厲害嗎

聽說自動打包月亮土壤返地

探測器近日已完成著陸器推進子系統正樣熱試車,標誌著嫦娥五號研製工作中的關鍵一步取得成功。

這次任務有望實現中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從月面起飛;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第二宇宙速度
2017-01-24 5:2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嫦娥五號
第一宇宙速度是7.9km/s ,指的是卫星保持在地球轨道上的最小圆周速度。也就是説,小于这个速度,卫星就会掉下来。
第二宇宙速度是11.2km/s ,指逃出地球引力的速度。通俗讲就是如果卫星超过这个速度,就会从轨道"甩"出去。所以去火星,土星,都会大于这个速度。

还有第三宇宙速度 16.7km/s,摆脱太阳系的引力。
這個從月球表面降落,探測后取土,然後再飛回地球,按照計劃是嫦娥系列探測器的最後一個階段了。後面應該會適時啟動載人登月了。
嫦娥五号任务设计得和阿波罗一模一样,轨道舱,登月舱/上升仓,返回舱是分开的。优点是每个环节死重最小化,缺点是需要一次环月轨道上的对接

当年苏联的月球-16取样任务,上升仓和轨道舱一体,浪费了大量燃料在月球上升段,只换来少一次对接。

所以虽然发射重量相近,但是嫦娥5号预计取样的重量是苏联月球-16的20多倍。

也可以看出嫦娥5号任务的技术目的。

这也是1976年月球-20号之后,第一次有人类航天器从另一个星球的重力井返回。

lab2010 wrote:
這個從月球表面降落...(恕刪)
又想到美國上個世紀就登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啊

Oceanian wrote:
这也是1976年月球-20号之后,第一次有人类航天器从另一个星球的重力井返回...(恕刪)

嚴格來說隼鳥號也算。
有了長征5號,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長征9號出來后,就是人類重返月球的時刻~
一直用第二宇宙速度,我保證你到不了月球。

事實上到地月交換軌道前,都要繞不斷用第一宇宙速度繞地球,慢慢加速,擴大繞地軌道,加速等到第二宇宙速度,才進入地月交換軌道,讓月球引力接管,繞月球幾圈,利用月球引力煞車,才會執行登陸。
Oceanian wrote:
嫦娥五号任务设计得和阿波罗一模一样..(恕刪)


這是完全無知。

載人任務與非載人任務,軌道規劃就不一樣。

沒有載人的探月計畫,都回在地球軌道慢慢加速,慢慢擴大軌道範圍,尤其需要做返回動作的太空船,這個加速的過程會更慢。
直到地月交換軌,才給月球軌道來做煞車,這個剎車也會執行得很慢。為何要慢? 有它的原因,自己去科普吧!

阿波羅計畫為了避免人員暴露在宇宙輻射下太久,在地球軌道加速幾圈就直接拋向月球了,月球繞沒幾圈又急急忙忙把太空艙拋進月球表面。同時阿波羅計畫為了人員安全,規劃的軌道是"自動返回軌道",也就是一但出現問題,不執行登陸月表,太空船會自己繞回地球軌道的,這種規劃後來在阿波羅13號事件中,成功的拯救了太空人的性命。

而為了這種軌道規劃與太空船燃料,阿波羅計畫才使用了巨大推力的農神5號火箭。這也是非常大的不同。

阿波羅13號殷鑑不遠,這說明了很多太空任務多有風險,執行成功了再來慶賀、意淫也不遲。
你也知道进出重力井的分离对接不易,变轨delta V代价高昂,从着陆器上起飞离开重力井更是九死一生。是人类行星探索的圣杯

日本隼鸟号一不用在外太空对接分离,二不用克服重力井,唯一一个略有难度难度的环节是第二宇宙速度重返地球,结果还搞砸了。

返回舱完全失控。本来要搞受控式弹道式再入,结果搞成了G力大许多倍的陨石式直接再入。也就是降落伞机构最后工作了一下,所以没有摔得粉身碎骨。

隼鸟号过程搞得复杂无比完全是日本人自己得疏忽,科研目的基本白瞎,拯救过程全靠美国测控网支援。日本负责的取样和再入都近乎完全失败。这水平,和日本“瞳”号卫星自行解体的过程倒是一脉相承


joshpls wrote:
這是完全無知。載人...(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