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這麼一篇文章,從經濟和稅收的角度分析國共內戰勝敗的真正原因。但願台灣經濟能大力發展,否則真到老共要武統那天,還真是沒辦法。
-----------------------------------------------------
打仗就是打钱粮!
在强大的实力面前是不需要谋略的!
1,内战期间,毛泽东和蒋介石到底谁更有钱?答案是毛泽东。
共产党通过土改把地主阶级整个砍了,省去了收税的中间环节,架设基层党组织直接收农业税,连人民币最早都是粮本位的货币 ( 《中国财政史》中可以查到1949年中共财政收入304亿斤,支出567亿斤 )。而蒋介石只能靠长江出海口的关税,因为农业税大头被地主乡绅拿走了。也就是说南京国民政府比中共还穷。
2,如果你不知道蒋介石的军费比毛泽东低,那你永远理解不了为什么国共内战国军打3年就打不动了。
3,在双方都有巨大军费支出的情况下,税收更低的蒋介石先完蛋是理所应当的。
国民党拿着美援和关税,1946年尚能维持攻势,攻势维持了没几个月军饷花完了,就开始印钱,然后开始抢银行,最后开始发金圆券,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依然堵不上军费开支这个大窟窿。
渡江战役爆发前,半壁江山的中华民国48-49财年的税收干脆腰斩,跌到9000万美元(折合粮本位才25亿斤)。
而史料记载同期中共光东北局一家的税收就一百多接近200亿斤的水平,在物质基础上十倍碾压对手。
4,毛蒋两人实力对比如此悬殊,你觉得渡江战役还有悬念吗?划江而治可能吗?
实际上渡江战役确实没怎么打,一渡江对面就崩盘了,国府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组织大规模反扑。
5, 等到1949年解放军占领全国的时候,拥有4亿人口的新中国当年财政收入高达304亿斤,相当于11亿美元,是1946年拥有3亿人口的全盛时期国民政府的整整4倍,折合当时银价差不多2亿两,甚至超过了清代光绪盛世创下的1.5亿两的岁入记录,国民政府经济效率之低下,可见一斑。
6,实际上,根据已有的资料,中共解放区早在1946~1947财年,全面内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光实物粮食的征收能力就达到恐怖的47亿斤。保守估计,中共解放区46~47财年的收入也能达到80亿斤的水平,而同期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2亿美元(折合粮本位货币60亿斤)。
这代表早在1947年,东北失守前,中共解放区其财政收入就远超过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了,甚至达到了蒋介石巅峰时代1936年三亿美元级别的经济实力。
这就是举国体制+土地改革的威力。
7,换句话说,1946年的时候,很可能蒋介石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时3亿人口的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低于1亿人口的中共了。
蒋介石面对的根本不是什么几个月就能剿灭的穷毛匪,而是抗日敌后根据地冒出来的一个拥有1亿人口、军费比它还高的社会主义大土豪。
8,假如当年蒋介石手里有毛泽东的军费数据的话,我相信他肯定会求和的。毕竟敌人实力如此强大,国府就算清正廉洁两袖清风都打不赢,更别说国府还贪污了。
结论:
1,从这个角度看,也解释了为什么战后各国毛派武装想复制中国经验但是没有一个成功的:因为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即便是毛泽东也是通过3年的持久战活活把蒋介石活活耗死, 国统区的经济彻底被拖垮才取得的胜利。
研究国共内战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中华民国几乎是没有工业的,否则红军长征那会就完蛋了,两条腿怎么可能跑过四个轮子。
2,如果说美苏冷战是和平竞赛,那么解放战争就是两种社会制度在战争条件下的血腥对抗:而蒋介石因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拖累,在GDP人口高于毛泽东的情况下却首先支撑不起庞大的军费开销;同时又在税收低于毛泽东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反而比中共更早崩溃蒋介石就派老婆宋美龄像要饭一样又去美国借钱,张口就是10亿美元,可惜美国人不搭理了。最后穷的连军饷都凑不齐,打得赢才见鬼了。
为什么?这是因为共产党那边推翻了地主阶级,打仗的时候可以绕过地主直接找农民收税。国民党是封建地主的,收税的时候地主还要经中间吃一手,地主吃剩下的才能交给国民党,说白了就是被地主坑死的。
3,结果共产党表面上又穷又俭朴,其实军费比国民党还高。 而且不是比国民党高了一点半点,早在全面内战刚刚爆发的1947年共军被国军追的满地图跑的时候,中共财政收入已经完虐南京国民政府了。
而国军一边傻乎乎的追着共军满地图跑,一边笑话匪军游而不击只会逃命,简直是大写的SB:共军扮猪吃老虎!人力物力都比你充足,只是懒得跟你正面杠而已。等你追到精疲力尽,强弩之末,军费都被拖垮的时候,就该发动三大战役反吃你了。
4,如果大家觉得教科书上的所谓“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及 “解放生产力” 之类的词汇,隐晦难懂的话,那么用粗浅的话来阐释这两个拗口的词就是:我把地主废了,我比你有钱。
現在有一股小流,動輒以臆想來拿前人說事,要顯示什麼呢,標新立異?獨立思考力?我看弄不好露會出自己的淺薄與無知。比如,對國民政府苦撐八年的抗戰,一些不學無術的小子,坐在21世紀的電腦前指揮70年前的政府應在1931年就與日寇大打,諷刺淞滬會戰愚蠢,甚至嘲笑時政府在與日寇戰至1941年底才宣戰等等,不一而足。我們今天回頭看看當時的政府是在怎樣的艱苦條件下與世界軍事強國日本所作的生死搏鬥.
實在講我們的抗戰不過就是空城計加苦肉計
以異族統治華夏的滿清,至後期,只是一個由無數小村莊組成的大集團,土地分割破碎,技術落後,人口眾多,人口質量素質底下,全國幾千萬人口吸食鴉片,90%以上是文盲。對外戰爭連戰連敗,從1840年到1911年光賠款就達750,000,000兩白銀,而清末王朝年歲入也僅一億兩上下,還不算利息,關稅,鹽稅統統交給列強作為擔保,請了英國人赫德當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相當於中國海關總關長),而地方就靠賣鴉片,釐金維持.甲午後4年,在空前的壓力下,光緒意識到了不光搞洋務運到,有機器,有槍炮,,還要有健全的,近代行政機構,財政機構做後盾。但是一個還逗留在17世紀的國家是不可能靠皇帝的幾張詔書,就可以飛躍進20世紀的。12年後辛亥革命成功,其快速讓革命D人也感到吃驚。根本原因就是清朝已經山窮水盡了。中山先生奮鬥10次,最後推翻了這箇舊的體制和異族壓迫。
革命之後,還是苦,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就想做皇帝,以後又有張勳辮子復辟鬧劇,頒佈的法律與社會脫節,成為擺設。舊的體制解散了,新的體制又沒有登場。(用國父的話是"舊廟拆除了,新堂還沒蓋好,所以民眾依然苦"),只有私人軍事力量可以暫時維繫局面,軍閥的性格是私人忠義,而不是以國法,紀律為向心力,也就是私人從屬關係,靠鴉片,釐金,搶掠維持。以前有個袁大哥壓著,大哥駕蹦,弟兄們混戰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所有人與所有人作戰。
蔣先生從廣東起兵,經過2次北伐,從形式上統一了中國。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定都時面對空蕩蕩的國庫首先想到的就是整理財政,先是收回了被清朝,北洋軍閥抵押給外國的鹽稅,廢除了釐金,實行關稅自主,到1931年才有了一點現代國家的財政與稅收。國民政府實施現代化的中央體制必將和地區無數利益集團發生衝突,戰爭也就不可避免了.1930年先是閻錫山在5月私自扣押了天津的海關收入,後是倒戈將軍馮玉祥等人反對裁軍,對於這些勇於私鬥,恐於公戰的軍閥。經過近一月之久無數的電報大戰後,戰爭還是爆發了,中原大戰,雙方動員140萬軍隊,血戰5個多月,軍隊傷亡30多萬,民間損失無數。戰鬥激烈時老馮依靠過去蘇聯的援助,每天發射20,000發砲彈,這個在抗戰中我們也是達不到的。戰爭以蔣先生中央軍的勝利結束,這個時候距離全面抗戰還有7年。
蔣先生確實控制了黃河以南和北緯25度的附近,而張學良控制了整個東北,華北,又是艱苦的談判,張學良同意放棄釐金制度和賣鴉片,由政府的財政部統稅局來領導,但是收入全歸張學良的軍隊。而中國的統一和逐漸走向正軌,是日本大陸政策所不能容忍的,這也為抗戰埋下了伏筆。
未來和日本的戰爭也就成了急迫的事情,我們知道打仗靠鋼鐵(歐盟就是戰後從最早的法,德,意等的"煤鋼聯盟"發展起來的),當時我們的鋼產量只是日本的一個零頭,沒鋼鐵,就只有他圖,跟著中央把力量推廣到了西南,(這也是未來和日軍相持的本錢,)蔣公忍辱負重,埋頭苦幹,精打細算,以稀有金屬礦產與德國貿易(至於英,法,波有沒有罵咱們助紂為虐就不知了),建立起了以新式裝備為核心的20到30個中央軍師團,外圍是用津貼的方式維持的100個師的地方部隊,更外圍的部隊,只要名義上服從中央,細節也就不過問了。這種小心翼翼的平衡局面,終於迎來了抗戰。其實蔣公在西安事變以前,希望將對日戰爭推遲3-5年,以期待準備的更充分一些,這個計劃被打破了.縱是英雄,也必然要受時代的限制啊。
1937年盧溝橋開戰不是蔣先生所企望的,(至於是否是有組織故意挑起,現有多種說法,尚難採信)如果可以的話,他一定繼續安內再攘外,而外交方面呢,是蘇聯希望中國和日軍大打,好讓他可以專心於西線。而蔣先生則想先犧牲局部利益滿足日本,讓日本北進,去和蘇魔拼,中國保持中立,看以後情況發展再決定,反正屆時中國也準備好了。
蔣先生也沒有什麼全面的抗戰計劃,以中國的國情也不可能有什麼計劃。一個國家的軍備要靠社會組織的能力,交通通信,工業,科技,能源等等,拿幾百萬,買飛機可以,但是配合的幾十個飛機場,高射炮,探照燈,保養維修,人員,器材一樣也少不了。飛機缺一個輪子就不能起飛,這個就是設備最先進的部門被不能協同的落後部門拖累。
儘管局面艱苦,但中國抗戰的總設計師蔣百里將軍早就說對蔣講過:"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和他講和。"
蔣先生領導的是一個以17世紀農村社會為基礎的國家,時美國大作家海明威重慶期間在疫區看到賣糞的小販居然讓農民用一根稻管去吸糞便,通過吸得出吸不出來測量糞便的濃度,由此他在文章中認定這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就這樣一個不具備實質統一,衣食不周的國家,怎樣和當時的世界強國日本抗衡呢?但蔣意志已決,曰:"與日寇死拼,痛苦,若亡於日本,雖經過幾十,幾百年的時間,我們仍然可以復國,但同樣是痛,長痛不如短痛" 。這必須要有極大的勇氣,高度的想像力,不惜犧牲的精神,操作內外因素的手腕,以及絕好的運氣。抗戰中期重慶緊迫時甚至有要將首都遷至拉薩抗戰打算的蔣先生還說:"在絕對不相等的國家,如日本與中國作戰,沒有什麼決戰,除非日本佔領中國每一里土地,他們佔領我們一個省,至少要一個月,我們18個省,至少要耗費18個月,那國際變化還了得?何況他一個月也不可能佔領我們一省,時間久了,日本的地位就危險了,我們現在就是時時可死,步步求生。"
蔣先生向各地軍閥要兵,不是靠統帥的命令,多是要稱兄道弟的講交情。1936年的黃金年全中國財政收入只有4億美元,約合現在二,三十億美元,用這麼點錢維持幾百萬軍隊作戰,免費教育,維護建設,絕對是捉襟見肘。及至廣州陷落,海岸被封鎖,關稅收入全部喪失,國家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這樣微小的數目,無法應付巨大的預算,只能由負責人用采包辦制度,導致經手人有了貪污的可能,但是追根溯源,還是掌握的資源不足以對付眼下的問題。
松滬大戰,國軍30個精銳師消耗殆盡,蔣先生以為日本就17個師團,已經無力再進,但日本這個軍事制度及工業非常發達的現代國家,軍令一下,就又調來了幾個訓練有素,裝備齊全的預備役師團。在杭州灣登陸後合圍國軍,國軍被迫撤退。徐州會戰以後,面對快速的機械化師團,為避免賴以後續抗戰的幾十萬國軍被圍殲,只能用決開黃河來阻止日軍以爭取時間,這才爭取到時間在武漢與日軍激戰。
蔣先生敗而不降,給日本帶來無盡的苦惱,第一次長沙會戰失敗後,中國通岡村寧次對軍部報告《關於迅速解決日華事變的作戰意見》中不無沮喪地認為:"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四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志,更不在於包括若干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只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系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系軍隊的抗日意志。只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介石,一介頑石抑或是仗信如介石?總算苦撐到1941年,11月底美國國務院通知日本必須從中國,越南撤軍,日本的強硬派索性放手一搏,太平洋戰爭爆發。有人講蔣公從此作戰不積極了,這很片面,國軍10多師與日軍3,4師團的會戰,每年都有。何況日軍師團14000到16000人,火力強大,國軍一師6000到7000人,缺乏騾馬,車輛,徵兵已及至人力的極限,且士兵體力,智力不堪教練,不知道協同,各個部隊特別是雜牌部隊,各成體系,自操方言,難以協調,什麼社會就有什麼部隊,中日雙方的軍隊根本就不是一個世紀的產物。國軍的300到500萬軍隊,只有100萬步槍,800門火炮。美國經過艱險無比的駝峰航線從印度空運來的300噸製作武器的材料,在重慶全部做成子彈,每個士兵,一個月也只有4發子彈,(包括機槍手)。史迪威說過,他在江西看到一個團,只有4挺機槍,800發機槍子彈,最多打10來分鐘,就沒有了。但是依然勇敢的向日軍進攻,五天五夜,全團只倖存400人。
到了戰爭後期,通貨膨脹,國軍離沒有補給已經不遠了,部隊以經商,走私來維持,軍隊開始敗壞。蔣先生如何支撐呢?只能咬緊牙關硬拚,部隊只求吃夠,不求吃飽.1944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萬多噸(同期日本是接近一千萬噸,美國是八千多萬噸),不夠現在一個小時的產量。蔣先生就以一個中世紀國家的社會所構成的五花八門的雜色軍隊憑劣勢武器和強大的敵人對抗8年之久。國軍一師6000人,行軍,紮營,埋鍋,砍柴,挑水等等全部系農村習慣,除了軍裝和那個燒火棍與明朝軍隊區別不大。
國軍一度低到90萬,以後全靠不斷拉壯丁,素質每況愈下,史迪威曾經看到,鐵道上一節車廂沒有機車,無法拖走,只好用上百人用手臂挽拉。
1945年勝利,上海市民去機場迎接國軍,以為是英姿颯爽,結果看到的是身體贏弱,擔著水桶,扛著籮筐與苦力無異的士兵,景仰之情頓時失去。而接收台灣的國軍士兵看到當地民眾把鐵管插進牆裡就能出水(就是我們稱作的自來水)均感到十分好奇。
蔣先生動員300到500萬軍隊,以全國為戰場與強敵做8年生死之戰,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但是他沒有合適的組織,缺乏支持的社會,強有力統一的政府,如果有,日本也不會侵略中國了。好些事只有馬虎將就,也就沒有什麼合理不合理,合法不合法,黃河決口,拉壯丁等等,一切都來。只要能維持當前的局勢,就不惜這些犧牲了
蔣先生最大的貢獻在於,替中國創造了一個高層機構,包括統一的軍令,徵兵法,稅收制度,新的教育制度,中央銀行,新的貨幣,廢除了不平等條約。。。。但是只是建立在一個殘餘的,舊有社會的基礎上的,缺乏中下級支持,效能脆弱,一個中世紀的農村社會缺乏支持一個現代高層機構的功能,但是使得中國有了一個高層機構和自由,獨立的國家主權。國府雖也發佈過很多法律,但是缺乏社會強迫性的支持,也就是17世紀的社會形態當時無法實施20世紀的法律。而今日教育的普及,使法律可以逐漸的通行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