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颱風,我在老家金門,親眼目睹國軍弟兄,颱風來襲前先堆沙包預防淹水,颱風過後幫忙清理樹倒,才能這麼快恢復主幹道通行,實在感謝之至;小時候也多次看到國軍幫忙,只是當時年紀小,沒什麼特別印象。
姑且不論救災及善後,到底應該誰負責,但在金門或台灣,這次支援救災都有後勤支援待加強的問題-不論是地方政府或國軍。
以個人經驗為例,以前我在學校工作,學期中每天安排上百到上千位新生打掃(民國八十幾年上百位,後來逐漸增加到上千人),先教好高年級學生(從十幾位到最多四十幾位),畫分區域,安排工作,所需要的工具,都由高年級學生事先準備,而且許多不許少(工具會有損耗,而且有些地區離工具間有段距離,一來一回很耗時間)。
另一個經驗是辦理活動,每年一場,時間由最早的三天兩夜(一兩百位師生),到後來的一天半(學生和教職員來賓,從全國各地來的家長,加起來近兩千人,人太多預算有限,沒辦法辦過夜),大概都要花上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籌備,不論是學生,家長連絡,義工同學招募及使用,教職員工作安排,活動動線,學生典禮穿著服裝,送給學生的禮品(有幾年送衣服,還要先調查尺寸,很麻煩),活動當天送給參加人員的餐點...都要事先規畫,而且要準備的東西,也一樣是許多不許少。
當然這些經驗和救災,善後並不一樣,但還是有相通之處,就是後勤支援要先準備好,沒做好的話,有的地方人太多,有的地方人太少;人到了,工具沒到,只能在那裡乾瞪眼,或是只依靠人力搬運;救災工作活動量大,更要多準備高熱量食物和飲用水,人會累,也需要可以輪班休息的地方...
救災相對作戰而言,還是比較簡單,有些經驗可以規納檢討,讓缺點更少一點,颱風年年有,災害也年年有,除非大量增加政府聘雇人員,不然還是會動員到國軍,或許地方政府和國軍都要想一想,未來要如何配合,才能更有效率,才能讓國軍弟兄不要在救災時餓肚子或沒水喝,沒辦法休息洗澡。

國軍野炊車 造價400萬元
這是六年前的新聞,不曉得部隊是否已開始使用?當然剛開始一定有很多缺點,但總要邊用邊改,不然永遠沒進步,畢竟雖然平時便利商店便當店很方便,但遇到救災或戰事,便利商店和便當店就不能指望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90801/31829929/
imhung wrote:
對了,這種野炊車開始配備到軍中了嗎?國軍野炊車 造價400萬元這是六年前的新聞,不曉得部隊是否已開始使用?當然剛開始一定有很多缺點,但總要邊用邊改,不然永遠沒進步,畢竟雖然平時便利商店便當店很方便,但遇到救災或戰事,便利商店和便當店就不能指望了。
國軍官兵在野外操課、演習的用餐問題,過去除了把部隊拉回營區吃飯,就是事前準備便當解決,不過,軍方人士說,便當冷掉就不好吃,導致官兵常私下向開著貨車賣冷飲、熱食的小攤販(軍方暱稱「小蜜蜂」)購食。
日前發生野外操課休息時官兵圍觀口交醜聞後,國防部下令檢討官兵野外操課後一律返回營區用餐,不准藉故逗留及向小蜜蜂購食。而軍方為讓官兵能夠吃到熱食,遂建立「移動廚房」概念。
我是不是又畫錯重點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