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拉姆 Block 1在美國海空軍用武器中心進行一系列嚴格而逼近實戰狀況的系統性能擴展測試和作戰測試。
在進行統性能擴展測試時,拉姆 Block 1使用不配戰鬥部的導彈;而在進行作戰測試時,使用全功能實彈。進行測試的拉姆lock 1系統被安裝於一艘由已退役的老式驅逐艦改裝成的無人操作測試艦上,無人測試艦後方拖曳著一個設有角反射器的水上靶標,靶彈就朝著靶標襲去。測試艦上裝有SPS-49對空搜索雷達、MK-23 TAS目標搜索雷達、SLQ-32電子支援/干擾系統以及一具MK-15密集陣近防砲系統,艦上所有的系統都由岸上遙控。當測試艦的雷達或電子戰系統偵測到來襲目標時,便指揮拉姆 Block 1進行攔截。
在第一階段的系統性能擴展測試中,測試艦遭到了七次“反艦導彈攻擊”,分別為一枚美製魚叉反艦導彈、一枚法制飛魚反艦導彈、一個由高空以30度角俯衝下來的MQM-8G超音速靶機、兩個由同一方向掠海飛來的MQM-8GER超音速靶機(這個項目共進行兩次)、一個模擬俄羅斯SS-N-22反艦導彈以超音速掠海飛行並做蛇行規避機動動作的MQM-8GEER超音速靶機、一個以高亞音速飛行並且特意降低紅外輻射特徵的BQM-34靶機(此靶機沿著太陽光在水面反射的路徑飛行,這樣對於紅外導引頭會造成最大的干擾效果)。每次攔截時,都發射兩枚沒有戰鬥部的RIM-116B測試樣彈攻擊同一個目標。測試的結果讓所有的在場人員興奮得跳了起來,除了在攔截模擬SS-N-22的靶彈時第一枚RIM-116B在戰鬥部有效殺傷半徑內與靶彈交錯而過、第二枚導彈直接命中靶彈之外,其他所有的測試都是第一枚導彈便直接命中了目標,而這些沒有裝配戰鬥部的“啞彈”僅靠自身的動能就把目標完全摧毀。隨後的作戰測試,試驗條件更為苛刻,人為的模擬了各種惡劣條件和各式各樣的紅外/電磁干擾,但裝配戰鬥部的實彈全都是頭一枚便直接摧毀了來襲目標,表現出驚人的精確度和可靠性。通過了這一系列的全功能係統測試,拉姆Block 1被證明能有效攔截SS-N-22這類以超音速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並且各種情況的干擾下仍能準確的鎖定目標予以擊毀。
SS-N-22是上世紀80年代蘇聯開發的反艦飛彈,速度三馬赫,20米飛行高度射程120公里,末端10-15G蛇形機動,對岸當年隨現代級引進。
超音速彈由於氣動加熱紅外特徵明顯,對類似拉姆這樣的紅外熱象導引飛彈是很好的目標,對現代防空飛彈三倍音速不存在攔截問題
中國爲了對付越南俱樂部飛彈也開發1130近防炮,射速萬發,也有類似公羊系統的紅旗10系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