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I好像1942就有了 豹式是1943才出現
照道理豹式應該比較先進……
西線虎式王牌+虎式對上雪曼戰車戰功彪炳
讓虎I神話牢不可破
傳說步兵聽到虎式會閃尿
但是聽到豹式好像還好
難道豹式真的不如虎I
現代德國戰車取名豹式為主戰車 卻沒有叫虎式的
是不想讓人連想到二戰的事嗎?
沙克0222 wrote:
虎I好像1942就有...(恕刪)
豹式較強.
兩台剛出來的時候妥善率都不好, 但是後期的豹式妥善率改良了許多, 虎式則因為太重, 許多零件耐受度無法改善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豹式的L70炮彈速較快, 穿透力較強, 裝彈較快. 但虎式的L56對軟目標威力較強. 兩台的主砲對付盟軍的坦克都綽綽有餘, 裝彈較快的當然較有優勢.
豹式比虎式快許多, 戰場上較為敏捷. 而且豹式一桶油跑270km, 虎式只能跑180km, 一樣的資源豹式可以打更遠, 更久, 對後期資源極為匱乏的德軍很重要.
前裝甲豹式因為有斜度關係, 保護性比虎式強. 但虎式側裝甲較厚, 在被包圍的狀態下保護比較好 (但是被包圍應該也死定了). 但德軍的戰術注重長距離搏火, 所以以德軍傳統戰術豹式較為合適.
二戰時俄軍有使用擄獲的德軍戰車的習慣, 虎式的用法是給它操, 操壞了就把可用的零件拔一拔然後丟掉.
上頭對豹式的指令則是盡量保持最佳作戰狀態, 非不得已不得拋棄.
會有虎式神話是因為在虎式之前其實德軍戰車比盟軍弱(英法俄的戰車很多裝甲比較厚, 尤其T34比德軍四號坦克優秀不少), 都是靠較佳的合作戰術獲勝, 所以虎式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被嚇呆了.
但是豹式出來的時候本身有妥善率的問題, 盟軍的各種新款重戰車也上陣了, 一般步兵對付重戰車的戰法也熟練了, 所以當然對豹式比較無感.
TC
虎式是重戰車營,配在ss下,乘員都是精銳,協同作戰的ss也是精銳
戰略又是救火隊,專往敵人多的地方打
Ss 補給有優先權,裝備足士氣高,戰力強
專打反擊突破戰線擴大戰果
對手看到每次都是虎式主動出擊以少打多,當然印象深刻
豹式配在國防軍稀釋在防線裡
過長的防線無法組織反擊,被動防禦又失去制空權豹式,4號,還是pak都一樣,被發現就是被p51炸射
打法都是一樣躲在暗處黑槍
盟軍被黑槍打爆也只是知道那個方向有門很準的砲.....
就算偵查到了戰車上又是偽裝網又是樹枝樹葉,遠遠的那分的出是什麼車
炸掉也成廢鐵....
當初市場花園作戰兩門偽裝良好的88砲,在開闊的平原把帶頭的戰車打爆
突出部進度就整整拖了一天
才兩門反戰車砲,固定的
找不到
蔥油餅大叔 wrote:
2號戰車更接近履帶...(恕刪)
2號戰車隨著時間的變動確實"慢慢的"轉為偵查任務,但那要看是被編在什麼單位。如果裝甲營中還未接收到3號或是4號的時間點該戰車連、營依舊是以2號戰車來當戰車使用,這跟在早一點一號戰車漸漸被二號取代一樣。而且千萬不要以為德軍裝甲偵查是一個低強度的戰鬥,這些單位時常會迎面碰上敵人的大部隊(偵查..........)。有興趣可以去找一些個人的回憶錄來看,德軍在法國、北非、東線二號戰車經常被拿來當成戰車使用,戰損率一般高於3、4號戰車但德軍依靠戰技與詳細的做戰計畫依舊可以靠著2號戰車達成一定的戰鬥需求。重點是一定要找回憶錄來看才看的到(仿間幾乎沒有但網路上能找PDF的),一般戰史的書籍時間跨度與描述單位都太大,一個車種的汰換可能歷時半年這中間仗還是在打的。
而車輛設計跟空優一點關係也沒有,一台戰車無論怎麼設計也絕對無法改變空優這種問題吧?西歐道路網密布更沒有到處都是爛泥巴還是動不動就要OFF-ROAD,所以車輛在機動能力是一個考量但越野能力不一定需要跟上(有路不走越啥野?)而且交戰距離一般也不大,所以並不需要放大車身去搭配大馬力的引擎、複雜的行動機構與長射程的火砲,這些東西都會讓戰車變大變重、吃油、成本高、難運送。所以看看二戰前德國針對西歐環境設計的3、4號就可以知道,機動力足夠但不強調越野能力,車體盡量保持在運輸、過橋與成本、製造上的便捷。
最後盟軍懼虎?問題是西線才幾支虎?想遇到都不容易。而且M-4遇到虎豹的差距有2號遇到T-26、BT、S-35、十字軍、馬提爾達那麼大?而且沒人規定只能打虎豹的正面阿,虎式的側面M-4基本款就能在500-1500米的距離打穿砲塔跟車身了傻呼呼的打正面打不穿是要怪誰?側面難打?英國佬在法萊斯戰役後有調查戰場上受損車輛的情況,得到的結論是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盟軍戰車是遭德軍側面擊穿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