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機滑行防衛裝備廳於24日,在愛知縣營名古屋機場(豐山町),首次公開了首架日本國產隱形戰機試驗機“X2”的滑行試驗情形。X2以100公里左右的時速,在跑道上滑行了約500米,用以檢測機器設備與減速器的運行狀況。現場還上演了與同樣處於測試階段的首架日本國產噴氣式客機MRJ,擦身而過的畫面。而X2的首次試飛,將於3月進行。實驗機向量噴嘴測試那三片的向量噴嘴真特別啊~
折流板有較大的死重和外廓尺寸,推力矢量工作時效率過低,對隱身和超音速巡航不利,折流板僅作為發展推力矢量技術的一種試驗驗證方案而沒有推廣使用,除了用於技術驗證機,現有的實用作戰飛機都沒有採用這個方案,例如美國的F22和F35,俄羅斯的SU30MKI 、SU35、T50等等機型都沒有採用折流板方案,而是紛紛採用二元矢量噴管和軸對稱矢量噴管等方案,而且都在研究更為先進流場推力矢量噴管。
wangboss917 wrote:實驗機滑行防衛裝備廳...(恕刪) 01討論這台戰機很多次了,比較大的可能,就是個教練機方案,或實驗性質的方案而已。但日本人很認真研究這種向量遮片的實用性,記者會上還公布了試驗影片,並談到了部分數據,日本人的認真是值得省思的。強國網路上一堆沒實驗過就拼命否定的,哪一個比較科學?
ktkr wrote:一直有個問題不曉得...(恕刪) 這種三片的屬於簡陋型的,自己查查美國X-31驗證機,也是這種三片式的。俄羅斯那種屬於高級的,三維向量;F-22是二維向量,機動性表現沒有俄羅斯那種好,但是隱匿效果比三維的要好。T-50貌似沒有使用三維向量噴嘴,目前使用三維向量噴嘴的只有俄羅斯的蘇-37技術驗證機。
我是看維基百科T-50頁面裡在發動機那一項有寫「備有三維向量噴嘴,有助飛行的偏航、俯仰及則滾轉控制。進氣道為可變進氣坡道設計,以增加超音速飛行時的效率,並兼作防止外物損傷(FOD)的裝置。」所以才會覺得怎麼同樣是三維向量噴嘴,卻有不同方式,效率是不是有差這樣。https://zh.wikipedia.org/wiki/T-50%E6%88%B0%E9%AC%A5%E6%A9%9F但簡易型的這種似乎只要克服擾流片偏折處的耐熱性能就可用在各式發動機上是不是算得上一種可搭配給第4代機以前的機種用的方案?
材料科學本來就是日本強項這種打底功夫本來就是需要幾十年埋頭苦練台灣缺的就是這種可以忍受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慢慢累積的練功過程與投入看看我們的立法院花個幾十億研發失敗就叫弊案只能說國家底蘊的差距就是這樣形成的不過還是不看好日本自行開發戰機日本從F1到F2都可以看出單項突出但整合有待加強的情形老美只要捏住幾項關鍵技術就可以再玩一次F2復刻版不知道F3會不會是壓扁放大的F35空優戰機會不會又被搞成另一架炸彈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