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事信息網4月13日報導,各家新聞媒體和很多軍事題材的出版物定期都會刊登關於中國新型“超級武器”—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報導。
報導稱,靠近中國海岸的航母突然就會遭受來自九霄雲外的製導彈頭的攻擊,這種攻擊無法抵擋,而且僅僅一個這樣的“鐵塊”就可以對航母造成危急的傷害。這就是大部分人談到東風-21D時,會描述的一副畫面。
但首先稍稍回顧下歷史。早在60年代,蘇聯和美國就出現了建造反艦彈道導彈的想法。蘇聯在70年代初就開始測試4K18導彈,成為這一領域的先驅。 4K18的測試很成功,並投入蘇聯軍隊使用。但是這種導彈由於很多原因並沒有被進一步推廣,而且在80年代就退役了。 70年代短程彈道導彈“潘興”面世,並於80年代被部署在歐洲,導致了蘇聯和北約之間嚴重政治危機。 80年代後期簽署了限制核武器的約定之後,“潘興”被撤出歐洲。美國和俄羅斯就再也沒有研發類似的導彈。但是在90年代,中國軍隊開始關注這種導彈。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核武庫主要為中程和短程的彈道導彈,直到現在它們仍然佔中國彈道導彈的大部分。東風-21最早出現在90年代初,而且很快就出現了改進版本東風-21A,有著類似“潘興”的自動導引頭。然而,導彈的打擊精度大約在100到300米。
在21世紀初開始出現關於中國新型“超級武器”東風-21D的傳聞,據稱這種導彈可以很容易的擊中美國航母。然而其真實能力被過度誇大了。這種導彈航程約為3000千米,擁有高精度的自動導引頭。關於這種導彈是“反航母”的傳說被炒熱。
中國可能確實開始了研發“反航母”導彈的工作。但目前已知的試驗只有關於導彈的模擬彈頭擊中了繪出的美國航母剪影。還沒有進行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真實試驗,很難讓人相信“超級武器”已經完成。除此之外,這種導彈在投入使用前還面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是目標瞄準的問題。為此中國已經開始著手部署龐大的雷達站網絡,可以探測3000千米以外的目標。
這樣龐大的設施需要花費巨大的資金和時間。顯然這種系統的部署已經開始不止一年了。
但即使這種系統已經部署完成,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
首先,現在美國的所有航空母艦突擊群都至少有一艘搭載SM-3攔截導彈的軍艦,可以攔截短程彈道導彈的打擊。因此部分東風-21D在進入目標區域之前就會被攔截。其次,擁有自動導引彈頭成為其弱點。為了發現並鎖定目標,彈頭在超過20千米的高度就要開始減慢速度至2-3馬赫。
報導稱,現代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飛行速度以同樣的速度飛行,但是他們的高度只距離水面幾米。
由於突破航母防空防禦時的無線電地平線極低,他們只會遭受一兩艘掩護船隻的火力攻擊。
而彈頭從20千米的高空,將會遭受到為航母提供火力掩護的5-6艘軍艦的攻擊,並且搭載SM-2 Block IV艦空導彈的宙斯盾驅逐艦可以很好的攔截這種導彈。
因此這種“反航母”導彈打破航母戰鬥群防禦的可能性並不會反艦導彈更大。
另外,突破軍艦防禦的關鍵在於反艦導彈的密集攻擊,而反艦彈道導彈難以達到。
因此這種導彈只是反艦手段的一種替代手段,卻並不是一種“神奇武器”。
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它的有效性。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