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BM(洲際彈道飛彈)應該是威力最大,射程最遠的武器了吧~
想知道在人類的戰爭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使用過這種武器?
如果有,想請問這種飛彈容易"攔截"嗎?
請教各位軍事前備。
而難以攔截也是大家相互比高拐,簡單的以投籃做比喻:
最早的ICBM就是慣性導航
抓好距離三分線射籃,沒進籃框也會打在附近-RV (re-entry vehicle)
後來為了增加得分率練出來同一時間丟好幾顆球
一顆球得分機率比較低,那就一次丟好幾顆球-MRV (Multiple reentry vehicle)
然後越練越神,進入哈林籃球隊表演特技了
可以一次丟好幾顆球進好幾個不同的籃框-MIRV (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
想說球要是能遙控就更準了
球丟出去能控制飛行的投入藍框,而且還是丟出一堆球-MaRV (Maneuverable reentry vehicle)
球越丟越準,防守方越來越難防,就是可惜籃框跑不了。
大概這樣
taiwan2008 wrote:
wiki 寫好像本來...(恕刪)
我以前寫過這方面相關的文章
白楊M和亞爾斯能夠代替SS-18撒旦洲際導彈之王嗎 撒旦的繼承人會是誰?
taiwan2008 wrote:
wiki 寫好wiki 寫好像本來是 1億噸TNT
改為 5000萬噸TNT .
ICBM 內會多少 萬噸TNT .
最遠的可以飛多遠阿 .
另個小一點可以車上搬運的 移動 的
或是
潛艇的又可以多遠? 多少 萬噸TNT像本來...(恕刪)
沙皇氫彈原本是三級核彈 即:核分裂->核融合->核分裂 設計時當量1億噸
但是後來考慮到以1億噸的最大當量的三級引爆 會造成核裂變不乾淨的放射性汙染
第一級核彈烈變材料是鈾235 以此產生高溫來點火引發核融合需要的數百萬度高溫和高壓
第二級核融合材料是是 氚T (3H) 和(氘D)
第三級是在烈變材料讓中子反射層吸收一部份中子產生核分裂來製造更多能量 鈾U238
三級核彈設計:最先在外圍第一級先用核裂變,造成聚變條件。中部第二級聚變發生後,再引起彈頭中心的第三級的第二次裂變反應,造成裂-聚-裂反應的三級核彈。原理是裂變在聚變開始後效率會得到提高。此核彈稱為三相彈、氫鈾彈、三級效應超級炸彈或骯髒的氫彈。
泰勒-烏拉姆設計方案
A 點火前的核彈頭。初級在頂部,次級在底部。兩部分都是聚變增強裂變核彈。
B 高爆炸藥將初級核彈點火,將鈽核裝藥壓縮至超過臨界狀態,開始裂變反應。
C 初級裂變放出X射線,沿著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通道傳遞。
D 次級核彈被X射線引起的燒蝕所壓縮,而插在次級中的鈽火花塞也開始裂變,提供熱量。
E 氘化鋰-6在被壓縮和加熱後,開始聚變反應,中子流使得反射層也開始裂變,同時一個火球也開始形成……
上圖是一個三級核彈(氫彈)
但是 核分裂->核融核彈 這樣比較乾淨
核爆炸半徑和能量(TNT當量)是3次方根關係 即核當量提高1000倍 爆炸半徑可以增加10倍 而跟殺傷面積是2/3次方根關係
因此後來分導式多彈頭技術MIRV 的核彈實際殺傷面積反而更大
多個總質量相等的小石頭引起池塘裡的水花 反而比一個大石頭落水面積更廣
W88核彈頭內部構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