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支持IDF改良(降級新製)為高級教練機

萊因哈特羅格蘭 wrote:
以前是改一次驗一次

現在可以先用電腦模擬到一個程度再驗

你說差多少?



決定在你電腦模擬的條件夠不夠,

不夠還是得實測才遇的到.

連T-50 都花那麼多年,韓國人開發飛機外型零件等都不用電腦嗎?

還有不要跟我說AT-3當年研發沒用CAD.
事實上當時就已經導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PMdqRcD9w

larry-han wrote:
軍品生產在實務上跟大...(恕刪)


有大大出來講實話了 還是30年前的老資深人員 當年辛苦了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如果我說 所謂造飛機的模具很多是夾板與鐵架作成的架子 請問您相信嗎?...(恕刪)


意思是說:
美國說F-22的模具已經銷毀 生產線全關
其實還是有救的!?
那就太好了!!
larry-han wrote:
至於模具外殼也幾乎是CNC加手工

不可能為了600台的案子去開幾百萬的模具

這也是2,3十年前的事了

要是今天航發再找我做AT3的電源,那麼肯定從裡到外通通不一樣了!(當然是不可能啦,退休了)

要完全照30年前做?哪有可能!



你是說外殼都是CNC加手工,
這外殼是什麼材質?
大型武器重新生產在台灣有個特殊案例,

田單號陰錯陽差之下在張騫號完工三年後才開工,

幸好鋼材跟預算都已經備妥,

不然重新招標審批之類的流程走完又不知道民國幾年了.

成功級飛彈巡防艦
http://www.mdc.idv.tw/mdc/navy/rocnavy/FFG1101.htm
田單號改採與前七艘相同的構型設計 ,在準備設備(約1999到2000年)時, 由於距離建造前一艘成功級的張騫號(PFG-1109)已有數年,原本成功級許多機電輔助設備都已停產,需要花錢請美國廠商重開生產線(包括泵浦、三相交流電動機、空調製冷主機等),故採購價格比前七艘更為昂貴,而田單號的部分設備如製冷機與前七艘成功級不同;此外,當時美國已經不再生產MK-13發射器,原廠也不願意為台灣區區一具的訂單而重開生產線,因此最後台灣海軍只好向美國海軍請求協助,最後在美軍庫存之中找到一套堪用的舊品(拆自除役舊艦),經過整修之後交付台灣供田單號使用。田單號在2001年2月動工,2002年10月17日下水(擲瓶命名儀式由 台灣副總統呂秀蓮負責),經過兩年試航後,於2004年3月11日移交海軍服役。除了取消兩門波佛斯40mm快砲之外, 田單號與前七艘成功級並無重大的設計修改。



F-22在2009年正式宣布停產,

停產之後美國盡最大可能性保留一切與產線相關的器具與資料,

但是在最近一次重新生產的評估中,

卻發現要重新投產的困難性遠高於想像,

因為停產零件供貨商和熟練的技工就會馬上流失,

如果需要重開F-22A的生產線,

那就必須花很高的代價僱傭和訓練新的技工,

重新準備生產工具和設備,

重新向上千個飛機零件製造商下訂單.

美F-35聯合戰機蒙陰影
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13994
美國F-22戰機生產線已關閉多年,若要重開生產線,第一架新的F-22戰機將需要10年期程。
其實翻翻歷史就會發現台灣自製教練機的歷史不短.

介壽號:

1968年跟一個美國工程師購買藍圖跟製造權,

1982年退役為止總共生產58架,

平心而論受限於當時的製造能力所以性能實在不出色,

導致服役生涯只有短短14年.

中興號:

1972年國軍的T-28老舊之後國軍某將領腦袋一拍,

指示使用UH-1的Lycoming T53發動機重新升級延壽成為中興號,

理論上使用更大功率的發動機會讓飛行性能更優越,

與UH-1共用的發動機還能大幅減輕後勤負擔,

此計簡直妙不可言,

可惜事與願違,

Lycoming T53的大馬力與大扭力讓操縱變的困難,

對初學者來說成為極度不友善的一款教練機,

於是作為教練機短短十年之後就被扔去當攻擊機,

空軍咬牙另外採購T-34C取代中興號,

偏偏T-34C性能優越足以同時取代初教與中教機,

結果害的介壽號也一起倒楣跟著退役.

AT-3:

源自諾斯羅普N350教練機計畫,

當時美國海軍已經裝備F-14並即將裝備F-18,

N350落後的性能明顯不敷所需,

所以最後被鷹式教練機打敗淘汰出局,

但是當時台灣還是以F-5與F-104做為主力,

以AT-3作為T-34C之後的高教機綽綽有餘,

於是台灣與諾斯羅普一拍即合,

最後雖然美國政府明確反對,

但是諾斯羅普仍然暗度陳倉協助AT-3量產服役.

--------------------------------------------

SO...之前所有自製教練機都有外國公司參與,

不能理解為什麼現在搞先進高教要引進國外機型回台自製,

就會有人上竄下跳悲憤莫名,

至於是不是自製教練機之後就能自製戰鬥機,

我只能說這還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現在戰機結構極度複雜,

即使是中等國家實際上也很難完全自製,

以製造M346的義大利而言,

早在當年參加EF2000的計畫就等於變相宣告不可能自製戰機,

比EF2000更先進的真五代機義大利自然是連邊都沾不著,

國窮民弱的台灣想用教練敲開戰鬥機的大門必然此路不通,

恐怕要從其他方向想辦法會比較務實.
AT-3當年設計時就引進CAD 與電腦模擬來設計,
所以不要以為當年都是手繪製圖.
台灣只要是自製新教練機花的時間沒花個10年
設計驗證,我認為一定做不出來.

科技先鋒 AT-3的製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PMdqRcD9w
11:40 秒說出重點,希望被洗腦成非要完全自製的人能聽得下去.

AT-3機上一堆零組件也是購自國外,
二次加工,QC,耐用度驗證.

sp0609 wrote:
SO...之前所有自製教練機都有外國公司參與,

不能理解為什麼現在搞先進高教要引進國外機型回台自製,

就會有人上竄下跳悲憤莫名,


因為有人被洗腦成
台灣自製教練機戰鬥機零組件自製率極高.

所以只要外型不是台灣設計的,
就受不了.
sp0609 wrote:

不能理解為什麼現在搞先進高教要引進國外機型回台自製...(恕刪)



國防部有說要引進國外機型回台自製嗎??國防部只說要外購並沒有說要回台自製

當然假如能引進M-346回台組裝~再提供技術轉移來給漢翔

也能授權生產零件解決後勤維修問題~來解決妥善率是最好不過
但是這有可能嗎???

義大利有可能會用跟別國同樣的價錢來賣我們嗎??










gn00348224 wrote:
國防部有說要引進國外...(恕刪)


價錢要看怎麼談以及要多少功能而定,

如果要加這加那包打天下那一定便宜不了,

不過M346確實是市面上成本控制最佳的教練機,

安全紀錄以及後續升級的空間也都不錯,

空軍會望眼欲穿猛流口水不是沒原因的.


高級教練機年限將至 自產外購意見分歧
http://www.casid.org.tw/casid/news/u_news_v2.asp?id=420&newsid=5945

軍方人士指出,新型教練機無論是自產或外購,最後都是由漢翔公司生產製造,主要是漢翔公司已有生產IDF戰機的能量,高級教練機的技術門檻不高,只要與國外廠商合作就能在漢翔授權生產,以落實國軍武器裝備國造國用的政策。
  • 10
內文搜尋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