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支持IDF改良(降級新製)為高級教練機


jrta1597 wrote:
原網址的主張,本來就...(恕刪)


該網址的作者看法與空軍相去不遠,

在以往新世代教練機的國際研討會中,

漢翔也很有自知之明的沒把AT-3拉出來溜.

http://liu08222000.pixnet.net/blog/post/227164046-%E6%96%B0%E4%B8%96%E4%BB%A3%E6%95%99%E7%B7%B4%E6%A9%9F%E7%99%BC%E5%B1%95%E8%88%87%E9%A3%9B%E8%A8%93%E6%A8%A1%E5%BC%8F%E5%9C%8B%E9%9A%9B%E7%A0%94%E8%A8%8E%E6%9C%83(%E4%BA%8C)

sp0609 wrote:
該網址的作者看法與空...(恕刪)


看到底下連結漢翔的計畫,
真的是計畫趕不上變化.

現在空軍打算簡化機種.
教練機,部訓機 同外型.

坦白講 有些空軍跟漢翔當年狗皮倒灶的事 我聽得很多也是有第一人稱的親身經歷

幾個糗事 有機會可以講給大家哈哈大笑 這裡面有許多無奈大家笑笑

沒甚麼 其實都是很早以前的糗事了 坦白說也都過了二十多年了

那時漢翔對造飛機有許多的不了解與誤解 也有許多外行 白目跟自以為是的作法

這幾年漢翔經歷許多的過程跟修正 終於能夠靠自己的本事去拿國際航太廠的分包訂單

您大大又知道了多少?


如果我說 所謂造飛機的模具很多是夾板與鐵架作成的架子 請問您相信嗎?

造飛機又不是塑膠射出 先要作了模子 沒有模子就像寡婦死了兒子沒指望了

民國80年作完最後一架AT-3以後 在沒有新的訂單的情況下 就派不上用場了

這些所謂的TOOLING "工具"放了幾年不用 就長得像破銅爛鐵一樣 丟了就丟了

其實這些東西許多是被生產來作為"製造方便與運送方便"使用的

許多組件組裝完成 用來比對或校正之用 這些組件因為有特殊的形狀 直接放在地上會摔壞或碰壞

不可以直接放著而需要放在特定的架子上 因此製造飛機時會因時制宜製造所謂的製造工具

這類的工具一般也有製圖存檔 原來舊的壞了丟了 作新的就好了 也沒有要特殊認證的問題

也不是很貴的東西 沒有了就是比較麻煩罷了


真要重新開AT-3的生產線(這是個假議題)倘若真有可能 絕對不可能原汁原味仿造出以前一模一樣飛機

30年的操作經驗 有太多東西可以讓當年的不完美與糗事變成寶貴的研發的經驗來改進

依照成本跟性能兩者的考慮 許多新科技的材料與設備 特別是複合材料也會用到"新製造"的飛機上

飛機製造的科技已經有所改變了 材料跟設備都會有改變 這些所謂的模具也不見的可以適用


基本上我是打死都不用臉書的人 也懶得去留言 有些論點跟我的想法並非互斥 但有些基本歧見

但一句話要來否定一切是不合適的 這位施先生從來沒在業界作過 這是他經歷上的缺口

許多是聽人家講並非真正的去了解事情 對許多的事物的了解其實要在業界作過才能了解裡面的"眉角"

如果沒有辦法去經歷那就再多看看書吧
新開一條生產線要花多少錢你知道嗎?
尤其是高技術的飛機,
自製或外購的效益方面你算過嗎?
用想的大家都會,實際上做,就難了!!
尤其是要花大錢。

piligh wrote:
新開一條生產線要花多少錢你知道嗎?
尤其是高技術的飛機,
自製或外購的效益方面你算過嗎?
用想的大家都會,實際上做,就難了!!
尤其是要花大錢。


自己做當然難

花錢買最容易,所以台灣流行買,

而且買武器速度快,官員還沒下台就看到"政績"了

但是記得,花大錢買人家的破銅爛鐵時就沒資格哭人家可惡

當有錢買不到武器來更新我們新一代的戰機時,也要認清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坦白講 有些空軍跟漢翔當年狗皮倒灶的事 我聽得很多也是有第一人稱的親身經歷

幾個糗事 有機會可以講給大家哈哈大笑 這裡面有許多無奈大家笑笑

沒甚麼 其實都是很早以前的糗事了 坦白說也都過了二十多年了

那時漢翔對造飛機有許多的不了解與誤解 也有許多外行 白目跟自以為是的作法

這幾年漢翔經歷許多的過程跟修正 終於能夠靠自己的本事去拿國際航太廠的分包訂單

您大大又知道了多少?


如果我說 所謂造飛機的模具很多是夾板與鐵架作成的架子 請問您相信嗎?

造飛機又不是塑膠射出 先要作了模子 沒有模子就像寡婦死了兒子沒指望了

民國80年作完最後一架AT-3以後 在沒有新的訂單的情況下 就派不上用場了

這些所謂的TOOLING "工具"放了幾年不用 就長得像破銅爛鐵一樣 丟了就丟了

其實這些東西許多是被生產來作為"製造方便與運送方便"使用的

許多組件組裝完成 用來比對或校正之用 這些組件因為有特殊的形狀 直接放在地上會摔壞或碰壞

不可以直接放著而需要放在特定的架子上 因此製造飛機時會因時制宜製造所謂的製造工具

這類的工具一般也有製圖存檔 原來舊的壞了丟了 作新的就好了 也沒有要特殊認證的問題

也不是很貴的東西 沒有了就是比較麻煩罷了


真要重新開AT-3的生產線(這是個假議題)倘若真有可能 絕對不可能原汁原味仿造出以前一模一樣飛機

30年的操作經驗 有太多東西可以讓當年的不完美與糗事變成寶貴的研發的經驗來改進

依照成本跟性能兩者的考慮 許多新科技的材料與設備 特別是複合材料也會用到"新製造"的飛機上

飛機製造的科技已經有所改變了 材料跟設備都會有改變 這些所謂的模具也不見的可以適用


基本上我是打死都不用臉書的人 也懶得去留言 有些論點跟我的想法並非互斥 但有些基本歧見

但一句話要來否定一切是不合適的 這位施先生從來沒在業界作過 這是他經歷上的缺口

許多是聽人家講並非真正的去了解事情 對許多的事物的了解其實要在業界作過才能了解裡面的"眉角"

如果沒有辦法去經歷那就再多看看書吧


你繞了老半天講了一堆,
結論也是型架,模具沒了.
你也不需要上他facebook 留言了.


還有你確定AT-3 完全沒用到鑄造件,沖壓件,鍛造件嗎?
光只用夾板和鐵架就能搞定嗎?


軍品生產在實務上跟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

輕重兵器,彈藥,經理裝備是可以大批量生產

其它的東西幾乎都是半手工打造

重點不在生產!

根本不可能大量生產的東西,生產線根本沒有長久存在的必要!

都是臨時的!案子結束就收掉了!

重點在測試驗證

測試都是按照美軍MIL標準在做的

各種標準多牛毛,很多國內也無法測,要國外送測!

測試結果跟一本書一樣厚!

至於模具外殼也幾乎是CNC加手工

不可能為了600台的案子去開幾百萬的模具

這也是2,3十年前的事了

要是今天航發再找我做AT3的電源,那麼肯定從裡到外通通不一樣了!(當然是不可能啦,退休了)

要完全照30年前做?哪有可能!
現在整個研發技術和能量都非30年前可比

30年前可能連台像樣的電腦都沒有

現在很多的測試都可以預先在電腦上面模擬除錯

為了驗證台灣現在的研發能量

這一批教練機應該絕對必需肯定要自製才行


萊因哈特羅格蘭 wrote:
現在很多的測試都可以預先在電腦上面模擬除錯


當年IDF 已經有電腦CAD 製圖了.

那高低速風洞要不要驗?

整個流程跑下來到量產要花幾年?

jrta1597 wrote:
那高低速風洞要不要驗...(恕刪)


以前是改一次驗一次

現在可以先用電腦模擬到一個程度再驗

你說差多少?


  • 10
內文搜尋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