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個人對北洋水師的感覺是複雜的...從1875年清政府諭令李鴻章建立現代海軍,到1888年正式成立北洋海軍的中間時間,清廷買巨艦、送留學生出國、修建岸防設施等等,建立了世界第8強(一說世界第4強)、亞洲第1強的艦隊;不料短短幾年後的甲午戰爭,北洋水師竟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真令人不勝唏噓...
廢話不多說,來看照片吧~
超勇級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
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造,撞擊巡洋艦。
排水量1,350噸、極速16節、254mm主炮2座、120mm砲4座、37mm轉管式格林機炮4門、魚雷發射管4具。

準備下水的超勇艦

揚威艦
定遠級鐵甲艦(定遠、鎮遠)
德國伏爾鏗造船廠造,北洋水師主力艦。
排水量7,220噸、極速15節、305mm主炮2座、150mm砲2座、57mm速射砲2座、47mm速射砲2座、37mm炮8門、魚雷發射管3具、魚雷艇三艘。

定遠、鎮遠回國交艦

鎮遠艦

鎮遠艦尾的大清飛龍標誌及艦名

在日本博物館中收藏的定遠艦媽祖神龕
經遠級巡洋艦(經遠、來遠)
德國伏爾鏗造船廠造,裝甲巡洋艦。
排水量2,900噸、極速15節、雙連裝210mm主炮1座、150mm砲2座、75mm速射砲2座、45mm速射砲2座、40mm速射炮1門、魚雷發射管4具。

經遠艦

來遠艦
致遠級巡洋艦(致遠、靖遠)
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造,穹甲巡洋艦。
排水量2,353噸、極速18節、8.5吋主炮3座、6吋砲2座、6磅砲8座、魚雷發射管4具。

靖遠在英國的下水典禮觀禮台,可見清廷官員及造船廠代表

致遠艦

靖遠艦

致遠艦在英國進行海上公試

致遠艦上高階軍官合影,中排左三為管帶(艦長)鄧世昌,他旁邊的"洋教習"是英國籍的大管輪(輪機官)Purvis。這兩人都在黃海海戰時陣亡。

致遠艦上水兵合影,制服可與上圖的軍官做一比較
濟遠級巡洋艦(單艘成級)
德國伏爾鏗造船廠造,穹甲巡洋艦。
排水量2,355噸、極速15節、210mm主炮1座、150mm速射砲2座、47mm砲2座、37mm砲9座、魚雷發射管4具、兩艘魚雷艇。

濟遠艦

濟遠管帶(艦長)方伯謙。他在黃海海戰時,因被指控臨陣脫逃(他自稱是避戰保船),被判處死刑。
其後人至今仍在努力奔走為他"平反",但兩岸海軍都表示沒有新證據可為方伯謙平反。
平遠級巡洋艦(單艘成級)
大清福州船政局造,裝甲巡洋艦。
排水量2,100噸、極速不詳、巡航速度10.5節、260mm主炮1座、150mm砲2座、47mm速射砲2座、機砲5門、魚雷發射管。
此艦為仿造法國巡洋艦的設計為主,部分設計參考了超勇級巡洋艦,為中國人第一艘全自製的全鐵殼軍艦。
原計畫建造3艘,但計畫初期正巧遇到擁護自製軍艦的左宗棠去世,朝中無其他重臣支持國造。而北洋海軍創辦人李鴻章則認為此艦設計不合理,根本不敵歐洲製軍艦,大力杯葛此計畫。
最後朝廷決定只先造一艘評估,原命名為"龍威"艦,後為配合北洋水師的遠字艦命名方式改為平遠艦。
此艦1889年完工,計畫編入北洋水師,但李鴻章發電報稱"龍威艦「斷不可靠」,著其「毋庸北來」,否則亦「無人收管」"。
後來此艦終於通過北洋水師的測試,於1890年編入北洋海軍。李鴻章先稱:閩廠初次試造,已屬難得。但隨後又補了一句:以之歸隊操練,聊助聲威,尚未可專任海戰...

平遠艦

清軍使用的各式水雷

清軍的魚雷
下面是岸上設施

旅順軍港碼頭

旅順老蠟嘴砲臺上的德造克魯伯240mm岸防砲。

旅順蠻子營炮台建築

旅順魚雷局大門,此為日軍佔領後所攝
想當年花費鉅資所建立的現代海軍,買了一流的戰艦,卻無完善的後勤維護...再加上1880~1890年代正好是新一代海戰科技快速發展的時期,買到的戰艦往往服役5年就落伍了(不像現在海戰科技發展相對較穩定,一型軍艦可以使用10年以上再考慮現代化改良)。
北洋水師的管帶(艦長)幾乎全是留學歐洲國家海軍官校的留學軍官,在艦上指揮時皆用英文下達命令;但這批留歐的新一代軍官,卻無法改變軍中的糜爛風氣...
甲午戰敗對後來百年來的中日(台)關係,甚至世界局勢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但這還是不要討論吧,以免被鎖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