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戰後有資料顯示,在這場持續28天的邊境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全線推進越南北部境內縱深30-50公里,最遠達100公里。收復了被越軍侵占的中國領土浦念嶺和庭毫山地區;攻占越南北部高平、諒山、黃連山、萊州4個省的3個省會、1個市、16個縣城、3個鎮以及廣寧、河宣兩省部分地區;殲滅性打擊了越軍第3、345、346師,重創316A師另7個團、25個營(隊),部分殲滅了越軍325B、327、337、 338師另12個團(旅),拔除了35個公安屯,共殲敵57152人,其中擊斃47700餘人,擊傷7270餘人,俘虜2173人;繳獲各種火砲916門、各種槍支和火箭筒及40榴彈發射器16062支(挺、具)、汽車236輛、蘇制反坦克導彈817枚、導彈22枚,擊毀坦克和裝甲車54輛、火砲781門、汽車594輛,炸毀導彈基地3個、機場3個、導彈發射架2個,同時摧毀了越北的大量軍事、政治、經濟設施。
另外,據1979年越南《勞動報》公佈的數據顯示,越南在此次戰爭中損失了平民5萬人。如果這個數據屬實,可以想見,在越北地區全民皆兵的情況下,其大部分應該是被中國軍隊殲滅的武裝民軍。
根據能夠查到的各方面資料統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場戰爭中的總減員也達到了3.4萬餘人。其中犧牲、失踪8500餘人,其他減員2.5萬餘人,包括負傷、被俘、患病、非戰鬥傷等減員。如果算上參戰的民兵、民工及輔助人員的傷亡,中國在這次戰爭中的犧牲總人數則超過了9000人。
武器裝備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次戰爭中共毀棄坦克和裝甲輸送車44輛,戰損坦克和裝甲輸送車184輛,損毀汽車490輛,損毀火砲(主要是82毫米口徑以下的迫擊砲和無坐力砲)百餘門,同時部隊丟扔武器(主要是各種槍支)數千件。
據越南國防部軍事歷史院編的《越南人民軍50年(1944-1994)》記載:“2月17日,中國出動60多萬軍隊,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數千門大砲,在廣寧至萊州的整個北部邊界全線對越南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經過30晝夜(2.17日-3.18日)的戰鬥,越南軍民消滅和重創中國3個團18個營,擊毀和擊傷550輛軍車(坦克裝甲車280輛),擊毀115門大砲和重型迫擊砲,繳獲了大量武器。”從越軍戰史公佈的殲敵數字看,消滅和重創3個團18個營,滿打滿算也就是1.7萬餘人,還大大低於中國軍隊自己統計的實際傷亡人數。
戰後,中央主要領導人在某次講話中提到,這次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國消耗各種物資全部折合成人民幣共約40億元。幾十億元人民幣在今天的中國看來實屬九牛一毛,但對於當時剛剛經歷過十年文革動亂而國力虛弱的中國來說,這筆戰爭費用已占到了國家當年全部軍費開支的四分之一和財政開支的3.6%,不能不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在這次戰爭中,中國軍隊也有大量繳獲,拿回了部分中國當年援助給越南的物資,並給越北地區的經濟基礎造成了巨大破壞。在撤軍回國時,各部隊交替掩護,層層回撤,將佔領區內的越南軍政設施全部炸毀破壞,將所有能帶走的敵方物資都帶走,帶不走的就統統砸爛。所過之處,把工業機械設施、農機耕具及礦產、木材、糧食、牲畜、機車、單車、日用品等工農業生產設施物品擄獲淨盡。有的部隊自己的運力有限,就動員邊境地方政府派出車輛去越南境內拉各種物資。很多中國邊民也沒閒著,越過國境把越南群眾的家養的牲畜和農產品都運回了自己家裡。
據越南《人民報》1979年5月17日刊載的一份統計表,題為《截至1979年3月底一些目前可以看見的損失的初步統計表》,統計越南在戰爭中的民用設施損失如下:
(一)被毀滅的市:總數4個中被毀滅4個,佔100%。
(二)被摧毀的鄉:總數320個中被摧毀了320個,佔100%。
(三)城市裡被摧毀的民房面積:60萬平方米。
(四)城市裡失去住房的人數:15萬。
(五)農村中被摧毀的住房:4.5萬座。
(六)農村中失去住房的人數:20萬。
(七)被摧毀的中、小學校:總數904所中的735所遭摧毀,佔81%。
(八)沒有學校讀書的學生人數:18萬。
(九)被破壞的幼兒園:總數691所全部被破壞。
(十)失去學習場所的兒童人數:1.4萬。
(十一)失去學校的教師人數:5570。
(十二)被破壞的醫院和衛生站:總數430所中的428所被摧毀,佔99.5%。其中, 省級醫院總數4所全部被破壞,佔100%;縣級醫院總數26所中的24所被摧毀,佔92%;鄉衛生站總數400所全部被破壞,佔100%。
(十三)被破壞的林場:總數42個中的38個被破壞,佔90%。
(十四)被破壞的農場和農業站:41個。
(十五)被殺死或被搶走的牛:總數26萬頭中的15.7萬頭被殺死或搶走,佔60%。
(十六)被殺死或搶走的豬:總數30.5萬頭中的24.4萬頭被殺死或搶走,佔80%。
從越南人提供的數字來看,1979年這場戰爭給越北地區造成的物質損失巨大。
-------------------------------------------------- -----------------
這,就是戰爭。在政治的盛筵背後,是無數生靈塗炭和物質財富的巨大損失。
林史達 wrote:
美國人當初這樣打
不就贏定了...(恕刪)
北越緯度跟屏東差不多 , 地形又空曠剛好適合中國重火力武器發揮 ~~
可是當年讓美軍深陷泥淖的南越 , 卻是典型東南亞叢林氣候 ...
這差很多吧 ??
(1). 裝甲部隊沿公路進行穿插、突擊
主要實施方向在東線。北集團的123師加強80餘輛坦克、裝甲車,由嶺隘沿簡易公路和山間路向扣屯實施90公里的長途穿插;南集團的126師、124師加強200餘輛坦克、裝甲車及履帶車輛,由佈局關沿牛車小路奔襲東溪,然後上4號公路向高平實施總長70餘公里的長途穿插;北集團的122師、南集團的125師、東集團的163師、165師,分別加強1個營的坦克部隊,向朔江方向、復和方向、同登方向、班莊方向發起短距離突擊。
這一階段坦克進攻作戰的主要特點是:坦克沿公路高速行進,突出在前,或是坦克引導步兵前進。共同特點都是坦克在前,缺乏步兵掩護。長途穿插時,步兵為了跟上坦克,就要搭乘在坦克上。因為坦克在行進中搖晃厲害,為了不被摔下去,還會把步兵和重武器用背包帶綁在坦克上。有的坦克搭載人員很多,達到20餘人。實戰中,前衛坦克沒有步兵掩護,很容易被越軍的反坦克火力擊毀、擊傷而堵住道路。而搭乘在坦克上的步兵來不及解開背包帶下車戰鬥,也發生了很多傷亡。如123師穿插先遣隊的坦克縱隊在扣旺、打蘭幾次受阻,損失嚴重;126師步兵搭乘坦克前進,在那悅山口和靠松山附近被越軍襲擊,步兵不及下車,造成了較大傷亡;124師突擊4號公路,在攻擊弄梅隧道時,坦克沒有步兵跟隨被阻住,耽誤了10個小時。在博山,坦克沒有步兵跟隨,兩次受阻;125師在進攻坡街東南側無名高地和大弄時,步坦一時脫節,坦克孤軍前出,被越軍擊傷數輛。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朱富鈞團長帶領混編坦克縱隊,為馳援125師師前指和375團,孤軍深入,在復和西北一帶遭到越軍火力打擊,6輛坦克被擊傷,朱富鈞團長犧牲;122師步兵搭乘坦克突擊朔江時,遭到越軍火力阻擊,坦克和步兵都傷亡嚴重;163師進攻探某,1個連的坦克突出在前,遭到越軍火力夾擊,毀傷大半;165師步兵搭乘坦克進攻班莊,因先頭4輛坦克中彈,將道路堵塞,步坦協同不好,步兵沒有跟上,以致攻擊受挫;在西線的孟康戰鬥中,1個營的坦克支援41師發起進攻。因坦克衝擊過快,步兵沒有跟上掩護,導致坦克孤軍在敵縱深作戰,先後被越軍擊毀、擊傷19輛等等。當年中國軍隊的步兵和坦克沒有有效的溝通方式,坦克遇到襲擊時沒法聯絡步兵支援,步兵遇到阻擊時也無法呼喚坦克火力支援,這就加大了坦克和步兵的損失。實戰結果是,開戰僅4天,戰損坦克數量就達530輛次,佔整個1979對越作戰中戰損坦克總數的87%。到了第二階段作戰時,坦克部隊已基本沒有突擊能力了,只能伴隨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2). 輕裝步兵沿山地進行長途縱深穿插
在1979對越自衛還擊戰中,中國軍隊在東西兩線都實施了師、團級規模的輕裝步兵向敵縱深長途穿插的戰役行動。
在東線,北集團的121師和123師穿插先遣隊向高平以西的班莊、扣屯地區實施了長途穿插迂迴的戰役行動,以封閉高平越軍西退原平和南逃太原之路,配合南集團總攻高平,同時阻擊原平、太原的來援之敵。
其中,121師以3個輕裝步兵團向高平以西的班莊、董賽地區進行長途穿插,全程80公里。沿途地形複雜、敵情不明、遠離後方、聯繫中斷、補給困難,受越軍大小襲擊上百次,傷亡很大,迷路失散,大量人員失踪,糧彈供應不上,部隊餓著肚子拼命穿插。最後雖然插到目標地班莊、董賽地區,但各部因迷路遇襲而分散混亂,未能及時整合進至高平外圍,而是滯留於扣屯地區,戰術企圖歸於失敗。
123師穿插先遣隊搭乘坦克前進,在打蘭受阻,隨後以1個加強步兵營輕裝沿稻田小路向扣屯穿插。該營徒步兼程43公里,歷時27個小時,終於插到扣屯。但因兵力不足,只能持防禦態勢,也未能迅速進至高平外圍。
北集團的兩路戰役穿插都沒能完成預定任務。步兵走小路隱蔽穿插,因地形不熟,敵情民情不明,迷路遇襲屢有發生,部隊越拖越長,乃至變成營連級別的各自為戰。即使穿插到位,但部隊散失嚴重,極難整合,一時形不成有效戰力,結果只能自保防禦,難以完成預定計劃。
在西線,13軍也設置了兩個長途穿插:以38師114團向谷柳側後10號公路南北兩側的威龍松、奔西愛地區穿插,全程38公里,目的是切斷公路,阻擊316A師東援老街和柑塘,保障軍主力圍殲345師;以39師116團向柑塘南側的朗貫、朗格姆地區進行穿插,長途75公里,要直接截斷柑塘越軍沿紅河的南退之路,同時阻擊向柑塘增援的任何越軍。
38師114團規定完成穿插任務的時間是7個半小時。實際上渡河時間就已推遲,前衛部隊又走錯了路,加上還有越軍阻擊,到規定時限後,全團只前進了約3公里。經一天一夜穿插,114團在孟珊地區受阻,被越軍猛烈的砲火封鎖。隨後114團接軍指命令改變任務,配合39師116團攻殲附近地區之敵,以保障39師右翼安全。而316A師果然沿10號公路東援,三天多即推進到代乃,114團只能徒留遺憾。
39師116團規定完成穿插任務的時間是16個半小時。第二天在進至週登以南和嶽山以西地區時,遭到周圍諸高地的越軍阻擊,在預定時間內完成穿插任務已不可能。後116團穿插任務取消,轉為配合39師115團奪取了387一帶諸高地。為保障攻擊柑塘的順利進行,39師轉變116團戰鬥任務,命其向代乃地區穿插,阻擊316A師東援。 116團這次如期插到代乃,將越軍阻住,與117團協同打了一場著名的代乃阻擊戰。
雖然114團和116團的長途穿插都沒有完成,但其及時轉變戰鬥任務,配合軍主力各個殲滅當面之敵,並沒有造成全局明顯的被動。尤其是116團,連續作戰,插到代乃,擋住316A師,在戰略上奠定了西線作戰的勝利基礎。與東線不顧一切地長途穿插造成了損兵折將相比,西線的穿插顯得很靈活,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轉變任務,在實戰中打出了較好的效果。
總的來看,在越北這樣的山岳叢林加水網稻田地帶,地形複雜,敵情不明,民情不利,步兵輕裝進行長途穿插,深入敵後方,戰鬥風險難測,後勤難以保障,傷員無法轉運,很難達成作戰企圖,應加以避免。
(3). 長途推進的步兵山地拔點和淺近縱深的步兵山地迂迴拔點戰鬥
在步兵搭乘和跟隨坦克沿公路進行長途進攻的時候,一般戰法是:遇到越軍阻擊時,步兵迅速展開消滅敵人,坦克以炮火支援步兵攻擊。遇到路障或橋樑被毀時,步兵迅速排除路障、搶修橋樑,坦克以炮火掩護步兵施工。
在淺近縱深的山地拔點戰鬥中,步兵通常採用正面牽制,兩翼迂迴的戰法,拔點攻殲守敵,打開道路。
在開戰初期,中國軍隊的步兵普遍缺乏戰鬥經驗,懼怕越軍的冷槍、冷炮、地雷、竹籤,不敢走大路兩側。加上地形不熟,識圖能力也不強,部隊願意擠在一起行軍。還有當時的通信聯絡不佳,連以下分隊主要以軍號、小喇叭、旗語、手勢進行指揮和聯絡,就更強調互相靠攏,以便及時傳達命令。這樣一來,攻擊隊形就過於密集,戰術上受到了限制,也不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隱蔽自己。遇到越軍火力襲擊時,往往傷亡一大片,部隊發生混亂,緊急散開時又容易遭到路邊兩側的地雷殺傷,加大了傷亡。
攻擊公路兩側的越軍防守要點時,部隊往往只從正面進攻,越軍就能集中火力進行封鎖,以致攻擊經常受挫,傷亡不小。
開戰初期,因缺乏戰鬥經驗,地形複雜,部隊不願意也不敢進行大膽的夜戰,一般都是在白天進行戰鬥。這樣,受地形限制,兵力不易展開,難以發揮兵力優勢。越軍藏在山洞、草叢裡,以突然襲擊和冷槍、冷炮殺傷中國軍隊。情況不利時,越軍就利用地形迅速逃跑,中國軍隊也不易將其追殲。
隨著戰鬥的進行,部隊及時總結經驗,改進了戰法:前進時注意組織進行掃雷,開闢道路;進攻山頭要點時,步兵實行正面牽制,兩翼迂迴,從三面向敵發起攻擊;沿公路攻擊前進時,步兵同時沿山頭兩側拔點,保障公路的暢通。坦克則以火砲和高射機槍支援步兵戰鬥,打擊山腰、山頂的越軍重機槍、高射機槍、無坐力砲,摧毀敵火力點。步坦協同動作,共同推進;在攻擊前進時,步兵必須邊打邊搜索、肅清殘敵,打掉一處,控制一處,防止遭到越軍的火力逆襲;大膽地採用夜間接敵、滲透、進攻的戰法,隱蔽進攻意圖,加快進攻速度。
這樣打下來,部隊的推進速度大大加快,傷亡也大大減少。
(4).炮火對步兵的支援方式轉變
在1979對越自衛還擊戰中,中國軍隊的砲火佔有絕對優勢,越軍根本無法抵擋。但在開戰初期,中國軍隊往往集中使用砲火齊射,向敵縱深猛轟一氣。但對利用有利地形、既設陣地精心隱蔽的越軍,效果經常並不是很大。山岳叢林地作戰,單個的目標多,集團的目標少,一線進攻的步兵更需要得到炮火的精確支援。實戰中,集團炮火準備後,步兵發起進攻,會遭到突然出現的越軍火力點壓制。這時,步兵呼喚炮火支援,卻要層層上報到砲兵集群,耗時很長,往往難以得到炮火的及時支援,以致多次受阻。經過總結經驗,上級開始充分重視步炮協同,將一部分重砲兵配屬給一線的主攻團、營,直接支援某一方向的攻堅戰鬥。同時將砲兵觀察小組派到一線主攻營、連,緊隨步兵前進,及時呼喚炮火支援步兵的進攻拔點。並充分發揮單炮、伴隨火砲的作用,對敵單個目標進行精確性炮火打擊,隨時準備對付突然出現的敵方集群和火力點。
此外,中國軍隊的偵察和情報工作不佳。實戰中,把偵察分隊當警戒、戰鬥分隊使用,甚至集中偵察分隊組成偵察大隊作為戰鬥部隊獨立行動,等於取消了偵察分隊的主要作用。戰場表現就是不善於邊打邊偵察,難以及時為一線部隊獵取情報,對當面敵情掌握不清,主要仰賴上級通報,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戰鬥的進程。
在後勤上,解放軍總後勤部大力抓了後勤保障工作,對彈藥、油料、運輸、技術保障和醫療、支前等方面都做了具體安排。考慮到山岳叢林作戰的需要,總後勤部為參戰部隊增發了單衣、背囊、毛毯等,還緊急生產和發放了防刺防滑解放鞋。部隊出境後,因敵區作戰,燒飯困難,吃的主要是攜行的干糧,消耗量很大。張震部長就命令後方緊急籌集和生產壓縮乾糧,迅速送往前線。開戰初期因為主要交通線沒有打通,一些擔負縱深穿插任務的部隊出現了斷糧情況。隨著戰局進展,各主要道路逐步被打通,後勤物資也就源源不斷地供應上了前線。實戰中彈藥消耗量很大,特別是大口徑砲彈,作戰第一階段就消耗了將近3個基數。為保障部隊連續作戰,張震部長決定從蘭州軍區、濟南軍區的庫存儲備中緊急調撥供應前線。山地作戰中,為對付鑽入山洞中頑抗的越軍,需要火焰噴射器來攻堅,張震部長又命令後勤部門動用庫存限時送往前方。對於後勤需要的其他一些問題,總後勤部都竭力並及時予以解決,較好地完成了這次作戰的後勤保障任務。
1979對越自衛還擊戰是一場有限縱深的懲罰性質作戰,並不力求深入敵境,中國軍隊的主力還是背靠邊境進行淺近縱深的攻殲戰,同時控制了戰場上的主要交通線。因此,後勤問題在這場戰爭中表現並不很明顯。
在第一階段作戰中,因為越北的地形複雜,民情不利,戰前偵察不細緻,戰場獲取情報能力不強,中國軍隊的指揮組織和單兵技戰術水平不高,發起進攻的戰鬥隊形過於密集,步炮協同較差,坦克運用不佳,通信聯繫不暢等原因,以致遭遇了不少困難,傷亡也較大。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能知己知彼,久疏戰陣,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1979年戰前,越軍的戰術設計是:沿越北邊境地區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線扼守要點,層層設防。兵力部署採取前輕後重,全面控制,重點守備的方針。強調一線堅守,獨立作戰,與中國軍隊死打硬拚,最大限度地殺傷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最大化地遲滯中國軍隊的進攻速度,盡最大可能地為越軍二、三線作戰部隊的機動、集結爭取戰役準備時間。
越軍當時面臨的形勢是:越北戰場正面寬闊,點線眾多,越軍兵力不足。因此,在陣地防禦的具體戰術應用上,越軍充分利用了越北山岳叢林地帶的地域特性,依托地形、地物組織防禦陣地和設置火力。
因為越軍兵力不足,又要防守寬大正面,互相之間強調獨立作戰,難以兵力支援,這種情況下,只有以點制面,以火力互相支援,以至環環相連,形成縱深的防禦體系。
越軍的做法是:在陣地防禦上,採取鼎足配置戰術。即在防禦要點上,實行三個或三個以上陣地相互依托、互為支撐、互為防衛的動態組合,形成多點面、多方向的支撐點式的環形防禦,把有限的防禦兵力以戰術協同的方式加以整合,充分發揮各種火器的威力,從而在多點線、多方向上抗擊中國軍隊的連續進攻。
越軍的這套戰法頗為有效。在實戰中,中國軍隊無論是進行縱深穿插還是陣地攻堅,經常遭到來自攻擊目標左、右兩側甚至是後方的火力側擊、返射。在越北這樣的山岳叢林地帶,戰場往往很狹小,中國軍隊的優勢兵力難以展開,以致被越軍的三面火力壓制,攻擊受阻,傷亡很大。最典型的就是攻擊同登時,163師、165師攻擊部隊被越軍在探某陣地群、鬼屯砲台、339高地的三面火力夾擊纏住,多次攻擊失利,傷亡很大。最後採取了三方面同時攻擊,前後打了四天多,才將上述要點全部攻占。
在兵力投入上,越軍採用了三部法戰術。即在防禦正面上,越軍會在戰前判斷的中國軍隊的攻擊方向,將其區分細化成主要防禦方向和次要防禦方向。在主要防禦方向上,越軍會集中兵力扼守要點。在營防禦地域中,通常會指定一個加強連據守要點組織防禦,在連防禦地域中,通常會指定一個加強排扼守要點組織防禦。這些防禦分隊都會得到營、連的火力加強;在次要防禦方向上,越軍多以班、排為單位進行陣地防禦作戰,這些分隊通常得不到火力加強。根據戰場變化,主、次防禦方向的作戰任務還會發生一定的互相轉換。
在防禦陣地的主要方向,越軍通常會派出班、排為單位的戰術分隊,前出一定距離,構築工事和設置伏擊陣地,在地方部隊、武裝民軍、青年沖鋒隊、特工隊的配合下,進行戰鬥警戒,對中國軍隊實行襲擊、伏擊、打冷槍、放冷炮、設置障礙等遲滯騷擾行動,必要時可由營呼喚野戰砲兵直接為其提供炮火支援。
實戰中,無論越軍的防禦間隙有多大,都會保持著成建制的預備隊。通常以營為作戰單位時,保留一個連為預備隊,以連為作戰單位時,保持一個排或一個加強戰鬥班為預備隊。越軍在進行防禦時,兵力的部署原則是:集中兵力,少擺多屯,既要形成環形防禦,又要集中主要力量於主要方向。預備隊一般配置於主要防禦方向的縱深陣地內,且又便於機動出擊的位置,隨時增援防禦陣地的關鍵方向,配合其他分隊向中國軍隊進行反沖擊。
集中兵力扼守要點,派出前沿警戒分隊,始終保持預備隊,越軍就是以這樣的三部法投入兵力,堅持多點面、多段用兵的戰術,頑強地與中國軍隊死纏爛打。
在防禦戰中,越軍強調頑強堅守要點,重視陣地內的兵力機動,適時在火力掩護下進行反沖擊。在陣地失守和撤退時,越軍擅長邊撤邊打,邊逃邊藏,往往化整為零,化軍為民,鑽山入林,不使中國軍隊打成殲滅戰。在逃跑的同時,如果越軍攜帶有電台,就會很快聯繫周邊高地的越軍和野戰砲兵,以火力對中國軍隊佔領的陣地進行襲擊和壓制,盡量殺傷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
越軍還擅長襲擊和伏擊,通常利用夜暗或叢林為掩護,在隘口、峽谷、主要道路兩側的險要地形上設伏待機。當敵方進入伏擊圈後,越軍會攔頭截尾,在近距離上突然開火,往往打了就跑。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越軍有效運用了這種伏擊戰法,在魁剝山谷、棟替、吞片公路、班姆南側、那嘎至班姆間公路、那嘎、朗莊等地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幾次重大損失。
在防禦戰的火力配置上,越軍強調曲直、遠近、明暗、正側面相結合的火力配系。在主要防禦方向上,配置火器較多。連的防禦陣地上加強有82迫擊砲、無坐力砲、高射機槍,排的防禦陣地上加強有60迫擊砲、重機槍、火箭筒和無坐力砲。根據火器性能,越軍會利用山頂、反斜面、鞍部、山腰、山腳的有利地形,分層設置迫擊砲、高射砲、高射機槍、輕重機槍、無坐力砲、火箭筒、衝鋒槍等火器。根據防禦陣地的地形,越軍會在多個陣地上配置火器,互相以火力支援,形成正射、側射、返射的多方向交叉火力。利用隱蔽地形,越軍會設置暗火力點,配以輕重機槍、火箭筒、無坐力砲等火器,進行反步兵、反裝甲的突然襲擊。
越軍的火力配置中,強調步炮協同。越軍的野戰砲兵設置廣而散,單炮和雙炮陣地眾多,戰前預設陣地多,戰術原則是遠近結合,大小結合,曲直並用,突出重點,機動防禦。步兵伴隨火砲突出靠前,最大限度地支援一線步兵的戰鬥。
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越軍正是以上述的兵力投入法及陣地防禦戰法與中國軍隊對抗。充分運用了有限的兵力,最大限度地撐住了防守點面,火力配置也較為合理,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很多麻煩。另外,越南全面實施“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系,以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自衛隊相結合,全面投入到廣泛的防禦作戰中,從而增加了越軍的防禦兵力,最大限度地彌補了越軍作戰兵力不足的劣勢。當時流傳了一種說法是“1個越南兵可以打30個中國兵”,可見越軍的狂妄情緒。在越軍下發的正式文件中,提出的戰鬥交換比例為1:3。根據1978年9月9日《x省x團防禦作戰方案》顯示,越軍內部下達的指標是:“營打加強團;連、排、班打加強營至加強排;各人打三名以上(的敵人)。”敢於以少勝多,成為了越軍在1979中越戰爭中的戰術指南。
在進攻戰術上,越軍通常以營、連為單位,強調有重點的多路進攻。在進攻發起前,對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標進行集中的火力準備,根據戰場情況充分發揮各種火器的效能。步兵分隊發起進攻時,通常採用小群多路的方式,進行連續衝擊。在突破敵方陣地後,強調連續投入兵力,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在進攻遭到失敗而撤退時,通常以攻擊行動為掩護,給敵方造成錯覺,藉機搶運屍體與傷員。進行後撤時,注意控制地形要點,防止敵方尾追。
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越軍主要進行的是陣地防禦戰,野戰進攻的時候較少。而且越軍在攻堅時意志不強,打不了反复爭奪的惡仗,因此對中國軍隊的威脅並不大。當時越軍只在東線的探壟地區和西線的代乃地區發動了兩次團級規模的進攻,被中國軍隊堅決粉碎,隨後即偃旗息鼓。
在反坦克戰術上,越軍也有一套目標明確、運用嫻熟的戰法:
(1).在正規作戰部隊中成建制地成立反坦克小組,每組3-5人,配備火箭筒和無坐力砲,在主要防禦方向上實施反坦克作戰。在團、營級防禦方向,各反坦克小組可實行機動用兵、機動作戰,分段、分片進行包乾負責;在連級戰術單位,可根據敵軍的主、次進攻方向機動用兵,其反坦克小組不得少於3個以下;在實戰情況下,也可打破作戰單位臨時編成反坦克小組;公安軍、武裝民軍、衝鋒隊會大量配備各種反坦克武器,配置於次要防禦方向,協同正規部隊依托既設陣地或機動實施反坦克作戰;特工隊、工兵等專業兵種也成立了反坦克小組,於重點地區深入設伏,伺機襲擊敵方裝甲部隊。
(2).在戰術上,越軍的各類反坦克小組會在縱深防禦地域內選擇多個要點佈設伏擊陣地,形成多層反坦克火力網。通常是在隘路轉彎處、上坡、隘口、橋樑、交叉路口及便於坦克機動的區域設伏。反坦克小組利用道路兩側的塹壕、房屋、草叢、樹林、甘蔗地、高地、單人掩體或自然地形、地物為掩護進行隱蔽作戰。當敵方裝甲編隊進入伏擊區域後,越軍反坦克小組或單個反坦克狙擊手會乘敵方坦克、裝甲車拐彎減速時,在側後10-60米距離內突然出手,採取“攔頭、截尾、打中央” 的戰術手段,以迅猛的抵近射擊方式向敵方裝甲編隊進行突然襲擊。當敵方裝甲編隊有步兵伴隨時,越軍的反坦克小組一般是打了就跑,並不戀戰;當敵方的坦克與步兵脫節時,越軍反坦克小組則會連續對裝甲編隊發起進攻,死打硬拚,糾纏不放。同時,附近陣地上越軍的高射機槍、輕重機槍會對坦克上搭載的敵方步兵和跟近步兵進行火力攔阻,割裂敵方步兵和坦克的聯繫,使其無法相互掩護協同作戰。
(3).越軍還採用了在敵方的主要進攻路線上埋設大量反坦克地雷、挖掘反坦克壕、設置反坦克障礙物及炸毀橋樑等手段,遲滯敵方坦克及步兵的推進速度。
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越軍正是運用了上述的反坦克戰術手段,實施層層設防、步步攔阻的機動作戰,盡量遲滯中國軍隊的進攻速度,為己方的主力部隊發起反擊爭取時間。
此外,越軍的特工部隊活動頻繁,經常滲透到中國軍隊後方進行襲擾和破壞,實施“斬首行動”,給中國軍隊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和傷亡。越軍特工曾化裝接近125師375團和41師123團的指揮所,發動突然襲擊,製造混亂,造成了中國軍隊一些指揮人員的傷亡。進攻迷邁山時,127師師長張萬年的前方指揮所也遭到了越軍特工的襲擊,幸好張萬年當時不在。
綜觀越軍在1979年中越戰爭中的戰術運用,確是精心設計,全民皆兵。戰爭初期,也給中國軍隊造成了較大的困難和傷亡。然而,越軍的戰術方針有其死穴,就是過於依賴地形與陣地,很少實施機動的戰術反擊,實行的是消極防禦;強調獨立作戰,不以兵力互相支援,結果被各個擊破;火力分散配置,部隊之間協同差,远战火力弱,攻擊能力差,難以抵擋擁有炮火優勢的中國軍隊大兵團進攻;雖然擅長游擊戰,但在中國軍隊的兵力、火力優勢面前,無法逆轉戰爭大勢;最根本的一點,越軍面臨的是前所未見的大兵團作戰方式,無論在戰爭準備上還是戰場心理上都遠遠未能適應,戰略上過於消極導致戰術上的被動保守,戰役指揮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