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介紹SS-18 北約代號 : 撒旦------------------------
SS-18撒旦導彈一次能發射8噸載荷(彈頭重量) 射程12000KM
(當減輕彈頭重量到6噸) 射程最遠能達到16000公里
導彈整體重200公噸 是屬於重型洲際導彈 也是ICBM導彈之王
能夠裝載2000萬噸氫彈的單彈頭 或是10個80萬噸TNT當量分導式彈頭MIRV
(一枚導彈能夠毀滅10座大城市)
這型導彈的優點是射程遠 使用液體燃料 核彈頭當量是世界上威力最大和最重的ICBM
但是只能在發射井裡固定位置發射 很容易遭到敵人先發制人打擊
但是如果反過來是首先發動核打擊 這一枚導彈可以打十個導彈發射井
剩下的核彈頭還夠打敵方城市.....
因此這型導彈在1980年代冷戰時很有名 是世界公認的洲際導彈ICBM之王
當初戈巴契夫和美國總統雷根在1980年代的第一階段裁核條約
就是要求裁減這個導彈避免打破戰略平衡 原本蘇聯有300多枚這型SS18撒旦導彈
現在只剩下50枚左右......... 而最近烏克蘭事件之後
烏克蘭南方設計局說不幫俄羅斯維護這型導彈了 而且這型導彈服役了快30年
處於快要退役的狀態 撒旦有可能後繼無人
但是光是以核爆當量來說SS-18的投擲重量是8噸是白楊M導彈1.2噸的7倍
白楊M導彈-------------------------------------------
而白楊M導彈的優點是突防能力強 體積小總重量只有47噸
而且還能夠以公路機動發射 初段(起飛階段) 中段 末段 都能夠機動變軌 導致反導攔截系統無效
這比只能固定位置不動在導彈發射井底下的SS-18來說生存能力提高很多
是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獨立研發第五代洲際導彈
投擲的彈頭重量是1.2噸 能夠攜帶3~4個55萬噸當量的分導彈頭MIRV
(後來有人說白楊M是單彈頭)
威力和SS18比起來減少很多 以投擲重量來說大約7枚白楊M導彈才能夠頂過一枚SS-18
但是命中精度偏差CEP只有90~100公尺
命中精度比SS18的CEP 500~200公尺還要小很多
每當圓概率偏差CEP命中經度每提高2倍 對核當量的威力可以減少到原來的1/7 (指數關係)
當然要使用戰略核打擊 摧毀的是敵方城市的時候CEP(命中精度)不重要
因為一座城市的半徑根本沒差幾百公尺 核武的殺傷半徑有好幾公里甚至是10公里
因此戰術核打擊或稱核兵力打擊對CEP要求很高
例如要打敵人的導彈發射井和核反擊能力 不希望大規模毀傷城市殺傷平民 對CEP的要求就很重要
這也是為何蘇聯1960年代都在搞戰略核打擊 以摧毀城市為目標
而美國當時已經在用命中精度較高的ICBM搞 先發制人核打擊(或稱兵力核打擊)的原因
但蘇聯在1970年代以後CEP也縮小到能夠實現核兵力打擊
其實核武器的殺傷半徑和核當量是3次方跟的關係 因為能量是往三度空間擴散(長.寬.高)
即核爆當量提高1000倍 殺傷面積會提高100倍 而殺傷半徑只會提高10倍
例如美國在廣島投擲1萬5000噸TNT當量原子彈殺傷半徑為3公里
如果廣島不是木造建築爆炸半徑只有圓周1公里左右
爆炸當量和半徑的關係是3次方跟關係 跟殺傷面積是平方關係
也就是說 1500萬噸當量的氫彈爆炸半徑也就是廣島的10倍
約10公里半徑 20公里的直徑 而面積是100倍..... 因為圓面積=R^2*pi(圓周率)
紅色外圈是沙皇炸彈火球的範圍,爆炸的火球半徑就長達4.6公里;中間粉紅色小圈圈是在長崎爆炸的胖子原子彈
我找到以下的影片有介紹俄羅斯ICBM最近幾十年蘇聯解體後的發展情況 很不錯看
在來就是RS-24「亞爾斯」洲際導彈 -----------------------------
大家可能沒注意
這亞爾斯導彈是最近去年2013年聖誕節 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網上發文給北約聖誕賀卡
說試射成功的一種新型洲際導彈 這是在白楊M導彈系統的基礎上改進分導多彈頭技術
最多攜帶4-6枚分導式多彈頭MIRV 射程也提高了
但是3枚亞爾斯 R-24 才能彌補一枚SS-18撒旦導彈退役造成的核打擊能力下降
RS-26 邊界導彈 --------------------
能夠攜帶10枚分導式彈頭 也比白楊M和RS-24亞爾斯更厲害
到了RS-26邊界導彈才是真正 的最終版移動核打擊能力
還有直得一提的就是薩爾馬特 液體燃料洲際導彈--------------------
它是用來取代SS-18的井式液體重型洲際導彈
也是SS-18撒旦導彈的'繼承人'
導彈重量100~200噸 投擲重量5~8噸..... 而且還可能採用了新一代的突防技術
最左邊的SS-18撒旦被改裝成 商業用第聶伯運載火箭用來發射人造衛星過.....
幫忙歐洲一箭發射32顆人造衛星的世界紀錄無人打破 .....可見運載能力之大
此運載能力世界記錄目前無人能破 SS-18撒旦是洲際導彈之王
根據馬克耶夫國家導彈中心披露的消息,薩爾馬特導彈可攜帶10個重型或者15個中型分導式核彈頭,射程大於10000公里。該導彈預計將可能採用「一體兩型」的設計思路,針對西歐和美國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其中針對美國的方案,導彈起飛重量150~200噸,射程16000公里,投擲重量達8噸,略高於SS-18。針對歐洲的方案,導彈射程9000公里,起飛重量100~120噸,投擲重量5噸。兩種設計都採用了分導式核彈頭。
雖然俄羅斯的海基核力量和美國有一段差距
但是陸基核力量卻是比美國高很多 (美國目前只有義勇兵3)
有興趣可以參考之前發過的一篇文章
我要更新一下----------
還有一點就是核武科學家為了極大化爆炸半徑 比高為200~225
通過計算核武是在空中爆炸並且衝擊波由上而下的摧毀城市 才能夠達到最大傷傷面積
如果是放置到地面上爆炸受地形影響衝擊波和火球的擴散半徑才會受到比較大的遞減
因此核武空爆並不太會受到地形表面影響擴散半徑
只有放置在地面上爆炸的情況下 還有超低空爆炸 爆炸半徑才會受到地形遮蔽影響
解釋一下什麼叫做比高--------------------------
比例爆炸高度的簡稱 它等於爆炸高度與爆炸威力的立方根的比值,單位通常用米/(千噸TNT當量)衝擊波傳播遵循相薃E規律。對於相同大氣條件中的不同核爆炸方式,當距爆心距離與爆炸威力的立方根的比值(即比例距離)相等時,則衝擊波陣面超壓相等。因此,當空中核爆炸的比高相等時,爆心投影點的地面衝擊波超壓相等,由衝擊波引起的核爆炸景象也大體相適。通常用比高來區分大氣層核爆炸和簡化空中核爆炸的描述。對於地(水)下核爆炸同樣可以用爆炸深度與爆炸威力(千噸梯恩梯當量)的立方根的比值,即比例爆炸深度(簡稱比深)來區分地(水)下核爆炸和簡化地(水)下核爆炸的描述。
低空爆炸是指比高為60~120的核爆炸,主要用於摧毀較堅固的地面目標或淺地下抗壓強度不高的目標,如集群坦克、野戰工事、交通樞紐、簡易人防工事等。對於特定功能核武器(例如中子彈)和微型超微型原子彈也可採用低空爆炸。例如主要靠高密集中子輻射流對人員進行殺傷的美國W-70型中子彈當量為100 0噸,可用「長矛」導彈發射,在100米空中爆炸時,對坦克乘員和暴露人員的殺傷半徑分別為1公里和1.6公里。 中空爆炸是比高為120~200的核爆炸,主要用於摧毀不太堅固的地面目標(如城市建築、工業設施、武器裝備、野戰工事等)和殺傷地面暴露人員。例如,蘇聯推帶3枚各15萬噸當量分導式多彈頭的中程導彈SS-20主要打 擊目標是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目標、交通樞紐、經濟中心、海空軍基地等。每個子彈頭可使半徑3.9公里、面積48.7平方公里的城市遭中等甚至嚴重破壞,可摧毀半徑1公里、面積3.1平方公里內所有地面工業設施。 高空爆炸是比高200~250的核爆炸,主要用於摧毀大面積目標和殺傷大面積地面暴露人員。例如,1945年投在日本廣島上空的原子彈「小男孩」當量為1. 25萬噸,比高235。投彈後,機組人員透過護目鏡首先看到下方出現了一個紫紅色的小火星,隨即擴大為一個耀眼的火球,接著爆發成一個火焰翻騰的大火團騰空而起,當大火衝至幾千米高空時形成「蘑菇雲」,下面的城市濃煙滾滾。而在地面上,人們看到的景像是隨著一道強烈的閃光之後,一聲驚心動魄的巨響,片刻之後,一股巨大高壓氣浪橫掃而過,剎那間天昏地暗,大約11.4平方公里的範圍被夷為平地,全市建築物總數7.6327萬幢中全毀4.8萬幢,半毀2.2178萬幢;當日死亡7.815萬人,負傷和失蹤5.1408萬人。 超高空爆炸這種爆炸方式的爆炸高度在3萬米以上,爆炸能量中的光輻射能量顯著增加,轉化為衝擊波的能量顯著減少。它只產生火球,最後冷卻為煙雲,無地面塵柱,因而也無蘑菇煙雲。超高空爆炸當量很大,能在大範圍內產生巨大的核電磁脈衝。一顆當量5000萬噸核彈在8萬米高空爆炸,可使半徑4000公里範圍內的無線電通信在一天之內完全中斷。因此,超高空爆炸可以用來攔截、摧毀飛行中的導彈、衛星、火箭、飛船,也可以用於先遣突防,即在敵上空爆炸,破壞、癱瘓其指揮通信係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3-07/01/content_947821.htm
另外核武又分為打擊硬目標和軟目標
例如打擊敵方導彈發射井 地下指揮所 這類堅固的目標 屬於硬目標
殺傷硬目標 爆炸比高通常在60~120
而高空中爆炸這類屬於軟目標 通常用於打擊敵方城市和地面上的建築物
因此受到地形影響微乎其微
而超高空爆炸通常是戰術核武使用 用EMP來癱瘓敵方指揮和通訊系統
本身的殺傷半徑達到不到地表
另外關於各國的ICBM的實際威力我要說一點
因為核武的爆炸半徑和爆炸當量的關係接近3次方跟的關係
而殺傷面積 是核當量的^(2/3)次方
因此用等效百萬噸當量EMT來衡量較為合理
例如1500萬噸當量的氫彈和1萬5000噸的原子彈 核當量為1000倍
而爆炸半徑是3次方跟....即10倍 殺傷面積又是半徑R的平方*3.14
因此是(2/3)次方的關係
因此1500萬噸和1萬5000噸的原子彈的等效威力(等效)就是100 (1000的2/3次方)
核彈頭威力以百萬噸梯恩梯當量為單位計量的數值的三分之二次方與質量的比值,是衡量核彈設計水平的概略指標——比威力指標的進一步補充和發展。隨著核武器的小型化,多彈頭技術的發展,對威力較大的單彈頭與多彈頭母艙中威力較小的子彈頭的設計水平進行比較時,用比威力衡量就存在較大缺陷。因為從核武破器壞效果來考慮,核爆炸衝擊波對面目標(例如,地面上的人和建築物)的破壞效果不是與威力成正比,而是與以一定單位計量威力的數值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比例。也就是說,某一高威力核武器的威力是另一低威力核武器的X倍,而它的破壞面目標能力是達不到另一低威力核武器的X倍的。J.B.華爾希引入了「等效百萬噸數」的概念,等效百萬噸數=[威力百萬噸梯恩梯當量]。由此引入的「比等效百萬噸數」可作為衡量不同威力核彈設計水平的概略指標。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414/2007/20070501108321.html
還有各國的ICBM 導彈射程 和 投擲重量的關係
當核彈頭裝載重量越重則飛行距離越短
美國的三叉戟 D5
當射程為8000公里時 的投擲重量是2.7噸 CEP是90米
當射程為12000公里時 投擲重量只剩下1.98噸
而撒旦SS-18的射程在16000公里時 投擲重量是6.6噸 CEP是220米
SS-18射程在12000公里時投擲重量是8.8噸
各國的彈道導彈都一樣 當要攜帶更多分導式彈頭就會面臨一個問題 就是射程變短
所以各國無不都在提高彈頭重量和整體重量之比下進了功夫
而太高的投擲重量的導彈通常不利於公路機動
60噸以上的重量已經比各國的重型主戰坦克還重了 很可能會把公路面壓壞
要通過橋樑和公路時更不方便 因此移動版的洲際島導彈總重量無法增加最多在40~60噸的水平
而考慮到俄羅斯和美國的距離 即使縮短射程後 彈頭總重量很難超過2噸
這就是白楊M為何無法像一開始所說的攜帶10個彈頭的原因
俄羅斯的的布拉瓦導彈發射重量37噸(導彈的種體重量)
8000KM射程時的酬載重量為1150KG 酬載重量與發射重量之比為0.031
三叉戟IID5的發射重量為59噸,8000KM射程的酬載重量為2711KG
射程為12000KM時 三叉戟IID5的酬載重量為1908KG
酬載重量與發射重量之比為0.046 三叉戟D5的酬載係數比圓鎚導彈高50%
由此可見三叉戟導彈的設計水平
不要小看這50%可是要在材料科學上下20~30年工夫才有可能提高
美國的W76彈頭的重量約為160KG 以三叉戟IID5的籌載能力來看12000KM射程還能帶12個
而W87核彈頭重量為200~276KG 指能攜帶8個
W88核彈頭又更重了
當初為了減重已經降低了可靠性 彈體內部常常發生侵蝕和可靠性降低的問題
W76有些地方的金屬已經薄到只有可樂瓶這麼厚 後勤維護很困難有些甚至是啞但
是為了和前蘇聯在1970年競爭 讓同一枚導彈攜帶更多載重 減重上放棄可靠性的原因
美國激活性核彈頭分佈情況示意圖
正在安裝W87分導核彈頭的美軍
http://www.google.ru/url?sa=i&rct=j&q=&es&source=images&cd=&docid=vaYpa005aGywmM&tbnid=sWV8juDQZ-pL0M:&ved=0CAUQjRw&url=http%3A%2F%2Fnuclearweaponarchive.org%2FUsa%2FWeapons%2FW87.html&ei=ULGCU8DTNdPo8AW8rIG4Bg&psig=AFQjCNEJ-Tzx_-mWYlHxME7eoHimQvr52Q&ust=1401160399811623
W87核彈頭內部構造
拉涅爾彈道導彈的飛行測試於2011年9月份完成,共執行了兩次試射,全部獲得了成功。預計新型拉涅爾導彈將與"深藍"(Sineva)彈道導彈的改進型號同時裝備"海豚"級戰略核潛艇。拉涅爾本身也是深藍的改進型號,擁有與深藍相同的飛行參數,但同時具備更先進的導彈突防能力和更大射程。拉涅爾導彈還擁有組合戰鬥載荷的能力。據公開資料,R-29RMU2.1"拉涅爾"導彈的長度約為15米,直徑1.9米,起飛重量超過40噸。該導彈能在水下55米深度、潛艇航速7節的條件下進行單發射擊或多發齊射。拉涅爾能攜帶9-12個小型彈頭,其戰鬥裝備甚至超過了"布拉瓦"(Bulava)導彈。就推重比來說,它要超過英國、中國、俄羅斯、美國和法國的所有固體燃料戰略導彈。同時,其戰鬥部可同時安裝導彈防禦系統的突破裝置。據俄海軍人士介紹,拉涅爾導彈將用於下一代潛艇即攜帶布拉瓦導彈的"北風之神"級955型核潛艇處於建造中並裝備海軍之前,以使俄海軍戰略部隊保持現代化水平。目前,俄海軍已接收兩艘北方之神級潛艇,第三艘正在通過國家測試,第四艘正在建造中。
http://tsrus.cn/shiting/tubiao-xinwen/2014/04/08/rsm-54_33423.html】
儘管某些軍方人士(如前戰略導彈部隊參謀長弗拉基米爾·葉辛(Vladimir Esin))認為,拉涅爾與布拉瓦形成了直接競爭,但事實並非如此,將其進行對比並不合適,因為二者結構不同。深藍及其改進型拉涅爾為液體燃料導彈,布拉瓦則為固體燃料導彈。此外,這兩種導彈分屬不同"重量級":深藍更重(至少4噸)、更大(約3米長)。另據俄軍方消息來源透露,儘管拉涅爾針對布拉瓦確有某些優勢,但他們沒有進一步發展該導彈的計劃。俄羅斯已確定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固體燃料海基彈道導彈,因為使用偏二甲肼(液體燃料)的導彈儘管動力更強,但使用起來很危險,特別是在海軍中。| http://www.tsrus.cn/33421
俄羅斯的液體燃料導彈果然不是蓋的
不管是投擲重量 整體重量之比都比固態然料的成熟
前蘇聯也是以液態燃料導彈技術比較擅長
液態燃料導彈的特點是燃料本身能量密度大 比衝量比較大
但是發動機的機構比較複雜
維護和安全性上比不上固態燃料導彈
但是俄羅斯的液態燃料導彈燃料能在彈體內保存20年 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技術
http://ru.wikipedia.org/wiki/Булава_(ракета)
從上面這張表我們知道蘇聯液態燃料導彈技術比較擅長
R-29MU2 拉涅爾導彈 性能上已經接近三叉戟-II D5
但是固態燃料的SLBM 布拉瓦沒發展成熟 投擲重量也差了2倍多...........
關於俄羅斯的海基核力量發展------------------
影片裡的國防大學教授有提到
固定發射井的導彈有它的優點
就是投擲能力強(8.8噸投射重量) 發射的戰鬥部 射程都超大又超遠
液體燃料的推進劑能量也更大射程也就更遠 最高達到16000公里
拿來發射商業衛星1次可以發射32顆人造衛星....................
只要看看美國的路基井式洲際導彈 民兵3或稱義勇兵3型投擲重量只有3噸就知道
SS-18最高達到8噸以上 因此SS-18 撒旦 目前還無人能取代 它是世界公認的洲際導彈之王
未來要研發的薩爾馬特 還是走回了液體燃料的老路 頂多是在SS-18的基礎上在加強突防能力
俄羅斯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 導彈生產能力比不上前蘇聯時期
蘇解體後戰略核打擊能力可能會在SS-18退役後下降
因為SS-18已經服役了20~30年快要達到它的壽命極限
因此核威攝能力有可能在未來會下降
如果以核武投擲能力來看7枚白楊M才抵得過一枚SS-18
而3枚亞爾斯或許能夠抵過1枚SS-18
但是以核武生存能力來講 海基戰略核潛艇> 陸基移動洲際導彈 > 陸基發射井式
生存能力 布拉瓦>白楊M和亞爾斯洲際導彈 > SS-18 撒旦
核打擊能力/射程/威力來看 SS-18無可批敵
海基洲際導彈SLBM的發展介紹
俄羅斯各種潛射SLBM洲際導彈可靠性比較
導彈系統 | 投擲測試次數 | 成功 | 成功率% | 成地面發射測試次數 | 成功 | 成功率% | 從發射潛艇次 | 成功 | 成功率% |
D-5(R-27) | 12 | 12 | 100 | 17 | 11 | 65 | 24 | 24 | 100 |
D-9(P-29) | 7 | 5 | 86 | 20 | 10 | 50 | 34 | 30 | 88 |
E-9P(P-29R) | 18 | 7 | 39 | 52 | 47 | 90 | |||
E-19(P-39) | 16 | ? | ? | 17 | >8 | >50 | 13 | 11 | 85 |
D-9RM(R-29RM) | 9 | 8 | 89 | 16 | 10 | 63 | 42 | 31 | 74 |
D-30 (P-30“布拉瓦”) | 1 | 1 | 100 | ? | ? | ? | 19 | 11 | 57.9 |
世界各國潛射洲際導彈性能比較
R-29RM,藍天 | P-39 | P-30布拉瓦 | 三叉戟I C-4 | 三叉戟II D-5 | M51 | 巨浪2 | |
開發公司 | SRC 俄羅斯 | SRC 俄羅斯 | 莫斯科熱力研究所 | 洛克希德馬丁 | 洛克希德馬丁 | 歐洲宇航防務集團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
裝備時間 | 1986 | 1984 | 2012 | 1979 | 1990 | 2010 | 2009 |
最大射程,公里 | 8300...11547 | 8250 | 9300 | 7400 | 7838...11300 | 9000 | 8600 |
投擲重量,公斤 | 2300,2800 | 2550 | 1150 | 1360 | 2800 | ? | ? |
彈頭核當量KTNT (千噸) | 4X200,10X100 | 10x200 | 6x150 | 8X 100 | 8X 475,14X100 | 6X 100 | 3 ... 4x250 |
CEP 圓周誤差(命中經度)公尺 | 550,250 | 500 | 350 | 380 | 90-120 | 200-250 | ? |
反導突防 | |||||||
起飛重量(公頓) | 40.3 | 90.0 | 36.8 | 32.3 | 59.1 | 52.0 | >23 |
長度(公尺) | 14.8 | 16.0 | 11.5 | 10.3 | 13.6 | 12.0 | 13.0 |
直徑(公尺) | 1.9 | 2.4 | 2.0 | 1.8 | 2.1 | 2.3 | 2.0 |
類型 | 液態燃料 | 蘇霍伊(ARSS) | 固態 | 固態 | 固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