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之初,敵軍仗著炮火優勢向解放軍發起了猛烈反撲。由於雙堆集地勢平坦,軍隊無法隱蔽,敵軍的炮火使解放軍遭受了較大損失。為了消除黃維兵團的炮火優勢,解放軍發明瞭一種“壕溝戰術”,就是將交通壕一路向敵人的工事挖過去,直逼敵陣。其戰鬥過程和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攻打日軍陣地時先挖溝,後靠近扔手榴彈的方式相似。
“壕溝戰術”實施時,解放軍將縱橫交錯的交通壕挖到敵人陣地前,將敵軍慢慢束縛起來。夜間,解放軍調集兵力,在不受敵軍炮火影響的情況下進入衝鋒位置,發起猛烈攻擊。對於這種“壕溝戰術”,敵軍的火力優勢根本無法發揮。敵人最終被包圍,既無法突圍,也沒有辦法補充給養。最後,解放軍戰士用刺刀挑著饅頭,在陣地前展示,併發動政治攻勢。在這種情形下,很多敵軍士兵會在夜晚悄悄投降。在大王莊爭奪戰中,解放軍把這種“壕溝戰術”運用得淋漓盡致。
為了打破解放軍的“壕溝戰術”,敵軍挑選士兵組成五六人一組的突擊隊,利用夜色對正在挖交通壕的解放軍進行偷襲。但這種突擊隊迅速被解放軍預設的掩護部隊擊潰。王先玲說,敵軍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採取對壕作業的方法,同樣在陣地前構築交通壕,妄圖阻截解放軍。不過國民黨士兵不擅長挖交通壕,再加上饑寒交迫,所以進度很慢。從敵軍陣地伸出的交通壕很少,且距離很短,其結果總是被解放軍的多條交通壕所包圍,無法發揮作用。直到大王莊戰鬥結束,面對天羅地網般的交通壕,敵軍也沒有想出破解之道。
-----------------
當年的炮兵可能沒有近發引信(VT)信管,導致火炮對壕溝無效。
現代火炮在陣地上空100m高度一陣空炸,底下軍隊大概都要被重創。
不過當年的國軍,難道是沒有裝備鐵絲網?
1939年1月21日,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在重慶召開。主持人是蔣介石,沈安娜端坐在速記席上。這是沈安娜第一次見到蔣介石。蔣介石從沈安娜前面走過,她看也沒看一眼。“我隻要做好記錄工作,獲得情報就行了,對於蔣介石,我沒必要接近。”
此后,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和中央全會都由沈安娜擔任速記。她同時還擔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國民政府委員會、最高軍事會議以及蔣介石在中央訓練團講話的速記工作。蔣介石做夢也沒想到,一直埋頭記錄的沈小姐,竟是中共情報員。
1946年3月,蔣介石連續兩次召開最高軍事會議,策劃在半年內擊潰八路軍、新四軍主力,然后分區圍剿,會上還確定了軍事部署和兵力調配。這些我黨最需要的預警性戰略部署情報,都被沈安娜用速記符號仔細地記錄了下來,並連夜翻譯整理,半夜由華明之交給上級吳克堅,迅速送到延安中共最高決策層。周恩來對於這一時期的重要情報,給予了“迅速、准確”四字口頭嘉獎。
1946年6月,蔣介石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在那段日子裡,蔣介石在國民黨的高層決策會議上,講到一些絕密問題時,會突然示意:“下面的話不要記。”這時,全場的人員都要停下筆來,沈安娜也不例外。“蔣介石不讓記的講話,都是最高機密,更需要記下來匯報給黨組織。”沈安娜把蔣介石的講話牢牢記在心裡。待到休息時上廁所之際,再偷偷記錄下來。
----
我想起二戰時德軍通信密碼機Egima 被英國成功破譯,導致德國U-Boat大隊全滅,東線Kursk坦克大決戰前俄國預先挖好N層縱深戰防炮重創德軍無敵坦克師。但是神奇人物沙漠之狐隆美爾,每次總部電令要進攻他就撤,要守他就進攻,專門和通信內容相反,把獲得密報的蒙哥馬利整得死去活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要依靠計畫最好。
實戰上,我猜想最適合反壕溝的武器,是。。。燃燒彈? 躲壕溝死得一樣快

解放軍單兵燃燒彈


oyak wrote:
淮海戰役前的萊蕪戰役,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王耀武有了一句名言:“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戰爭是多因素的綜合,情報固然有作用,但絕不會是決定作用。
那麼多高官甘當共諜,這是為什麼?
...(恕刪)
詳閱孫子兵法第十三章,用間
戰爭的確是多因素的綜合,但當雙方實力相近時情報就佔有決定性的作用,歷史上很多大戰役的勝敗關鍵就在於情報,二次大戰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證
----------------------------------------------------------------
戰後國民黨裁撤軍隊,毛澤東說國民黨不要的共產黨全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內文搜尋

X